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诫子书》的内容和背景;
掌握诸葛亮教育儿子的方法和思想;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功用:学生需要理解《诫子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导子女遵循道德准则,发展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解读文本:学生需要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以及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分析现实意义:学生应该能够将《诫子书》中的道德准则和原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理解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中。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古代文献的理解:由于《诫子书》是古代文献,学生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词语的推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和拓展。
2.抽象的道德观念:《诫子书》中涉及到了许多抽象的道德概念,如忠诚、孝顺、贞操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3.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由于《诫子书》是古代著作,学生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诸葛亮的历史地位;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们对诸葛亮有何了解?你们对《诫子书》了解多
少?
二、讲解《诫子书》的内容和背景(20分钟)
通过介绍《诫子书》的作者、内容和背景,让学生了解《诫子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
强调《诫子书》中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重点字词句的探究
1.“淫”字的理解与积累,可以补充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学生即可理解“在富贵中不能放纵自己”。
2.重点敲打文中反复出现的“静”字。
(1)说文解字:板书繁体字“靜”。左边“青”,表示纯净;右边“爭”,是全力以赴,力争让自己保持内心纯净。面对今天复杂的社会和外界众多的诱惑,我们如何保持一颗“静”的心,去学习、去立志、去创业,对今天的我们而言非常重要。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一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
点拨:诸葛亮所说的“静”,实际上是精神的宁静专一,是心灵的纯净专注。这样的静,不是不动,不是死寂,而是静中寓动、以静求动、动静相辅。
学习分析课文
1.教师为学生解读《诫子书》的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结构三分法,总分总,先开宗明义,总提要求;再正反论述,强调“静”“志”“学”三者的关系)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用思维导图、摘录关键词句等方式整理韩愈的教诲和诸葛亮的思想观点。
3.(1)全文5句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预设:首句读来铿锵又慈爱,次句读出诚挚与劝诫,第三句读得严肃而郑重,第四句读出告诫与警示,最末一句语重心长,谆谆教诲,慈怜有加。
(2)哪两组句子语气最深沉?
两组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揣摩:双重否定,加强语气。(师范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读的意味深长。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深沉的告诫与无限的期待。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的?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明确: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
@初中语文优秀实用文档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5.怎样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明确: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和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以后能够有所作为。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和“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然只有寥寥八个字,却贯穿诸葛亮的一生,是他精神的集中体现。
6.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因为“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无为。“淡泊”、“宁静”是“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到“接世”的远大目标。
7.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话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8.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这些条件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明确:
①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三、讲解诸葛亮教育儿子的方法和思想(20分钟)
通过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引导学生掌握诸葛亮教育儿子的核心内容;
强调诸葛亮教育儿子的方法和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思考并应用
1.引导学生思考《诫子书》中的道德准则和原则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学生展示如何运用《诫子书》中的道德准则处理实际问题的案例,或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历和见解。
五、写作实践(40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阅读《诫子书》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练习,写出一段关于该主题的文章。
六、交流讨论(15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小组成员和全班同学;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
七、总结归纳(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诫子书》的内容和背景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八、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诫子书》的内容和背景;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诸葛亮教育儿子的方法和思想;
学生是否能够写出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