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题主要包括爱国情怀、人类命运和人类精神追求。诗歌以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和人类的关怀和热爱。
主题一:爱国情怀
诗歌中通过描绘祖国的特色景色、英雄事迹和辉煌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作者对中国辽阔的疆土和悠久的历史给予了崇敬之情。诗人通过赞美祖国的壮美风景和悠久文明,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自豪感。
主题二:人类命运
诗歌中展现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合作精神。通过描绘地球边上放号的场景,诗人表达了人类各国的互助与合作,表示人类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守护地球,追求人类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主题三:人类精神追求
诗歌中强调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和追求,激励人们要持之以恒的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断超越自我。诗中“地球上的兄弟们啊,向你们打电话!”表达了诗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呼唤人们共同追求真理和进步。
总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抒发诗人对祖国和人类的热爱,诗人对人类共同命运和精神追求的思考与期许,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和人类命运的深思和感叹。它以广阔的胸怀、深刻的意境和深远的思想内涵,使读者产生对于祖国和人类命运的更深层次思考。
2.掌握诗歌的基本背景和诗意;
基本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创作于1942年,是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一首爱国诗歌。当时,中国正处于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抵抗侵略者,维护国家独立和人民利益。
诗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宏伟的视野唤起了人们对于祖国、人类命运和人类精神追求的思考和热爱。
首先,诗中以壮美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中国独特的地理特色,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其次,诗中通过用“放号”的方式,寓意着各国人民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诗人呼吁地球上的人们“向你们打电话”,表达了人类共同命运的观点。
最后,诗中强调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和追求,诗人鼓励人们勇于追求理想和信念,超越自我,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奋斗。
总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歌颂祖国的壮美风景、提倡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和鼓励人类精神的追求,表达了郭沫若对祖国和人类的深厚热爱,以及对于人类共同的命运和理想追求的思考与期许。这首诗代表了抗战时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结构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共分为26个句子,共四个节,每节分别描写了不同的景象和情感。整体结构紧凑而有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逐层深入的表达,将诗歌的主题逐渐展现。
意象分析:
自然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五湖四海都回响,响在石壁、云霞、水雾上”。这些自然意象通过描绘祖国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人文意象:诗中描绘了“地球上的兄弟们”,通过放号的方式来象征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表达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突出了对人类友谊和团结的向往。
历史意象:诗中提及“天安门的红旗”、“萨拉热窝”等历史符号,将中国的伟大历史和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修辞手法分析:
比喻手法:例如,“地球边上放号”的形象比喻了地球上各国之间通讯沟通的方式,寓意着各国人民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拟人手法:通过将自然景物和民族团体拟人化,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赋予了自然景物和民族团结以生命力和情感。
对仗手法:诗中运用了很多对仗的结构,如“置一部长号,与欧美讲华夏,与亚非拉互通。”这种对仗的结构使得诗歌节奏流畅,韵律鲜明。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而富有表现力。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表达主题和情感的同时,给予了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思考的空间。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篇散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通过描述一个在地球边缘放号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通过生动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放号的危险和紧迫感,引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情节的思考。同时,他也给出了一些提示和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郭沫若还通过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示范给学生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他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比喻,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5.增强学生对于爱国主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点:
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背景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主题理解:该诗歌是郭沫若表达关于人类命运和精神追求的哲思之作。理解其中的主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和抽象思维能力,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和历史背景联系起来。
意象解读: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才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与情感表达。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韵律、节奏和语言组织等方面,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探究其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
抒情表达与审美鉴赏: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学生需要通过朗诵、创作、音乐配合等形式来进行抒情表达和审美鉴赏。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针对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教学策略来辅助学生的学习:
启发性提问:针对主题、意象和结构等方面,通过提出具体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图像与音频辅助: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小组合作与展示:将学生分组进行意象分析、朗诵表演、音乐配乐等活动,通过合作与展示来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阅读和创作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诗歌,对比理解和分析,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步骤:
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引用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关于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可以谈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了解文学对于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2. 阅读文本:给学生提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篇文章的阅读材料或让学生自行查找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在阅读之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郭沫若的背景和他的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他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的主题和情节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作者在文中想要传达的信息。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文章中的“号”象征着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4. 整合讨论:引导各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观点和解读方式。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也可以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相互倾听和交流。
5.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帮助他们理解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分析它们对文章的作用和意义。
6. 文学鉴赏练习:给学生提供其他文学作品的摘录或整篇作品,让他们运用所学的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选择一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主题相关的作品,例如关于人类奋斗和探索的诗歌或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7. 表达训练: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能力,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进行小组演讲或写作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表达的质量和能力。
8.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新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对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调整,增加互动和合作的元素,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郭沫若的其他作品或者与他相关的历史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