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音乐方面:用欢快、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银杯》
知识方面: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别。
表演方面:通过聆听,联想和讨论,自如的随着音乐创造性的再现蒙古族人民款待宾朋的热闹场景。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音乐文化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2、通过模仿|、表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听、唱、舞、演等音乐形式,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感受表现牧民生活的场景,体验并喜欢蒙古族音乐。
2、区分蒙古族长、短调音乐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注意唱好依音及波音。
2、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的再现蒙古族人民款待宾朋的热闹场景。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唱.律动
教学内容
教学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舞
教师手执道具带领学生律动三种不同类型的蒙古舞。
和着音乐跟随教师一起律动。
通过律动揭题,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初步感受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播放一段音乐《爱我中华》、并邀请学生和着音乐跟随教师一起律动。
赞
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对于完成好的学生奖励一个蒙古族特有的舞蹈动作,表达开心的心情。
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展示给老师同学。
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激发走进蒙古人生活和音乐的激情。
1、学生交流收集的各种形式的蒙古族音乐及其相关知识。2、鼓励、肯定学生,教师歌舞表演歌曲《银杯》,带领学生进入愉快的音乐氛围。教师示范表演。
学生欣赏
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教师载歌载舞的表演,激起学生的共鸣,引入新课的学习。
唱
指导用正确的发声方式哼唱。
学生跟着旋律哼唱。
利用歌曲曲调进行发声练习,既熟悉旋律,又强调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1、用“U”哼唱歌曲曲调。
2、学生跟随范唱带默唱、演唱歌曲。(注意唱好依音及波音)
教师用手势提示、指挥,纠错。
学生看谱演唱。
通过默唱培养学生认真聆听和准确识谱的习惯。
3思考: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唱唱、听听哪种处理方式最符合歌曲的意境)
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学生主动参与处理歌曲情绪,使之更加符合歌曲意境。
在歌曲演唱中,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处理,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4、比较: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的区别。(出示《银杯》快板《银杯》两首风格不同的歌曲,感受歌曲的魅力
教师出示歌曲,引导学生区分长、短调音乐特征。
学生聆听、讨论、区别。
通过听、说、区分使学生对长、短调音乐有清楚的认识,对蒙古族音乐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