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
三、交流展示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
《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指名读、师生读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生领读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理解了字义。
观察三首诗,把三首诗的景物圈画出来。
过渡:我们看前面两首古诗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朝代相同,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选择“插画”的同学展示画作。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
(一)《山居秋暝》
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为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
教师出示诗意PPT简单讲解
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自由读诗的首联、颔联,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感觉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
“清泉石上流”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诗展现的是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地生活、劳动的场面。这些或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山水间的美景,还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教师板书(动静结合)
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
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
3.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
原本王维他也是一个怀揣理想抱负的人,他在 20 多岁的时候,为了能考取功名,不惜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乐师,到公主的生日宴会上,就这样被公主引荐,他考取了功名。但是在这个皇帝的身边,在官场之下,他原本想的可美好了,没想到,谁知道没想到怎样?他今天上午被皇帝表扬了,第二天竟然有人就开始嫉妒他,污蔑他、诽谤他。就这样,他感觉到这哪里是官场,这简直就是战场,这就是暗藏杀机的战场。于是他当不当官了?40岁来到一个叫终南山的地方隐居。
教师引导:先看下面的资料,然后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
中年的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预设: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朗读:感受王维的心境
看完这些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王维是一个面对官场?了解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
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再次朗读,感受王维的心境——全班朗读、同桌互读
根据图片尝试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
介绍作者
教师引导学生解词意
图解诗句:
板书:月、乌、枫、火、寺、船
4.朗读古诗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诗句意思
5.以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提问:(1)边读边想象画面: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诗人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声音?诗人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感受到了什么?眼前的景色又给你怎样的感觉?
6.进一步追问(过渡):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学习任务三:“书写离愁”——诗文传情,诗眼解意
1.指导书写“愁”字。(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2.《枫桥夜泊》整首诗就是写“愁”,“愁”字是“诗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白发三千丈,怨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3.展示书写:这“诗情画意”,很多同学已付诸笔端,书写经典。
学习任务四:“身临其境”——资料促读,同景创诗
1.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何处见“愁”?(月落、乌啼、钟声……)
2.因何而“愁”?【结合背景资料】(安史之乱,家国之忧,羁旅之思)
3.感情朗读:
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
小结:静谧月夜,动静相衬,似有伤感,满是愁绪。
5.比较相同:
(1)同“舟”不同“音”(“朗读者”展示发现诗句押韵特点)
(2)同“月”不同“心”(“采集员”结合诗人处境理解心境)
五、过渡:同样是夜晚,景色有何不同?《长相思》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任务五:“身临其境”——对比发现,感悟情感
一、忆词常识,了解背景
教师引导回顾导入: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而且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相思》。
教师板书诗题(长相思),学生齐读诗题。
1.回顾“词”的知识
教师引导: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2.介绍作者
3.介绍写作背景
4.教师引导:自由朗读《长相思》,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随文指导学习认字。
(1)榆:偏旁是木字旁,说明“榆”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课文中的“榆关”指的是山海关。
(2)畔:可以组词“河畔、湖畔”。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来理解“畔”的意思是“旁边”。
(3)更(gēng):“更”是多音字,此处读一声。“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整夜分为五更,每两小时为一更,如“三更半夜”。“更”读“gèng”时,可组词“更加”。
(4)聒(guō):可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聒”由“耳”与“舌”组可以想象成有一根舌头在耳边不停地说话,耳边感觉嘈杂。“聒”就是“声音嘈杂”的意思,这里指风雪声。
二、注释插图,了解词意
1.朗读诗词,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学生配画,身临其境
2. 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词的大意。
三、读时想象,体悟情感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将士们就只会遇到这两种困难吗?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2.教师组织学生边读上阕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词人“身”在何处?思考为什么强调“身”?
预设: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
教师板书(身在征途)
点拨:点明行进的方向,突出了身心分离之苦。
3.教师展示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之间的距离,强调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也需要三个多小时,让学生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士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情景与艰辛。
4.教师引导学生描绘画面,体会征途的艰辛: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山。
预设2:波涛滚滚、巨浪滔天的谁。
预设3:从中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
5.教师提问:“千帐灯”让你想象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预设:借助课文插图,我想象到将士们夜间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的场面,灯火万千,非常壮观。
教师组织学生朗读上阕,边读边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中的艰辛,缓慢而深情地读。
6.教师组织学生边读下阕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教师展示风和雪的图片,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帮助学生想象,从而感受天气的恶劣和“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意味。
预设:风雪交加、苦寒持续不断。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碎”字的?
教师点拨:“碎”意为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
教师板书(聒碎乡心梦不成)
引导学生再读读这一句,把关外天气的苦寒、征途的艰辛读出来。
7.引导学生交流感悟:难道将士们的家乡真的没有风雪声吗?诗人在家里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和在塞外征途中听到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家里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这塞外,听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
教师追问: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这个时候会格外思念家乡。
教师板书(心系家乡)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低沉而悲伤地读出词人思乡的柔情。
点拨:读“风一更,雪一更”时语调上扬,由“梦不成”开始语调下抑。“乡心”“故园”虽不是韵脚,但读时也要适当拉长声音,读出韵味。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