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 “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
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
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
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
D.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
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项飚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
D.项飚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飚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附近消失 B.②重建附近 C.③尤其重要 D.④从而做到
5.项飚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门镜外的楼道
迟子建
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寒宰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
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出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
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地方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的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
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
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
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侧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
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
“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
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
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
④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罩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
B.第四段对云彩的美丽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也侧面烘托了清扫员的人物形象。
C.文章多次写到了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D.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的态度有变化,开始对他替代了衰老的旧清扫员有些情绪,后来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适合这个岗位。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的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作了铺垫。
B.句子②给了清扫员的嘴唇一个特写,将她没有血色的嘴唇比喻成枯萎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她的衰老和疲惫的状态。
C.句子③选取了一连串极具表现力的动词,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
D.句子④巧用拟人,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
8.小说的物象往往很重要,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请梳理概括“门镜”这一物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9.王蒙认为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一评语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0.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_____________;
(3)即便如此,_____________。
推断: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③,闲伴诸儒老曲台④。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⑤百遍开。
【注】①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②金罍(léi):泛指酒盏。③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④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⑤新诗:韩琦新赋的诗,诗中含有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之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自称“不才”,并以自己“萧萧华发”与“闪闪金罍”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自嘲,有怀才不遇之感。
B.颔联用公孙弘的典故,意在感谢韩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同时也解释了“不堪”的原因,即官职卑微,学非所用,蹉跎时光。
C.尾联写诗人因冒雨归来寒冷难耐,无法入睡,只能起身反复吟咏韩魏公新赋的诗;韩魏公的志得意满和自己形成对比,余味无穷。
D.本诗既有年华老去,有志难伸的苦闷;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呈现出委婉含蓄,哀而不伤的艺术特点。
16.本诗颈联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颇具妙处?请简要赏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成人礼仪式上,校长引用《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寄语广大同学,认为只有胸怀天下、意志坚强的青年,才能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交代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所住的地方现在也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前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观点。
(3)五一节期间,班上举办一期关于“劳动”的黑板报。小刚负责“诗海泛舟”栏目,请为小刚提供两句描写劳动场景的古诗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学画之人,每以画兰为画法初步,画者往往在描摹中,墨际毫端不知不觉地凸显了自我;也借兰叶葳蕤的线条,延伸拓展,洗礼一己心魄,澄怀观道,由丹青中,透射出永恒恬静的气象。所谓A___________,说的是女子容貌娇美,天性聪慧;桂子兰孙,是称美他人子孙,一如B___________;而兰薰桂馥,则是比喻别人后嗣昌蕃,世德流芳;C___________,金喻坚,兰喻香,用以说明交情甚笃,这一切,显示兰是突出的,是真善美的化身。自古以来,画兰之士在他们的画面上呈现了自然之美,也渗透出他们的胸中丘壑。苏东坡画兰,长带荆棘,所谓君子能容小人;宋末遗民郑思肖,画兰不画土,惨痛地吐露大好河山的沦丧。①最是以兰画著名的,当数“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了,②他的兰花画法极类石涛旨趣,所绘兰竹举世无双,传世之作如《题画兰十九则》,③足见他对兰花的偏好,就连他的隶楷书法六分半书,也由画法行之。④这说明他是书画同源、用笔一致的典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含有“兰”字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粗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那些巧言令色的人,即使获得一些成功,也常常为大多数人所不齿。
B.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C.老铁匠数十年来独力支撑这个大家庭,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D.行走在乡野的民间郎中用自己的热情与真诚,为普通百姓诊治疾病。
20.“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称,美奉行对华接触政策,希望中方对外开放市场,但中方不断提升国家主导作用,推动军民经济和技术融合;美不寻求对华“脱钩”,但将加强出口管控,提升供应链韧性,以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作出如下回答。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前不久,中方就扩大外资流入、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出15条政策措施,并发布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与中国相对比,美国为了维护霸权私利,将对华贸易投资和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蓄意抹黑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组建各种排华产业链、供应链。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黑白大放厥词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的做法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我们敦促美方端正对华认知,将拜登总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停止滥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中国企业,停止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停止为了一己之私利裹挟世界经济,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21.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四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简要分析我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驳斥美方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的。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处世有人倾向于“我愿意”,有人思考的是“我能够”,有人注重的是“我应当”。
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缺少限制,曲解文意,原文“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原文有限制语“在这个意义上”,而且原文还有“可能”。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无中生有,原文“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并不是要求年轻人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而是要他们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要关注“附近”,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错,原文“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表明“时间的暴政”指的是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这种时间控制,一切由它说了算。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D.“从而做到错,原文“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强调具体经验”以个体为中心”不是要求我们以“附近”为抓手“做到”的内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点。故选D。
5.答案:①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的能力。①描述性:“以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来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附近”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因为作者关注到“时间的暴政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因而我们不再关注“附近”;而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给出的意见就是年轻人要关注“附近”。总之,作者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因为有“描述性”,使得学术观点并不抽象,易于让人理解,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因为有针对性,大家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实用,从而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6.答案:C
解析:“展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中生有,理解有误。
7.答案:D
解析:“内心的轻松”赏析不当。
8.答案:①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
②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
③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
④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学生如写出了作者的同情、悲悯也对。这篇文章是节选,删掉了一部分,根据原文门镜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通过门镜也侧面批判人性中的一些阴暗,假如有学生这样写,也是可以的。)
解析:①结合“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可知,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②结合“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等可知,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③结合“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等可知,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④结合“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可知,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学生如写出了作者的同情、悲悯也对。这篇文章是节选,删掉了一部分,根据原文门镜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通过门镜也侧面批判人性中的一些阴暗,假如有学生这样写,也是可以的。)
9.答案:①本篇小说的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
②选文中“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却侧重写她生活中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对象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作家对她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兴趣和关切。
③作家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以及离开后的怅然、对新打扫员的发脾气以及对他工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都被作者写得恰如其分。
解析:①结合“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寒宰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可知,本篇小说的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②结合“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可知,选文中“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却侧重写她生活中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对象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作家对她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兴趣和关切。③结合“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等可知,作家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以及离开后的怅然、对新打扫员的发脾气以及对他工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都被作者写得恰如其分。
10.答案:BEF
解析:句意: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句中,“武王”是主语,“德虽盛”表条件,“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表示转折的结果,可于两者之间断开,即B处;“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和“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是并举成分,故可于EF处断开。故选: BEF。
11.答案:A
解析:A.错误。施加、施以;更。句意:所以用兵的目的。/声音并没有更强,但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故选:A。
12.答案:D
解析:D.“否定了这一观点”说法有误。材料二针对的是“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进行讨论,与修行人事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关。故选:D。
13.答案:(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
(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
解析:①重点词语:兵,名词作动词,用兵;所以,表目的,是用来……的。句意: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②重点词语:称,称赞;贬,被贬低;少,被小看。句意: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
14.答案: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解析:题干中给出的提示信息有“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这里对应的是原文“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而原文后文中,“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这两者的比较,则是对两者所拥有军事实力的比较,由此可得出条件二: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此后,原文进一步给出已知的高祖的现状“高祖……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充分说明了战事的艰巨,也就是说,高祖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最终打败了秦国。而由高祖拥有更优越的前提条件尚不能避免惨烈的过程,我们可由此推出,武王条件不如高祖,按理说应该付出比高祖更惨烈的牺牲,才有可能同样取得胜利。而前文给出的假设是“不血刃”,也就是武王兵不血刃就打败了纣王,这显然与我们推出的结论矛盾。由此,可推出作者认为正确的结论是: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15.答案:C
解析:诗人无法入睡不是因为冒雨归来,寒冷难耐。而是因为宴会之后,内心思绪万千,感慨颇多,感激之情,机遇之悲,身世之愁,一起涌上心头,导致难以入睡。
16.答案:①“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
②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酒醉豪言之中的显现形成对比。“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③“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久”字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他多年的不得志;而“偶”字指的是当年的雄心短暂的闪现。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心未绝。
解析:
1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3)示例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示例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示例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示例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示例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插秧歌》前三联、《芣苢》全诗皆可)
解析:
18.答案:示例:A兰心蕙质;B芝兰玉树;C金兰之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后举例可知,需填的含“兰”的成语,由“女子容貌娇美,天性聪慧”可知,要重点突出兰花样的心地。“兰”,香草名,可指美好的事物。由此可用“兰质惠心”。“质”侧重指“天性”,惠,意通“蕙”。兰质惠心:比喻女子心地“蕙心”似的纯洁,品质“兰花似的高雅。也可写作“兰心蕙质和“蕙心兰质”。B处,“桂子兰孙,是称美他人子孙”,这里用的是比喻修辞,称述“他人子孙”的美德,“兰”是兰草,“桂”是桂树,“桂子兰孙”的语意和所填成语相似,可推知填“芝兰玉树”。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芝兰,香草;玉树,用玉做的树。C处,由“金喻坚,兰喻香,用以说明交情甚笃”可知,所填含有兰”的成语中不仅有“兰”,还应有“金”,而且是指交情的特点,可推知填“金兰之交”。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
19.答案:B
解析:B项中的“为”与文中“为画法初步”意为“当作、作为”;A项表被动;C项意思是对、向;D项意思是替、给。故选B。
20.答案:D
解析:这几句古诗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概括,也与后文的“这”衔接一致。故选D。
21.答案:美国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做法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不仅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就是把原来单句中的修饰成分变成几个复句分句或一个句组。变换后的短句既可以是一组单句,也可以是一个复句或句群,但必须中心明确,内容完整,语意连贯。具体到本题看,“为了一己私利”可以单独拿出来做目的状语或一个分句,美国的行径是“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结果是“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可以用“不仅……也”串联成复句。综合修改为:美国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做法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不仅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22.答案:①首先,列摆事实,用中方加大对外开放市场力度的两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否定了美方有关中国对外市场紧缩的不实言论,不卑不亢;②然后,运用对比,指出美国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等行径才是真正的“经济胁迫”,并指明其危害,一针见血;③最后,借用排比句式,敦促美国履行诺言,停止错误做法,义正词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驳论的内容在文章后三段。驳论的第一步,指出我国国策“改革开放”,表明立场和态度,并举出具体事例:“15条政策措施”和“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事实胜于雄辩,有利驳斥了文章第一段“希望中方对外开放市场”中暗指中国“对外市场紧缩”的言论。态度上,不卑不亢,面对美国的诬陷,并没有态度上的失礼和谄媚。第二步,以“与中国相对比”领起,展开中美贸易策略上的对比,“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的排比,极有气势,直指美国险恶意图,列举“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组建各种排华产业链、供应链”等具体做法,如此则美国的对华经济胁迫则不言而喻。然后总结,指出美国此种做法的两个危害,措辞严厉,一针见血。最后,以三个“停止”构成排比,以排山倒海之势,来敦促美方将对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尤其是“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巧妙地借中国的一句俗语,义正词严,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有力地指出美国错误,敦促美国停止继续犯错。
23.答案:
我愿意,我能够,我应当
——生活中的三重奏
生活,宛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乐,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首交响乐中的独奏者,用“我愿意”“我能够”和“我应当”的琴键,演奏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旋律。
“我愿意”,是乐章的起始音符,它代表着我们的主观意愿和内心追求。它源于内心深处的共鸣和认同,是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当乔布斯站在斯坦福大学的讲台上,分享自己辍学、选择字体设计和最终创办苹果公司的经历时,他的一生就是对“我愿意”最好的诠释。他不愿随波逐流,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字体设计;他不满足于现状,创办了改变世界的苹果公司。正是这些“我愿意”,推动他不断前行,成为科技界的传奇人物。
然而,仅有“我愿意”是不够的,还需要“我能够”的实力去实现它。这种实力来源于我们的才华、努力和机遇,它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基石。当贝多芬面对失聪的困境时,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等不朽之作,用音乐的力量感动了世界。他的“我能够”,不仅是对自身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努力和坚持的赞美。这种“我能够”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我应当”,则是乐章中的庄重低吟,它提醒我们承担起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当马丁·路德·金站在华盛顿的演讲台上,发表那篇著名的《I Havea Dream》演讲时,他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更呼吁整个社会共同承担起实现这个梦想的责任。他的“我应当”,是对社会公正和道德良知的呼唤,它激发了我们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关注环保、参与公益还是遵守法律,都是对“我应当”的践行和体现。
“我愿意”“我能够”和“我应当”,这三重奏相互交织、相互辉映,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独特旋律。它们分别代表着我们的主观意愿、客观实力和社会责任,共同推动着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实现和担当。”让我们在生活的乐章中,用“我愿意”去追求梦想,用“我能够”去实现目标,用“我应当”去担当责任,共同演奏出更加精彩的人生旋律。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