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信息技术与社会1.2认识信息社会 -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信息技术与社会1.2认识信息社会 -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中图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4-07-20 07: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
课 题 第1章信息技术与社会1.2认识信息社会 课 型 班课 课 时 1
授课班级 高一1班
学习目标 理解信息社会的概念和由来:学生将了解信息社会的定义,包括其历史背景和国际社会对信息社会的认识。重点理解信息社会如何从工业社会演变而来,以及信息技术如何推动这一变革。 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识别和解释信息社会的关键特征,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学生能够描述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主要区别。 分析信息社会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将评估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个人生活、工作方式和社会互动。特别强调数字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和潜在负面影响。 鼓励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信息社会相关议题的探讨,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提出解决相应社会问题的策略。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鼓励学生探索更多关于信息社会的资料和国际案例,以深化理解,并准备课堂讨论或小组报告,从而提升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信息社会的定义与由来: 强调信息社会是脱离工业社会后,由信息技术主导的社会形态。 介绍关键人物如丹尼尔·贝尔和阿尔温·托夫勒对信息社会的贡献。 解析《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和《原则宣言》中关于信息社会的描述。 讨论以人为本、包容性、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信息经济:信息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成为主要经济形态。 网络社会:信息服务的普及与社会发展全面性。 在线政府: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数字生活:生活方式、工具和内容的数字化。 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社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信息社会不仅是一种技术变革,还涉及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深刻变化。 信息社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定义和特征随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而演化,这一动态性可能较难把握。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特征: 需要解释清楚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区别,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转型。 讨论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数字鸿沟、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如包容性、全面发展)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具体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通过案例研究、讨论和项目作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积极参与信息社会的构建。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指导学生探讨如何有效解决信息社会中的问题,如不平等、信息滥用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通过讲解信息社会的定义、由来和基本特征,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了必要的理论知识。这种方法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案例分析法: 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如丹尼尔·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概念)和现代实例(如智能产品的普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信息社会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这种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抽象理论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互动讨论法: 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就信息社会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例如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种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沟通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图表、视频和其他数字媒体工具展示信息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全球连接性的增长、数字生活的实现等)。这种视觉辅助手段提高了信息的吸收率并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 问题解决方法: 教师提出与信息社会相关的问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指导: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与信息社会相关的主题,并准备汇报或讨论。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能力。
课前准备 教学内容的准备 定义与由来的理解: 研究并整理信息社会的定义,重点理解《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和《原则宣言》中的描述。 准备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和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相关内容,以展示信息社会概念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归纳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我国国家信息中心对信息社会基本特征的描述,清晰区分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四个方面。 2. 教学材料与资源 多媒体材料: 准备关于信息社会发展的图表、时间线和相关短片,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 收集相关的案例研究和实例,如信息经济中的成功企业案例,网络社会的应用例子等,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阅读材料: 选择和准备一些关键阅读材料,包括学术论文、政策文件和新闻报道,供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 3. 互动与讨论准备 讨论题目: 设计一系列讨论问题,如“信息社会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参与。 小组活动: 计划小组活动,例如让学生分组探讨信息社会的不同影响或构建一个信息社会的理想模型,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4. 课堂演示与技术准备 演示文稿: 制作详细的课堂演示文稿,涵盖所有主要知识点,确保逻辑清晰且内容吸引人。 技术检查: 提前检查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确保课堂上可以无缝使用电子设备和演示工具。 5. 学生评估与反馈 课堂小测: 设计简单的课堂测验,如快速问答或小测验,以检测学生对信息社会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反馈表: 准备课程反馈表,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演示:使用幻灯片和视频材料,展示信息社会发展的时间线、重要人物和理论,以及全球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文本资料:包括《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和《原则宣言》的摘录,以及我国国家信息中心的相关定义和描述。这些文本资料用于深入讲解信息社会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以及国际社会对信息社会的认识。 案例研究:选取具体的实例,如信息经济中的企业案例或网络社会的具体实现情况,来展示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如何在实际中体现。 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通过设置讨论问题和组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例如,让学生讨论信息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或者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教学反馈与评估工具:使用课堂小测和反馈表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这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情境模拟:通过一个短剧表演模拟一天在信息社会中的生活,包括智能家居的使用、在线工作、网络购物等场景,以此展示信息技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引导提问:在情景模拟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信息社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等。 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情景模拟,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初步想法。 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观察和教师的引导,提出自己对于信息社会的看法和疑问。 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信息社会的实际样貌,增强学习的现实关联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知识讲解:系统地讲解信息社会的定义、由来以及基本特征,使用《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和《原则宣言》中的相关描述作为理论支持。 案例分析:介绍几个信息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实际案例,如成功的信息技术公司和智能城市的建设。 主动学习:学生听讲并做笔记,对于不清楚的概念主动提问。 案例讨论:分组讨论教师提供的案例,分析案例中信息社会的特征和应用。 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确保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面理解信息社会。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加深理解。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问题解决:提出一系列关于信息社会的挑战和问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政府、企业、公民等不同角色在构建信息社会中的对话和决策过程。 头脑风暴: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参与扮演:积极参与角色扮演,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多方协商和决策过程。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识别并应对信息社会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信息社会多元利益相关者角色的理解,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小测验:进行一个关于信息社会基础知识的小测验,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 反馈与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疑问。 独立完成:独立完成小测验,然后小组内讨论答案,互相学习。 参与反馈:积极提问和回应教师的总结,确保自己对信息社会有深入的理解。 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反馈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澄清误解,深化理解,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信息社会的起因、定义以及基本特征。首先,我们了解到“信息社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中叶提出,并随着时间发展被进一步定义为一个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包容性和全面发展的原则。此外,信息社会的特征包括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四个方面,这些特征揭示了信息技术如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作业布置: 研究性学习报告:选择一个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或数字生活),进行深入研究。请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该特征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潜在问题。要求使用至少三种不同的资料源,并注明参考资料。 讨论题: 讨论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相比,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互动方面的主要差异。 分析信息技术在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方面的具体作用。请结合实例说明。 思考题: 思考并描述你认为的未来信息社会的理想状态,包括技术应用、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等方面。 针对信息社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提出你的解决方案或缓解措施。
板书设计 1.2 认识信息社会 1.2.1 信息社会的由来与定义 20世纪后半期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概念(1959年)。 描述“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1973年著作)。 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 《第三次浪潮》(1980年),预见人类将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进入21世纪 《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2000年) 确认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世界峰会(2003年、2005年) 通过《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 《原则宣言》:“我们正在迈入信息社会的新时代”。 定义 信息社会:脱离工业社会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信息社会定义: 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 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1.2.2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信息经济 以信息与知识的生产、分配、拥有和使用为主要特征。 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人力资源知识化、发展方式可持续。 网络社会 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高速、泛在、价低的信息基础设施。 在线政府 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 数字生活 生活工具、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数字化。
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探讨了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对信息社会进行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分析信息社会的由来、定义和基本特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如何深刻地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 内容选择与组织: 本节课的内容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展开,重点介绍了信息社会的由来、定义及其基本特征。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信息社会的概念和发展。 教学方法: 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信息社会特征的探讨中来。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使用教材和资源: 结合了历史文件《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和国家信息中心的《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7)》等权威资料,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学生参与度: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较为积极,特别是在讨论环节,学生能提出自己对信息社会的看法和疑问,显示了良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亮点: 成功地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使学生能够具体理解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的实际意义。 不足: 时间安排上稍显紧凑,部分内容讲解略显匆忙,未能深入挖掘某些重要概念。此外,学生对于信息社会的复杂性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其长远影响的深入讨论还不够充分。 改进措施: 时间管理: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分配每个部分的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深化讨论: 增加更多关于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未来社会的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技术应用: 考虑利用更多的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调查、虚拟现实等,以增强教学互动性和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