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2信息系统中的通信网络 教案(表格式)-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2信息系统中的通信网络 教案(表格式)-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中图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4-07-20 07:1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案
课 题 第3章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3.2信息系统中的通信网络 课 型 班课 课 时 1
授课班级 高一1班
学习目标 理解信息系统与通信网络的基本关系:解释信息系统如何依赖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 描述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特点与区别:识别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的应用场景及其在地理范围、设备数量等方面的差异。 掌握基本的数据交换技术:介绍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其各自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认识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了解星状、环状和线状网络拓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理解IP地址的作用和分类:解释IP地址的功能,区分A类、B类和C类IP地址,并理解子网掩码的概念和应用。 域名系统的基本知识:介绍域名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域名的结构及其与IP地址的关系。 组建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步骤:说明使用现代路由器组建无线局域网的过程,包括连接设备和启用安全策略。 互联网接入方式的理解:讨论包括电话线接入、有线电视电缆接入和专线接入在内的不同互联网接入方法。 分析带宽和接入方式对信息系统的影响:评估带宽大小和不同的接入技术如何影响信息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信息系统与通信网络的基本关系:理解信息系统在执行任务时如何依赖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 局域网(LAN)与广域网(WAN)的区别及其应用场景:掌握两种主要网络类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数据交换技术:了解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及其各自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网络拓扑:认识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状、环状和线状,并理解它们在实际网络设计中的应用。 IP地址和域名系统:掌握IP地址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域名系统的工作原理和重要性。 组建无线局域网和互联网接入方式:学习如何组建无线局域网和理解不同的互联网接入方法及其对信息系统性能的影响。 带宽和接入方式对信息系统的影响:评估带宽大小和不同的接入技术如何影响信息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本节课教学难点 数据交换技术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不同数据交换技术的工作机制及其适用场景的差异。 网络拓扑的应用和选择: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较为抽象和复杂。 IP地址的分类和域名系统的工作机制:理解IP地址的分类和域名系统的详细工作过程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带宽和接入方式对信息系统影响的评估:这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分析和判断。
教学方法 讲解法:通过直接讲解,传授关于信息系统中通信网络的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如网络购物系统)来展示信息系统与通信网络的实际运用。 图表辅助教学:使用图表来说明网络拓扑结构、IP地址结构和域名系统等概念。 比较分析法:对比局域网和广域网、不同的数据交换技术等,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实践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组建无线局域网和接入互联网,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通过互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课前准备 理解课程内容:全面理解信息系统中通信网络的相关知识,包括信息系统与通信网络的关系、局域网(LAN)与广域网(WAN)的区别、数据交换技术、网络拓扑结构、IP地址和域名系统、无线局域网的组建以及互联网接入方式等。 设计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时间表,确保每个主题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讨论。 准备教学资料:收集和准备相关的教科书、案例研究、图表、示例代码等教学资源。 开发互动环节:设计课堂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问答环节、实践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设置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技能。 评估和反馈机制:准备课后评估工具(如测验、作业、项目等),以及为学生提供反馈的方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和幻灯片:展示课程内容、图表、示意图等视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复杂概念。 教学软件:使用特定的教学软件来模拟网络配置、数据交换过程等,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视频演示:展示如何实际操作网络设备(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以直观展示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实物模型:使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理模型或图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网络布局。 白板或黑板:用于即时绘制图表、书写关键词汇或临时解释某些复杂问题。 打印资料:分发包含关键点、步骤说明或操作指南的打印资料,供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参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比如一个学生尝试在线提交作业但遭遇网络延迟的情况。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提交作业时会遇到网络延迟?这和我们的网络环境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在使用网络时遇到的问题或不便之处。 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网络延迟的问题。 通过具体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信息系统与通信网络关系的思考。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实际应用感。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讲解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展示不同网络拓扑结构(星状、环状、线状)的图示,解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分组讨论家庭、学校和企业中可能采用的网络类型和拓扑结构。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深化对网络类型和拓扑结构的理解。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详细解释数据交换技术的三种形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每种技术都配以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说明。 介绍IP地址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域名系统的工作原理。 学生查找并分享自己设备的IP地址,讨论其意义和作用。 小组探讨不同的数据交换技术在哪些情况下最为适用,并进行角色扮演演示。 强化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和IP地址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角色扮演,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提供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所有重点内容。 设定一个模拟场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型局域网,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并解释选择的理由。 独立完成练习题,之后与同桌交换答案进行互评。 在小组内分享设计的局域网方案,讨论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设计和讨论,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沟通,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信息系统中的通信网络,涵盖了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的多个方面。首先,我们从信息系统与通信网络的基本关系入手,了解了信息系统在发送电子邮件、进行网络会诊、在线学习等日常应用中对通信网络的依赖。接着,我们分析了网络购物系统的案例,看到了信息系统如何通过网络整合支付、物流、仓储等多个子系统以协同完成购物活动。 我们还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分类,即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了解了它们的定义、特点和常见应用。此外,我们对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了详细探讨,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在学习网络拓扑时,我们了解了星状、环状和线状三种基本结构,并探讨了它们在实际网络建设中的应用。IP地址和域名系统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了网络中设备的识别和定位方式。 通过组建无线局域网的步骤和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如何将设备连接到网络以及如何实现多设备间的共享上网。最后,我们讨论了带宽和接入方式对信息系统性能的重要影响,理解了带宽选择和接入方式多样化对信息系统设计和性能的关键作用。 作业布置 基础题目 描述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的主要区别,并举例说明各自的一个应用场景。 解释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 进阶题目 设计一个小型企业网络的拓扑图,要求包含至少两种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拓扑结构。 根据给定的场景(如学校、医院或小型企业),提出一个合理的网络设计方案,包括网络类型、数据交换技术的选择以及理由。 研究性学习 调研当前家庭和小型企业常用的无线局域网组建方式,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提出你的建议。 探索最新的互联网接入技术(如5G、卫星互联网接入等),写一篇短文介绍其工作原理、优势和可能的应用场景。
板书设计 3.2 信息系统中的通信网络 3.2.1 信息系统与通信网络 日常应用:电子邮件、专家会诊、在线学习 系统建设:连接多个信息系统(例:网络购物系统) 支付、物流、仓储系统的整合 数据经服务器处理后的网络传输 3.2.2 局域网与广域网 局域网 (LAN):局部地域覆盖,如教室网络 设备数量:几台到数百台 普及性:无线局域网,智能手机、平板接入 广域网 (WAN):跨地域连接,覆盖范围大 例子:公司分支机构网络互联 最大实例:因特网 3.2.3 数据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实时性强,适用于持续交互(如电话网) 报文交换:逐次传递完整数据,延时较大 分组交换: 虚电路:逻辑通道,顺序传输 数据报:不同路径随机传输,含次序信息 3.2.4 网络拓扑 常见结构:线状、星状、环状 家庭局域网:多为星状拓扑,易于扩展和监控 3.2.5 IP地址 表示方法:点分十进制(如219.239.238.40) 结构:网络号和主机号,分为A类、B类、C类 子网掩码:细分网络,提高利用率 3.2.6 域名 示例:www.moe.(中国教育部的服务器) 功能:简化记忆,自动获取IP地址 3.2.7 组建无线局域网 步骤:连接设备 → 启用安全策略(密码、地址过滤) 3.2.8 接入互联网 方式:电话线、有线电视电缆、专线 共享上网:通过网关设备(如路由器)实现多设备接入 3.2.9 带宽和接入方式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带宽:决定数据传输速率,影响信息系统性能 接入方式:多样化,影响信息系统的终端支持和安全性要求
教学反思 课程内容回顾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信网络。我们从信息系统日常应用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发送电子邮件、进行网络会诊和在线学习等场景对通信网络的依赖性。同时,通过分析网络购物系统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网络整合支付、物流和仓储等多个子系统以协同完成购物活动。 在深入探讨局域网(LAN)与广域网(WAN)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后,我们详细分析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三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此外,还介绍了网络拓扑的基本类型、IP地址与域名系统的作用以及组建无线局域网和接入互联网的常用方法。最后,我们讨论了带宽和接入方式如何影响信息系统的性能。 教学方法和成效 本课堂采用案例分析和图示辅助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网络概念。通过具体例子如网络购物系统,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兴趣。使用图表展示网络拓扑和数据交换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视觉记忆,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网络结构。 学生反馈与互动 学生对于网络购物系统的实例分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到相关讨论中。在探讨不同数据交换技术时,部分学生提出疑问,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改进与展望 尽管本次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介绍IP地址和域名系统时,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未来可以考虑增设小组讨论或实践操作,例如让学生亲自查询并分析某个网站的IP地址和域名。此外,关于网络拓扑的部分,后续可以增加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的局域网,以增强实践能力和理解深度。 结语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系统中通信网络的基本知识,也增进了对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未来将继续探索更多互动和实践机会,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