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为实例说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空前兴盛,交往的国家和地区遍及亚洲、非洲和欧洲,而本课主要采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件:日本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来展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概貌。
本课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内容,讲述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情况,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学习本课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唐朝的进一步认识,完善其知识结构,也更利于学生体会唐朝的盛世局面。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2.了解唐与新罗的交往,掌握玄奘西行的原因和重要贡献。通过阅读材料(文字、图片等),提高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学习玄奘、鉴真等人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唐代开放包容的政策,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理解党和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
遣唐使的影响;玄奘西行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妖猫传》《唐人街探案2》的宣传海报
教师:大家观察两幅电影海报出。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僧人的原型是谁?为什么把外国华人聚居的地方叫做“唐人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些反映出唐朝的对外交往,唐朝文化繁荣,外国纷纷学习唐朝文化,向唐朝输送使节来华学习。那么唐朝时期是如何进行中外交流的?有哪些杰出的代表人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电影海报,从海报名称说起,引发学生思考:唐朝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唐代经济文化繁荣,所以外国人纷纷学习唐朝文化,然后展示实物图片向学生说明,唐朝的对外交往有哪些代表人物?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 遣唐使
教师:唐朝时期非常繁荣,外国人都纷纷学习唐朝文化,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就非常频繁。
展示材料: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展示图片:《遣唐使渡海》
教师:从上述材料和图片,你们可以看出日本人为什么要飘洋过海来中国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教师:那么,它是以什么方式来中国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交往方式:派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习。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家什么是遣唐使?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遣唐使含义: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团。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
展示图片:《遣唐使船》《遣唐使印》
教师:日本遣唐使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时间长: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
(2)次数多:前后达十几次;
(3)规模大: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4)素质高: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教师:遣唐使千里迢迢来中国学习文化,这对当时的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遣唐使”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先进技术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同时,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候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可见日本在书法、货币、服饰、习俗节日、制度、茶道等方面都借鉴了唐朝文化。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日本派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视频,直观了解日本派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知识点。
教师: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同时。中国的高僧鉴真东渡到日本,进一步传播文化。
2. 鉴真东渡
展示图片:《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塑像 》
展示材料:
鉴真,唐代高僧。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唐玄宗时,日本僧人普照邀请鉴真去日本。鉴真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始获成功。到日本已经66岁高龄。他在日本十年,极受尊敬和爱戴。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展示图片:《鉴真坐像》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找出鉴真东渡的原因、时间、次数。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鉴真东渡原因:到日本传播佛法和唐朝文化。
(2)时间:唐玄宗时期。
(3)次数:六次,但前五次都失败了。
教师:鉴真东渡的过程经历了哪些艰难曲折呢?
学生回答略。
展示坐标轴:《鉴真六次东渡》
教师:通过这个坐标轴,我们充分了解了鉴真东渡的艰难曲折。
那么同学们,你们对钱真东渡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勇敢辛苦……
教师:鉴真东渡有什么影响呢?
展示材料:
鉴真带去大量的书籍文物
鉴真带去了大量的药方,
用鼻嗅的方法帮助日本人辨别药物,被奉为日本药商界的始祖,
鉴真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被视为日本艺术明珠。
展示图片:《唐招提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 、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示古诗: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
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
——夏承焘
教师:从这两首诗中,我们更加能感受到鉴真东渡的伟大之处。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从遣唐使的目的和含义开始讲解,然后通过大量的图片、史料介绍遣唐使的特点和重要影响。继而从鉴真大师的生平开始讲起,用坐标轴的形式来展示鉴真的东渡过程,最后通过唐招提寺的图片和诗句史料介绍来向学生展示鉴真的伟大贡献。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并充分体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演示“【历史地图】鉴真东渡路线”动画,直观了解鉴真东渡的知识点。
过渡: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是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鉴真东渡,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除了日本,当时唐朝与新罗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那么唐与新罗如何进行交流呢?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展示图片:《崔致远》
展示古诗:
题伽倻山读书堂
崔致远
狂奔垒石吼重峦,
人语难分咫尺间。
常恐是非声到耳,
故教流水尽笼山。
教师: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与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展示图片:《新罗服饰》
教师:同学们,你们从从这些服饰能看出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带有唐代服装的特点。
教师:唐与新罗之间是双向交流的,一方面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另一方面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从崔致远开始,展示他的图片和诗句,由教师介绍他的生平,他是新罗派遣到中国的留学生,是唐与新罗交流的典型代表,继而通过展示新罗的服饰,帮助学生分析思考它与唐朝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唐与新罗之间的双向交流。层层深入,开拓了学生深层次思维。
过渡:唐朝除了向日本、新罗传播文化,唐朝还向天竺传播、学习,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玄奘,玄奘西行是怎么回事呢?
三、玄奘西行
1. 西行取经
展示图片:《玄奘塑像》
展示材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俗名陈炜,13岁出家,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
教师:玄奘为何要西行取经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玄奘在认真研究佛经后,发现佛经中许多说法不一,于是决定前往西域,求取真经。
教师:那么玄奘在取经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他的西行路线是什么样的?
展示图片:《玄奘》
展示材料: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
2. 天竺游学
展示图片:《玄奘西行路线图》
展示材料: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教师:玄奘在取经途中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到了印度。
展示图片:《那烂陀寺遗址》《玄奘受到热烈欢迎》。
教师:玄奘遍访名寺,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3. 回国译经
展示图片:《玄奘回到长安》《玄奘译经》《大唐西域记》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说一说玄奘西行有什么突出贡献?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 翻译了印度的大量佛经,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根据口述,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展示图片:《西游记》《玄奘西行》
教师:玄奘西行的事迹广为流传,后来根据他创作出了小说《西游记》。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玄奘西行”视频,直观了解玄奘西行的知识点。
展示图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上图,说一说唐朝对外交流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唐朝对日本是走出去,对天竺印度是引进来,遣唐使是官方行为,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是民间行为。从中能看出唐朝对外交流形式的多样化。
【想一想】
教师:从鉴真、玄奘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精神品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理想坚定……
【合作探究】
教师: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我们必须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提高综合国力。
(2)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3)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从玄奘西行的原因开始分析,通过大量的图片史料、地图、以及动画的形式来展示玄奘在西行途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进而讲解玄奘西行的三个阶段:西行取经——天竺游学——回国译经,他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大唐西域记》并展示图片。随后通过唐代对外交往路线图,总结唐代对外交往特点,通过想一想、合作探究,来分析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和唐代对外交往的启示,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水平。
【课堂小结】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对传播大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唐朝它海纳百川,吸收各国文明,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又更加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同时它又无私奉献,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