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概述
·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 本课结合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需要三课时进行教学。
· 学习课文中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 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中的“永生”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情感升华。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中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的人物形象。
●激发了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学习作者一家人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学习者特征分析说
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学生能体现课文中人物的品质,感受到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阅读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教师要让学生用精读课文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我的设计理念是?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自读自悟——交流体会——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
2、资源准备:教学PPT、拓展资源材料、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
(二)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 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2) 用“—”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小黑板: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谈一谈你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四)学习第二部分:父亲表达捐赠心愿。
1、齐读课文。思考: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2、讨论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五)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
3.指名回答。
(六)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并组词。
2.积累本课词语。
3.按拼音填空。
(七)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忆课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选择其中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板书)(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板书) 你从哭喊体会到什么?父亲是怎样教育和引导我!)(琳达只有14岁时,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学生找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 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琳达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冲着父亲哭喊着,(生接读)琳达发疯似的哭喊着,(生接读)可是父亲却这样说。)
(让我们把父亲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
父亲曾愉快地对我说:“……”
父亲曾骄傲地对我说:“……”
以谈话的方式传达了爸爸的心愿——死后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可见,他是一位关心他人,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父亲。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学习第三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研读语句。
(重点句: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
■ 指导诵读。
■ 谈感受和体会。(大家读得真棒!感受谈得真切!我们受琳达父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
(2)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2.学习第四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过渡:父亲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温迪的眼睛里,温迪为此感到骄傲!琳达也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感到骄傲。没想到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里,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自由读第四部分。)
■ 自由读第四部分课文。(配录音带)(这才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 重点句的理解。(重点句:那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人已去世,精神永存,让生命永生。)我们应该为小温迪的这种行为而骄傲——她受外公的教育,学习外公的精神,死后捐献角膜。)
■ 欣赏读重点句。(我们带着感情去读一读。)
■ 分小组朗读课文第四部分。
(三) 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谈一谈你喜欢的人物。(读过课文后,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生:我也喜欢琳达的父亲。他用自己的言行在影响、教育着孩子们,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
生:琳达的父亲能够以帮助别人为快乐,可见他的思想境界特别高。他是我们共同学习的榜样,他的灵魂必将得到永生。
生:我觉得琳达的母亲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生:我也很喜欢琳达。琳达能够在父亲的教育下改变自己对捐献器官的看法,并且遵从父亲的遗愿捐献了父亲的角膜,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她也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她同样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生:我还喜欢温迪。温迪非常懂事,而且多才多艺。她为外公捐献器官而感到骄傲,还许下心愿,也要学习外公,死后捐献角膜。)
2、谈自己的感想。(通过这篇课文学习,我们懂得……①我们有了眼睛,才是人生最快乐的;②我也要告诉别人,做人不要太自私;③不捐赠眼角膜的人,太没良心了,人死后眼睛也没有用了。我们可以自愿捐献给盲人;;④我死后也要把眼睛和肾捐赠别人。⑤如果人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⑥只要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⑦让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
(四)拓展提升,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透过温迪那双闪烁着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不仅是父亲,母亲做到了,就连小温迪也做到了,他的眼睛仍在世上闪烁着生命的光彩,所以他们的眼睛是:(生齐读课题)。
2、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捐赠器官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捐赠器官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来写一份感人至深的倡议书,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赠者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充满幸福和快乐!)
3、边放录音《爱的奉献》。(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铭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学过程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