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说明文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复习说明文阅读中语言的特点及作用,规范答题模式
回顾教材,寻找源点
1.回归教材,参考书本课后“思考探究”梳理有关说明语言的题目。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八上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八下 《大自然语言》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你有什么发现?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一)语言特点一:准确性
1.阅读八上课本《中国石拱桥》,回答问题。
试从第3段中找出一个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阅读八上课本《苏州园林》,回答问题。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3.阅读八下课本《被压扁的沙子》,回答问题。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括号里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4.阅读八下课本《恐龙无处不有》,回答问题。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二)语言特点二:生动性
1.阅读八下课本《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试从第2段中找出一个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阅读八下课本《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一)阅读《大雁归来》,回答问题:找出一个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阅读《梦回繁华》中的第3段,回答问题。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句中划线词语有何作用?
阅读《时间的脚印》中的第6段,回答问题。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蝉》中的第12段,回答问题。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替换成“总是”?为什么?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文章《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回答问题。
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
(法国)迈克·哈蒙
①“这不是小保罗吗,都长这么大了!”在超市的收银台前,一位30多岁的男士以错愕的眼神看着这位以旧相识口吻和自己说话的年迈女士。“你可能已经忘了我是谁,我是你上小学时的游泳课老师。”这位女士对他说道。保罗对这位年迈的女士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他只记得自己7岁时上过短短几周的游泳课。
②如果遇见这种情况,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和保罗类似。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面部轮廓也在发生改变。对于那些相遇时间很短的人,要在数年之后再次认出他们,对大部分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
③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即便仅有过一面之缘,多年之后仍然能够在人群中迅速辨识出一张面孔,他们会重新认出某个服装店的女售货员、出租车司机或是在某个活动中遇到的朋友。他们识别陌生人面孔的效率与识别熟人面孔的效率几乎毫无二致。但只有极少数人具有这种禀赋,我们称他们为“面孔识别达人”。
④这些面孔识别达人,通常还能够根据面部的局部图像辨识面孔,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一张模糊的班级合影中找出一位老同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而这对于面孔识别达人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⑤他们独有的面孔识别能力对警方来说极具价值,因此,2011年伦敦警方组建了一支在面孔识别方面具有超能力的警员队伍用于破案。很多生物识别软件在分析低分辨率图像时也束手无策,这些警员却能够识别低分辨率的影像和照片中的面孔。
⑥脸盲症患者并非不能完全识别人脸,他们可以识别出面孔上的诸多细节,但是他们只能在一个极为有限的面部空间内识别这些细节,他们无法在同一时刻识别整体的面部信息,因此他们在识别一张面孔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容易犯错。在遇到熟人时,脸盲症患者通常需要声音、步态等额外信息,才能认定这个人的身份。
⑦脸盲症患者分为后天和先天两种类型,其中后天型是大脑不同部分的病变导致的。在大脑中,一张巨大的神经元网络负责辨识脸部。如果这张网络上的一环受损,面孔识别的能力就会降低。如果向后天型脸盲症患者展示同一个人的两张相片,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长达25秒),才能判定是否为同一个人。
⑧除了后天型脸盲症患者之外,还有一类患者。他们的脑部没有任何病变,但仍很难进行面孔识别,这就是先天性脸盲症患者。在面孔识别方面,先天性脸盲症患者是表现最差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章开头那位在几十年后仍能认出自己游泳课学生的年迈女士。现在很多自动识别人脸的软件也做不到这一点,这些软件在确定身份方面仍然经常出错。
⑨为了研究面孔识别达人的大脑工作机制,科学家们将他们请进实验室以求能够了解更多面孔识别能力的细节。时至今日,这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面孔识别达人在智商、记忆和感知能力测试中并没有超乎寻常的表现,他们只是在面孔识别方面超出常人。
⑩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参与者们首先被要求观察20个人的照片,每张照片看5秒钟。之后他们会观看40个视频短片,要说出之前看到的20个人是否在视频中出现。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参与者们有二分之一的概率能够猜中。这40段视频短片全部使用监控摄像头在正常光线条件下拍摄。在67%的情况下,面孔识别达人都能成功辨识出照片中的人是否在视频中出现,其成功率比普通人高了9%。
普通人需要经历一个学习过程,才能够辨识异于平常环境的新鲜面孔。比如初次到日本旅行的人,在分辨当地人的面孔时会遇到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域外表型”。但是随着与当地人的接触越来越密切,我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辨识当地人的面孔。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凭借经验获得的面孔识别能力的提升具有局限性。2014年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识别护照照片是否就是眼前的人时,经验十分丰富的边防检查员并不比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水平更高。面孔识别达人受域外表型的干扰是否低于常人,仍有待科学研究的证实。
面孔识别达人的大脑究竟在哪些方面异于普通人呢?行为研究表明多数人更容易正着识别一张面孔,而非倒着。但是,脸盲症患者却不受正着或倒着的影响,因为不管是正着还是倒着,他们都同样无法辨认面孔。而面孔识别达人对正着和倒着更为敏感。对于大多数人,一张完整的面部图像所包含的信息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的信息之和。一旦一张面孔的图像以倒着的形式出现,其正常摆放时所具有的信息完整性就不复存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孔识别达人仍然能在其中获取比正常人更多的面部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面孔识别达人对于面孔不同组成部分有着更为突出的整合能力。
2017年,一个科研团队还对面孔识别达人看照片时眼球的运动进行了研究。根据统计,面孔识别达人更加将注意力集中在面孔的中央位置,普通人更加关注眼睛,而脸盲症患者则更加将目光集中于嘴部。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眼珠转动和面孔识别在大脑内部的关联尚未被认知。
任选角度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2.阅读文章《读懂伟大长城,读懂中华文明》,回答问题。
读懂伟大长城,读懂中华文明
①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长城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读懂了长城的伟大,也就读懂了中华文明。
②长城之伟大在于它体量的长。“万里长城万里长”,中国长城到底有多长?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已公布长城准确的长度:明代长城,东起辽宁丹东的虎山,西至甘肃的嘉峪关,总长8851.8千米。除此之外,中国历代长城遗址遗迹的长度是21196千米,分布于北京、山西、内蒙、山东、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
③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文献记载,长城从公元前656年就已发挥作用,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长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并增修了战国长城,此后的汉代、北朝时期直至明朝都修建了长城。
④古老的文明一般都是伴随着农业而发展的,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均是如此。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命脉。从战国以来,长城一直肩负这一伟大使命。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城对农耕的保障作用,使中国具有了人口众多和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
⑤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三大基本问题:生死存亡、文明发展秩序的构建、文明的发展和延续。长城存在的价值,还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三大基本问题。
⑥生死存亡是人类第一大基本问题。长城这一伟大的防御工程,一直庇护着家和国。被建得固若金汤的长城,承载着中国人的独特情感和心理追求—渴望和平。长城的存在还有助于文明发展秩序的构建。有了长城,战争的数量大幅减少,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部分得以解决。长城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保障。长城自产生之始就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因此得以保持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记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与体系。
⑦与长城的存在价值不同,埃及的金字塔很宏伟,但其仅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很辉煌,但也不过是罗马帝国时期贵族的娱乐场所。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能解决人类三大基本问题的只有长城。
⑧读懂伟大长城,就能读懂中华文明。读懂长城的伟大,就能读懂我们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作者:董耀会,文章有删改)
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有了长城,战争的数量大幅减少,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部分得以解决。(3分)
3.阅读《植物也“聊天”》,回答问题。
植物也“聊天”
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③研究发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竟然促进相邻的了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④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⑤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信号等)进行交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将罗勒栽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化,这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生作用。
⑥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的“送信使者”,比如当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强抗虫力。
⑦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拿起武器发动战争。反之,则和。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亲疏观念并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
⑧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
第7段中“极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中考复习专题——说明文语言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八上 《中国石拱桥》 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苏州园林》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八下 《大自然语言》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发 现
语言赏析是是说明文常见的知识点。
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生动形象的。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二)生动性
(一)准确性
(一)准确性
1.以文析法
案例1:《中国石拱桥》
试从第3段中找出一个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
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句话中“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表示猜测,“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说话留有余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要点
①找出有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②解释词,表 (限制)
③带词解句
④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案例2:《苏州园林》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绝大多数”是大多数的意思,表范围限制,说明我国大多数的建筑是对称的,但也有特殊,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要点
①解释词,表 (限制) ②带词解句
③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括号里的文字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如果删掉,就变成含有杂质的普通沙子也可以称得上“二氧化硅”,不符合实际。括号里的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案例3:《被压扁的沙子》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括号里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要点
①表态:不能删
②结合语境解释词,说明词的作用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④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案例4:《恐龙无处不有》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文义,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答题要点
①表态:不能
②结合语境解释词,说明词的作用
③替换后的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④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归纳策略
(1)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语言标志: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最、尤其、真……
表范围:一切、部分、大多数、全部……
表数量:多、有余、很少……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强调:只、仅、特别、一定、至少……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也许……
表频率:经常、常常……
使用表意精确的词语:数量、近义词语、反义词语……
(2)四种题型答题方法的简化
第一种:修饰、限制
第二种:释义+准确性
第三种:表态+原意+去意+准确性
第四种:表态+原意+换意+准确性
(二)生动性
1.以文析法
案例1:《大自然的语言》(八下)
试从第2段中找出一个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参考答案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本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引用农谚,生动地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形象地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答题要点
①找到体现生动性的词句
②分析运用某种修辞
③生动形象写出事物特点
案例2:《大自然的语言》(八下)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连续使用三个富有形象性的短语,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答题要点
①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归纳策略
(1)体现生动形象的标志
从修辞方法看
从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短语看
(2)两种题型答题方法的简化
第一种:修辞、词语
第二种:释词+修辞+解句+生动性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大雁归来》,回答问题。
找出一个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阅读《梦回繁华》中的第3段,回答问题。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句中划线词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确数的使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画卷的纵横,让我们对画作的尺幅有了清晰的印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画卷疏散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参考答案
如第4段“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这句话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拐来拐去”“低语”等富有情趣的词语,显示出大雁富有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们机敏、活泼、警觉的特点。
3.阅读《时间的脚印》中的第6段,回答问题。
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某些”表范围,一部分的意思,说明并非地球上全部岩石被破坏,只是个别地方被破坏,删去的话就变成地球上所有的岩石在被破坏,不符合实际。“某些”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阅读《蝉》中的第12段,回答问题。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替换成“总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往往”一词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说明蝉大多时候找向上翘起的树枝。如果换成“总是”,就变成只有找到向上翘起的树枝,蝉才会产卵,与实际不符。“往往”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回答问题。
任选角度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准确性。如第3段“他们识别陌生人面孔的效率与他们识别熟人面孔的效率几乎毫无二致”一句中,运用“几乎”一词,表明接近但又不完全一致的意思,说话留有余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二:生动性。如第3段“面孔识别达人”中的“达人”是指对某方面很厉害的意思。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面孔识别”所具备的超能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阅读《读懂伟大长城,读懂中华文明》,分析下面句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有了长城,战争的数量大幅减少,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部分得以解决。
参考答案
“部分”,一部分、并非全部的意思,表范围限制。说明长城解决了不同文明之间一部分的冲突问题,而不是全部解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阅读《植物也“聊天”》,回答问题:
第7段中“极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
参考答案
不能。“极力”是用尽一切力量的意思,准确说明相邻而种、非亲缘关系的水稻之间的竞争之激烈,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后则无法说明这种竞争程度。“极力”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归纳总结
第一种:修饰、限制
第二种:释义+准确性
准确性 第三种:表态+原意+去意+准确性
第四种:表态+原意+换意+准确性
语言特点
第一种:修辞、词语
生动性
第二种:释词+修辞+解句+生动性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说明文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复习说明文阅读中语言的特点及作用,规范答题模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1.导入语
说明文,就是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要阐释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使人获得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需要说明方法以外,还依赖于说明语言,因此,赏析说明文语言同样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2.考点探源
(1)回归教材,参考书本课后“思考探究”梳理有关说明语言的题目。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八年级上册 《中国石拱桥》 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苏州园林》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语言》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
①语言赏析是是说明文常见的知识点。
②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生动形象的。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一)语言特点一:准确性
1.以文析法
案例1:《中国石拱桥》
试从第3段中找出一个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
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句话中“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猜测的情况,“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说话留有余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要点:
①找出有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②解释词,表 (限制)
③带词解句 ④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案例2:《苏州园林》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绝大多数”是大多数的意思,表范围限制,说明我国大多数的建筑是对称的,但也有特殊,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要点:
①解释词,表 (限制) ②带词解句 ③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案例3:《被压扁的沙子》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括号里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括号里的文字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如果删掉,就变成含有杂质的普通沙子也可以称得上“二氧化硅”,不符合实际。括号里的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要点:
①表态:不能删。 ②结合语境解释词,说明词的作用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④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案例4:《恐龙无处不有》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文义,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答题要点:
①表态:不能 ②结合语境解释词,说明词的作用
③替换后的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④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归纳策略
(1)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语言标志: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最、尤其、真……
表范围:一切、部分、大多数、全部……
表数量:多、有余、很少……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强调:只、仅、特别、一定、至少……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也许……
表频率:经常、常常……
使用表意精确的词语:数量、近义词语、反义词语……
(2)四种题型答题方法的简化
第一种:修饰、限制
第二种:释义+准确
第三种:表态+原意+去意+准确性
第四种:表态+原意+换意+准确性
(二)语言特点二:生动性
1.以文析法
案例1:《大自然的语言》
试从第2段中找出一个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参考答案: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本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引用农谚,生动地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形象地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答题要点:
①找到体现生动性的词句 ②分析运用某种修辞
③生动形象写出事物特点
案例2:《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连续使用三个富有形象性的短语,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答题要点:
①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归纳策略
(1)体现生动形象的标志
从修辞方法看
从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短语看
(2)两种题型答题方法的简化
第一种:修辞、词语
第二种:释词+修辞+解句+生动性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大雁归来》,回答问题:找出一个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参考答案:
如第4段“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这句话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拐来拐去”“低语”等富有情趣的词语,显示出大雁富有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们机敏、活泼、警觉的特点。
2.阅读《梦回繁华》中的第3段:“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回答问题:句中划线词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确数的使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画卷的纵横,让我们对画作的尺幅有了清晰的印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画卷疏散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阅读《时间的脚印》中的第6段:“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回答问题: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某些”表范围,一部分的意思,说明并非地球上全部岩石被破坏,只是个别地方被破坏,删去的话就变成地球上所有的岩石在被破坏,不符合实际。“某些”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阅读《蝉》中的第12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回答问题: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替换成“总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能。“往往”一词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说明蝉大多时候找向上翘起的树枝。如果换成“总是”,就变成只有找到向上翘起的树枝,蝉才会产卵,与实际不符。“往往”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以法测文,内化能力
1.阅读《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回答问题。
任选角度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准确性。如第3段“他们识别陌生人面孔的效率与他们识别熟人面孔的效率几乎毫无二致”一句中,运用“几乎”一词,表明接近但又不完全一致的意思,说话留有余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二:生动性。如第3段“面孔识别达人”中的“达人”是指对某方面很厉害的意思。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面孔识别”所具备的超能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阅读《读懂伟大长城,读懂中华文明》,回答问题: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有了长城,战争的数量大幅减少,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部分得以解决。
参考答案:
“部分”,一部分、并非全部的意思,表范围限制。说明长城解决了不同文明之间一部分的冲突问题,而不是全部解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阅读《植物也“聊天”》,回答问题:第7段中“极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
参考答案:
不能。“极力”是用尽一切力量的意思,准确说明相邻而种、非亲缘关系的水稻之间的竞争之激烈,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后则无法说明这种竞争程度。“极力”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归纳总结
中考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是不断变化的,要牢记说明文语言运用题的答题规范,严格按照规范答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一种:修饰、限制
第二种:释义+准确性
准确性 第三种:表态+原意+去意+准确性
第四种:表态+原意+换意+准确性
语言特点
第一种:修辞、词语
生动性
第二种:释词+修辞+解句+生动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