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19 20: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课时优化训练
下图为六个自然带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自然带②—③一荒漠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极洲
2.造成自然带按①—④—⑤的顺序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和海拔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
C.土壤性质差异 D.坡向差异
长白山保存着完整的植被垂直分布景观。长白山杜鹃花每年5月从山麓开始开放,以每天15米的速度向高处蔓延,月余后会登上山顶。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长白山植被对环境的最主要作用是( )
A.保持水土 B.吸烟滞尘 C.美化环境 D.减弱噪声
4.长白山杜鹃花从山麓到山顶次第开放,与之变化规律一致的是( )
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B.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土壤有机碳来自植物分泌物及残体的归还,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子密切相关。下图为天山北坡三处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天山北坡植被更替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6.该区域山地森林有机碳含量最高,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湿度大 B.海拔高、坡度缓
C.枯枝落叶积累少 D.人工增施有机肥
钙积层是土壤中含钙碳酸盐发生位置变动并累积后形成的土层,其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低,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下图为美国本土中部地区沿AB一线的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影响AB沿线钙积层厚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生物 D.时间
8.美国中部AB沿线钙积层分布类似于( )
A.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分异 B.垂直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带性分异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由海南背心—广西和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和辽宁大衣—吉林和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0.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性 D.差异性
南宋末年,某人西行途经张家口的野孤吟时,叹曰:“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下图为华北部分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上述材料中该人登高之地南、北的自然植被分别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C.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
12.张家口以北地表植被破坏后,可能导致( )
A.北京沙尘增加 B.降水变率减小 C.地下水水位上升 D.蒸发量减小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图10为亚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其中④自然带对应的植被目前正遭受大面积砍伐。
(1)图中①和④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_______,_______。其中④自然带对应气候类型的成因是_______。
(2)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更替体现了_______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
(3)④自然带的植被破坏对自然地理环境会造成不利影响,列举两点。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迦巴瓦峰地处西藏东南部,紧邻雅鲁藏布大峡谷,由变质片麻岩组成,是目前地球上上升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其山峰高耸陡峻,每年增长30mm,相对切割度大,北坡高差5000m,南坡高差达7000m。南迦巴瓦峰山峰终年积雪、云雾缭绕,山脚热带季雨林广布,植被垂直带谱完整而丰富,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图左示意南迦巴瓦峰位置,图右示意珠穆朗玛峰和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带分布。
(1)说明南迦巴瓦峰高耸陡峻的原因。
(2)说出图中1、9两个自然带的名称。
(3)南迦巴瓦峰北坡自然带较珠穆朗玛峰北坡多,试解释其原因。
15.读南美洲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乙自然带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2)比较图中虚线框内东西方向自然带的差异,分析其成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对比三个自然带对应的水热条件范围可知,②—③—荒漠平均气温变化不大,年降水量变化显著,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南极洲陆地部分终年被冰川覆盖,各地水分条件差别不大,不会出现该地域分异规律,D正确。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更替的原因。由图可知,自然带按①—④—⑤顺序更替主要体现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影响年平均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和海拔,A正确。故选A。
3.答案:A
解析:吸烟滞尘、美化环境、减弱噪声一般是城市中的植被的作用:长白山区夏季降水集中,因此其植被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持水土,A正确。故选A。
4.答案:C
解析:长白山杜鹃花从山麓到山顶次第开放,体现的是随海拔升高热量发生变化,C正确。A、B、D没有体现海拔的差异,A、B、D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天山北坡植被带是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更替,因此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垂直分异规律,C符合题意;从低海拔的荒漠草原带到山地草原带再到山地森林带,自然带更替方向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不同,A、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山地森林带海拔高,气温低、湿度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故A符合题意;山地森林带海拔高但是坡度信息在题中未体现,B不符合题意;山地森林带植被以森林为主,枯枝落叶多,C不符合题意;天山北坡山地森林带海拔高人类活动少,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钙积层是由含钙碳酸盐发生位移并积累而形成的,碳酸盐可溶于水,受淋溶作用影响大,降水多的地区淋溶作用强,钙积层位置深、厚度大;降水少的地区淋溶作用弱,钙积层位置浅、厚度小。图中AB一线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水分条件逐渐变差,钙积层随之变浅变薄,B正确。故选B。
8.答案:A
解析:美国中部AB沿线钙积层的深度和厚度呈现由东向西变化的规律,类似于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分异规律,A正确。故选A。
9.答案:C
解析:从海南—广西和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和辽宁—到吉林和黑龙江,由南向北穿着越来越厚是因为纬度越高,气温越来越低,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新疆为棉袄,主要是该地地处我国西北,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海南为背心,主要是该地纬度低,地处热带,气温高;两地穿衣指数不同,体现了区域环境的热量差异,反映了区域环境的差异性,D正确,并非是整体性、联系性及开放性,A、B、C错误。故选D。
11.答案:B
解析:张家口的野狐岭,以南是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北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草原,B正确。故选B。
12.答案:A
解析:张家口以北地表植被破坏后,可能导致降水变率变大,地下水水位下降,蒸发量变大,北京沙尘增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纬度地带性热量
(3)生物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土壤侵蚀加剧;加剧洪涝灾害。
解析:(1)图中①自然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图中④自然带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形成了热带雨林带。气候成因是: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
(2)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更替,是随纬度变化而更替,因此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或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不同纬度的热量条件有明显差异,导致了这种分异规律,因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3)④自然植被被大量砍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应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生物、气候、土壤、水文等)进行分析。植被破坏,直接影响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还通过影响生物栖息地间接影响生态;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有可能加剧全球变暖趋势,还会当地局部气候变化:植被破坏导致土壤流失加剧,土壤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径流量季节变化加大,含沙量加大,下游淤积,导致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可能性增加。
14.答案:(1)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处,受印度洋板块挤压,上升速度快;海拔高,山顶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强;地质构造复杂,山体以变质岩为主,质地坚硬;多地震活动,断裂带、断层广布。
(2)1为积雪冰川带,9为常绿阔叶林带。
(3)南迦巴瓦峰地处雅鲁藏布江畔,其北坡相对高度较珠穆朗玛峰北坡大;西南暖湿气流顺雅鲁藏布大峡谷抵达南迦巴瓦峰北坡,使北坡降水增加,故南迦巴瓦峰北坡湿度较珠穆朗玛峰北坡大;南迦巴瓦峰北坡山麓海拔较珠穆朗玛峰北坡低。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南迦巴瓦峰地处西藏东南部,紧邻雅鲁藏布大峡谷”可知,南迦巴瓦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根据图示信息和材料信息可知,南迦巴瓦峰海拔较高,山顶冰川广布,冰川作用强烈,多冰川侵蚀地貌;根据材料信息“由变质片麻岩组成”可知,该地山体以变质岩为主,岩层质地坚硬,不易被侵蚀;该地地处板块交界处,地质结构复杂,多火山地震活动,断裂带发育。
(2)根据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自然带9处在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之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位于高山垫状地衣带之上,为山地永久积雪冰川带。
(3)自然带谱复杂程度主要受山体海拔高度、水热组合变化等因素影响。南迦巴瓦峰北坡基带海拔相对较小,热量条件较好;南迦巴瓦峰北邻雅鲁藏布江谷地,暖湿气流容易深入,水分条件较喜马拉雅山北坡要好;根据材料信息“其山峰高耸陡峻,每年增长30mm,相对切割度大,北坡高差5000m”可知,南迦巴瓦峰的北坡相对高度较大,山地垂直变化显著,水热组合多样,使得自然带谱变化复杂。
15.答案:(1)南北狭长分布,向北延伸至赤道附近;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带沿海岸南北狭长分布;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北延伸至赤道附近。
(2)自西向东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垂直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西海岸位于西风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形成森林;西侧安第斯山脉高差大,形成山地垂直带;东侧位于背风坡,水分条件差,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解析:(1)乙处自然带位于南美洲西海岸,是热带荒漠带。由图可知,该处热带荒漠带呈南北狭长延伸分布,且延伸至赤道附近。按照地带性分布规律,南半球热带荒漠带应在回归线至30°S之间东西延伸分布。由所学区域地形知识可知,南美洲西侧分布有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导致西侧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分布。由所学洋流知识知,附近有势力强大的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显著,导致该处的热带荒漠带向北延伸至赤道附近。
(2)虚线框内为安第斯山脉南端,自西向东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垂直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同一纬度地区,森林植被与草原荒漠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水分(降水)条件导致的,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局地)地形条件等。结合所学大气环流知识可知,西海岸位于来自海洋的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森林;西侧安第斯山脉海拔较高,垂直高差大,水热垂直差异明显,形成山地垂直带;东侧位于西风的背风坡,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形成“雨影区”,降水逐渐减少,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