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常考古诗文名句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常考古诗文名句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5: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常考古诗文名句
第一节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1.《论语》十二章 《论语》
2.劝学 战国·荀子
3.屈原列传 汉·司马迁
4.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5.师说 唐·韩愈
6.阿房宫赋 唐·杜牧
7.六国论 宋·苏洵
8.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9.赤壁赋 宋·苏轼
10.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12.报任安书 汉·司马迁
13.过秦论 汉·贾谊
14.礼运 《礼记》
15.陈情表 晋·李密
16.归去来兮辞并序 晋·陶渊明
17.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18.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19.石钟山记 宋·苏轼
20.登泰山记 清·姚鼐
21.《老子》八章 《老子》
22.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23.《大学》(节选)《大学》
24.《中庸》(节选)《中庸》
25.《孟子》一则 《孟子》
26.逍遥游 庄周
27.谏逐客书 秦·李斯
28.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29.滕王阁序 唐·王勃
30.黄冈竹楼记 宋·王禹偶
31.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32.古代文论选段 《毛诗序》选段
《典论·论文)选段 魏·曹丕
《诗品序)选段 南朝·钟嵘
《与元九书》选段 唐·白居易
题画 清·郑燮
《人间词话》三则 近代·王国维
33.静女 《诗经》
34.无衣 《诗经》
35.离骚 战国·屈原
36.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37.短歌行 三国·曹操
38.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39.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40.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41.山居秋暝 唐·王维
42.燕歌行 唐·高适
43.蜀道难 唐·李白
44.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45.将进酒 唐·李白
46.蜀相 唐·杜甫
47.客至 唐·杜甫
48.登高 唐·杜甫
49.登岳阳楼 唐·杜甫
50.琵琶行并序 唐·白居易
51.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52.菩萨蛮 唐·温庭筠
53.锦瑟 唐·李商隐
54.虞美人 南唐·李煜
55.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56.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5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58.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59.登快阁 宋·黄庭坚
60.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61.苏幕遮 宋·周邦彦
62.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63.书愤 宋·陆游 64.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65.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6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6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68.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69.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宋·刘克庄 70.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71.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72.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第二节 其他常考名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舝》)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天》)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
王风·黍离》)
6.兄弟阅于墙,外御其务。(《诗经·小雅·常棣》)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1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系辞下》)
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象传·乾》)
1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象传·坤》)
1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14.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15.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1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7.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1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国语·周语
上·召公谏厉王弭谤》)
19.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战国策·秦策
三·蔡泽见逐于赵》)
2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2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6.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27.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2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外篇·山木》)
29.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
3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3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3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礼记·虽有嘉肴》)
3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8.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
3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40.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西汉·刘向《说苑》)
4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4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44.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西晋·刘琨《重赠卢谌》)
4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东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
46.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47.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48.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镕裁》)
49.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50.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
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
51.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5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瑀》)
5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唐·神秀《神
秀偈》)
5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5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5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5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
5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5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6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6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6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6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6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6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6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67.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6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9.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7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7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7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7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74.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75.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元日》)
7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7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二)》]
78.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北宋·卢钺《雪梅》)
79.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8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第三节
情境式默写
1.在《论语·里仁》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在《论语·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表达了有抱负的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思想。
3.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却“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运用比喻论证手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在《劝学》中采用类比和比喻手法强调了学习之于君子的重要作用,然后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两句话直接概括了君子的独特之处。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0.《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肯定人民的力量的句子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0.《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肯定人民的力量的句子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指出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1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到的用人纳谏的策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13.《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句道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15.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崇高地位,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6.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7.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结,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19.《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三句描写了秦统治者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扔得到处都是,奢侈浪费无度。
20.《阿房宫赋》中,杜牧愤怒地指责秦统治者搜刮老白姓的财物,一分一毫都不放过,用起来却大肆挥霍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1.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
22.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贿赂秦国的严重危害。
2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4.《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5. 苏轼的《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6.《赤壁赋》中,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来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两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7.苏轼在《赤壁赋》中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认识世界。从“变”的角度,他认为“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不变”的角度,他认为“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8.《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十五月夜项脊轩美丽景色的句子是:“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29.《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自己在项脊轩中读书之乐的句子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自述其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3.司马迁认为拥有财富、尊位不一定被人记住,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道,《报任安书(节选)》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4.《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5.《大道之行也》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一句话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6.《大道之行也》中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7.《陈情表》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射亲的孤弱。
38.《陈情表》中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两句以乌鸦反哺为喻,向晋武帝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愿望。
39.《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效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4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4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4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抒发了陶渊明自责自悔之情,同时也有自我安慰之意。
4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以云和鸟自喻,自然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人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总结。
4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45.《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4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意相近的句子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7.有人只凭主观想象去推断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此进行了抨击:“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8.《石钟山记》中作者写浅薄的人探求石钟山名的原因的做法是:“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49.《登泰山记》中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写登顶泰山后所见的冰雪覆盖、雪光耀眼的景象。
50.老子认为圣人喜欢质朴宁静,而不喜奢侈浮华,就像《老子》第十二章写圣人面对诱惑时的做法:“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为知己知彼才是聪明人。
52.《中庸》中用“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三句阐述了达到“中和”的境界可以使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的观点。
53.《中庸》中的“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表现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54.《孟子》中面对公孙丑问的“请问,老师擅长哪一方面”的问题时,孟子的回答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5.《谏逐客书》中用泰山和河海的例子说明君王应重视民众的力量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6.人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5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8.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59.《滕王阁序》中王勃用“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尽“九月之景”
60.《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四句,从声音角度写南国寒秋之景,表现了虚实相映之美。
61.《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四句,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62.《黄冈竹楼记》中作者写竹楼所见,把竹楼与远山、近江的关系写活了的句子是:“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63.《黄冈竹楼记》作者写自己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江山之外”不见蝇营狗苟和钩心斗角,眼前风景是:“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64.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自己离开家乡是为了“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65.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66.《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的句子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6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描写了骇浪拍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68.黄庭坚《登快阁》中的“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两句,道出了诗人希望远离官场,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心声。
69.《鹊桥仙(纤云弄巧)》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70.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1.周邦彦《苏幕遮》中,得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精髓的句子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7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者连用七组叠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7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暗示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的诗句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7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用讽喻手法表明诗人罢官闲居山阴之“闲”的两句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7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
7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出了刘裕驰骋沙场、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
77.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表达内心无比悲伤的句子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7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第三境,就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9.《蜀相》中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业。
80.《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81.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悲凉的秋景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2.杜甫一生漂泊,老病孤愁,他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自许多病独金台”对这种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83.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8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描绘乐曲渐至无声却似愁绪潜滋暗长的妙境
85.《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运用典故写梦蝶和杜鹃,以此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悲戚和怨愤。
86.《虞美人》中作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87.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88.《春江花月夜》中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89.《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90.《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写了蜀中要塞剑阁的地势险峻和易守难攻。
9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诗歌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