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19 20: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
读图,回答问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
2.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时期的地理环境类似的是( )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大屿岛位于厦门市西海域,面积约0.18km2,最高海拔62m,呈长条形,近南北走向。受台湾海峡水体调节以及福建山地丘陵地形影响,岛上受季风影响明显,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征。大屿岛地势东面陡峭,西面有山坳;四面环水,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与陆地相比,大屿岛乔木树种多样性指数明显较小,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生态系统较脆弱,一旦被破坏,修复困难。左图示意大屿岛地理位置右图示意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胸径结构,据此回答下题。
4.下列关于大屿岛自然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有( )
①纬度低,气温年较差大
②岛上风速、风力大
③受台湾山脉影响,降水量小
④该岛屿面积小,淡水资源不足
⑤岛屿东侧地形陡峭,西侧地形较平坦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5.大屿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的原因( )
A.该岛四面环水,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B.水热组合不好,能够存活和生长的植物种类较少
C.水热条件垂直变化大,自然带谱垂直分异不明显
D.该岛与大陆相隔较近,可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6.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分布特征( )
A.东南侧乔木胸径比西南侧胸径大
B.西南侧乔木的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大
C.西北侧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小
D.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大致自北向南减小
下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成土因素中,图中未直观显示的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貌 D.时间
8.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主要参与了( )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加快矿物质的淋溶过程
③宏观地貌的形成过程
④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上图中,缓坡土壤肥力较陡坡高,是因为缓坡( )
A.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总面积约为447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约为1412m,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透水性强,地表储水力差。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其中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低。如图示意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置和尖峰岭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海南岛西部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受地形影响,雨影效应明显,降水少
②靠近海峡,狭管效应强,风力大
③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
④沉积层保水能力差,地表缺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山地雨林低的原因( )
A.无枯枝落叶补给 B.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
C.坡度较陡,土层薄 D.人类活动破坏严重
12.推测苔藓矮林植被所处的环境特征( )
A.气温较低,土壤肥沃 B.空气湿润,风力较小
C.光照充足,土壤贫瘠 D.云雾多,风力强劲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住张家口市的贝贝同学在学习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后,与其他三名同学组成了地理探索小组,在阴山山脉、贺兰山脉、太行山脉、秦岭山脉分别选取了一个山地,并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绘制了四个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下面图甲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乙为该小组绘制的四个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1)说出图乙中A、D两山地所在的山脉名称并说明理由。
(2)推测图乙中B山地西坡缺少自然地带③的主要原因。
(3)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说明C山地南坡植被长势较北坡好的主要原因。
14.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东西狭长,自然环境东西差异大。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环抱。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下图为甘肃省地理简图。
(1)指出从天水到敦煌自然景观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图示地理信息推断甘肃主要的气候类型,并描述大致的分布范围。
(3)应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祁连山对河西走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广西柳州市楼梯山露天采矿完毕后,对破碎的山体采取飘台种植植被技术进行治理,在陡峭的石头山上开辟出一片片“梯田”,回填泥土后种植石山紫薇、夹竹桃、三角梅等进行绿化,并在“梯田”搭建供水、供养料的管道,以利于植物生长。经过工人们的努力,楼梯山山体重新披上绿装。下图为楼梯山陡峭岩壁区飘台种植技术示意图。
(1)指出楼梯山荒坡治理中所选取种植植被的特点。
(2)据图说出飘台种植植被技术所适用的地质环境。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飘台种植植被技术对土壤发育的改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从第一幅图到第三幅图,变化的是地形,由低地隆起了一个山脉,在山脉东侧植被发生了变化,由森林变成了草原荒漠。所以引起图中自然环境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引起山脉隆起所致。在山脉西侧迎风坡,降水多,还是森林带,而在山脉东侧形成背风坡降水少,森林退化成了草原和荒漠,B正确;水热条件的变化是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植被类型的变化是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图中信息没有反应岩浆活动,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该山地西侧为迎风坡,有森林分布,东侧为背风坡,形成草原和沙漠。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森林,西侧为草原,A错误;天山山脉南侧为沙漠,北侧为森林和草原,B错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均为森林,D错误;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有森林分布,东侧为背风坡,形成草原和沙漠,D正确。故选D。
3.答案:A
解析:由于一个因素(地壳运动)的变化导致其他因素(植被)的变化,正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壳运动导致地形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引起气候、植被等其他要素的变化,故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答案:C
解析: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可从岛屿的风速(风力)、土壤盐分、淡水资源、裸地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思考。该岛屿纬度低,且受海水的调节明显,气温年较差小;受海洋影响,降水丰富;处于东南,季风影响显著,风力大;由于岛屿面积小,淡水的储存能力低,淡水资源不足;地形东侧陡峭,西侧平坦,C正确。故选C。
5.答案:A
解析:大屿岛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的原因可从该海岛四面环水,生态系统相对独立、该海岛自然环境较恶劣,对土壤肥力、盐分要求严格的乔木难以存活,且该海岛自然环境相对独立,植物难以与陆地、其他岛屿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导致该海岛较陆地区域植物自然演替速度慢;海拔低,水热条件垂直变化小,自然带谱垂直分异不明显,A正确。故选A。
6.答案:B
解析: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分布特征,可根据不同方位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变化特征来归纳,其影响因素可从风力、地形地势等方面进行思考。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大致自南向北减小;西南侧乔木的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大。影响因素是风向和风力的大小;地形地势的分布特点等,B正确。故选B。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图中直观显示出来的成土因素:基岩属于成土母质,降水属于气候,坡地属于地貌,未直观显示出时间信息,D正确。故选D。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在植物的作用下,生物风化表现比较显著,加速固体基岩风化,①正确;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使营养元素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④正确;淋溶作用主要与降水有关,②错误;宏观地貌的形成受植被影响较小,③错误。综上可知,B正确。故选B。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由图可知,陡坡的植被更加茂密,A错误;缓坡较为平坦,侵蚀作用弱,有机质流失少,积累多,B正确;生物残体分解快慢主要与气温有关,和坡度关系小,C错误;缓坡地表径流流速慢,矿物养分流失慢,D错误。
10.答案:C
解析:海南岛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岛屿西部地处太平洋水汽的背风坡,雨影效应明显,降水偏少,①正确。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带没有靠近琼州海峡,受狭管效应影响小,②错误。海南岛地处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气温高,蒸发强,加剧地表干旱程度,③正确。据材料“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透水性强,地表储水力差”,可知,当地沉积层保水能力差,地表缺水,④正确。C正确。故选C。
11.答案:B
解析: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从有机质补给来源(枯枝落叶)、有机质分解速度、有机质淋溶(与降水量密切相关)等角度分析。常绿季雨林相山地雨林,海拔低,气温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低,B正确。常绿季雨林和山地雨林都有枯枝落叶补给,A错误。据图,山地雨林所处的海拔高处坡度更大,C错误。据材料可知,尖峰岭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说明人类活动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12.答案:D
解析:苔藓矮林植被分布的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分布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水土易流失,土层较薄,肥力较低,A错误;海拔高,风力较强,林木容易受到风力破坏,B错误;能够形成森林且有苔藓分布,说明其生长环境水分条件较好,较湿润,分布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水汽易凝结,云雾多,D正确;苔藓矮林处云雾多,光照被削弱,C错误。故选D。
13.答案:(1)A山地位于太行山脉,D山地位于阴山山脉。A、B两山地为南北走向,应位于贺兰山脉或太行山脉,B山地西侧有荒漠分布,故B山地位于贺兰山脉,A山地位于太行山脉;C、D两山地为东西走向,应位于秦岭山脉或阴山山脉,C山地南坡山麓为常绿阔叶林带,D山地山麓为荒漠草原带,故C山地位于秦岭山脉,D山地位于阴山山脉。
(2)B山地西坡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水分条件较差;西坡为冬季风迎风坡,且为阴坡,热量条件较差,针叶林因水热条件较差而无法生长。
(3)与北坡相比,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丰富;C山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比北坡好。
解析:第(1)问,秦岭山脉和阴山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山地分为南坡和北坡;太行山脉和贺兰山脉近乎南北走向,山地分为东坡和西坡。故A、B山地应位于太行山脉或贺兰山脉,C、D山地应位于秦岭山脉或阴山山脉。由B山地西侧为荒漠可判断该山地位于贺兰山脉,则A山地位于太行山脉。由C山地南麓为常绿阔叶林带,D山地山麓为荒漠草原带,可判断C山地位于秦岭山脉,D山地位于阴山山脉。第(2)问,由以上分析可知,B山地位于贺兰山脉。贺兰山脉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处,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冬季为西北风的背风坡,温度比西坡高,因此东坡的水热条件较好,有针叶林带的分布。贺兰山脉西坡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冬季是来自西北的冷空气的迎风坡,温度低,因此西坡水热条件差,不利于针叶林的生长。第(3)问,水热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由第(1)问分析可知,C山地位于秦岭山脉。秦岭大致呈东西走向,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丰富;秦岭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因此南坡为阳坡,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比北坡好。
14.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天水到敦煌降水量约从800毫米减少到200毫米以下,自然带景观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温带草原、荒漠带转变。
(2)1月0℃等温线(或8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0℃等温线(或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祁连山区主要为高山气候。
(3)祁连山冰雪融水、阻挡抬升夏季风形成降水,为河西走廊提供水源;山区河流携带泥沙在山前淤积形成山前洪积扇,提供肥沃土壤;山区洪积扇(绿洲)植被覆盖率提高,阻挡了沙漠对河西走廊的侵袭;祁连山区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解析:(1)从天水到敦煌降水量约从800毫米减少到200毫米以下,自然带景观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温带草原、荒漠带转变。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
(2)气候分布主要从水热角度分析。结合降水分布可知,1月0℃等温线(或8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0°℃等温线(或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祁连山区主要为高山气候。
(3)祁河西走廊水源较丰富,气候较优越,主要从水源补给等分析。连山冰雪融水、阻挡抬升夏季风形成降水,为河西走廊提供水源;山区河流携带泥沙在山前淤积形成山前洪积扇,提供肥沃土壤:山区洪积扇(绿洲)植被覆盖率提高,阻挡了沙漠对河西走廊的侵袭;祁连山区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15.答案:(1)耐旱、耐贫瘠;根系发达,生命力强。
(2)地势陡峭,坡度大;土壤贫瘠,基岩裸露;石灰岩区,漏水严重。
(3)飘台及内部植被和土壤起到滞留和固土的作用,减少陡峭岩壁水土流失;飘台土壤数量和植被增多,岩壁区土壤发育环境逐渐改善,利于岩壁区薄层土壤的形成;人工坝二次滞流、滞土,岩壁底部受流水堆积作用,地势逐渐变平,利于耕作土壤的形成。
解析:(1)结合材料,楼梯山荒坡位于喀斯特地貌区,降水多,坡度陡,土壤肥力差,坡地保肥保水性差,因此选种植被应耐旱、耐贫瘠,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
(2)结合材料和图示,飘台种植植被技术主要适用于矿山开采塌陷严重的陡坡区,这些区域一般地势较为陡峭,坡度较大,受流水的侵蚀或重力滑落影响,土壤较为贫瘠,土壤水分条件较差。
(3)结合图示,飘台种植植被技术的目的是要在矿山开采塌陷的陡坡区,完成自然植被的恢复和土壤的发育。通过在陡坡区建设梯级飘台,流水自顶部向下流动过程中,流速减慢,起到滞流、滞土作用,为陡坡地土壤的发育提供了基础物质条件;飘台种植植被技术在固土的同时,截留了水分,有利于石灰岩坡地土壤水分的增加,优化陡坡地植被生长条件;下部人工坝的修建,截留流失土壤的同时,减缓了坡地的地势起伏,流水的侵蚀作用减弱,有利于土壤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