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件 (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件 (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09:5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 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 谚语
新课导入——中外名人讲诚信

友期行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识记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01
02
03
标题解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陈太丘,即陈寔,因为做过太丘长,所以人称陈太丘。就好比大诗人韩愈是昌黎人,就称韩昌黎,柳宗元是河东人就称柳河东。用地名来称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
出行
人物介绍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中发奋著作,写成《陈子》- -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课文解读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
正午时分。
丢下(他)而离开。去,离开。
(友人)才到。 乃,才。
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这年。
也称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通“否”。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不是人哪! 哉,语气助词,表感叹。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谦词,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就,副词。
守信。
拉,牵拉。
他,指元方。
回头看。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译文: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研读课文
请说一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一句中元方反驳友人的话妙在何处?
妙在抓住“信”与“礼”进行反驳,
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
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时候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不失身份。
3、“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
“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
否失礼?
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
重要问题探究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陈太丘: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人物形象分析
太丘的朋友:
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
⑴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
⑵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⑶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正直率真的性格特点。
总结:是非分明、懂礼明事理、机智敏捷(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率真。
合作探究
本文标题为“陈太丘与友期”, 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应为陈太丘,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主人公不是根据标题来确定的,而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确定的。本文的主题是赞扬陈元方的聪明、明礼,而不是写陈太丘的果断所以主人公应该是陈元方。
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示例]
①为人处世要言而有信(讲信用);
②为人处世要知错善改;
③为人处世要守时;
④为人处世要知礼、有礼。
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
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知识链接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敬辞类
谦辞类
①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②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
③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
④求给方便说“借光”,托人办事说“拜托”;
⑤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勿送说“留步”;
⑥未及远迎说“失迎”,等候客人说“恭候”;
⑦陪伴朋友说“奉陪”,无暇陪客说“失陪”;
⑧问人干吗说“贵干”,问人姓氏说“贵姓”;
⑨欢迎购买说“惠顾”,贵宾来到说“莅临”;
⑩请人告诉说“见告”,欢迎询问说“垂询”;
①谢人爱护说“错爱”,称人爱护说“垂爱”;
②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存”;
③请人收礼说“笑纳”,归还原物说“壁还”;
④称人之家说“贵府”,称己之家说“寒舍”;
⑤赞人见解说“高见”,称己见解说“拙见”;
⑥称人父亲说“令尊”,称己父亲说“家父”;
⑦称人母亲说“令堂”,称己母亲说“家母”;
⑧称人儿子说“令郎”,称己儿子说“犬子”;
⑨称人女儿说“令爱”,称己女儿说“小女”;
⑩向人祝贺说“恭喜”,求人看稿说“斧正”;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宾客来到用“光临”,归还原物叫“奉还”;
对方来信叫“惠书”,老人年龄叫“高寿”。
需要注意:是相对来说的,自己称呼对方,无论是对方的长辈、晚辈,都应该用敬辞;称呼自己的长辈也要用敬辞,称呼自己及晚辈要用谦辞。所以判断谦敬,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甄别。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
谦词有
③④⑥⑦⑨ 
①②⑤⑧
拓展迁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当地的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师生关系,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他们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结构梳理
对话背景:客人无信
陈太丘与友期行
聪慧明理
个性率真
对话内容
对话结果:客认错,元方入门不顾
客人:无信、无礼
元方:据理反驳
◆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太丘舍去( )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
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玩耍 今义:戏剧,杂技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导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光顾
◆一词多义


则是无信(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尊君在不( )
待君久不至( )
名词,信用
形容词,真诚,诚实
通“否”,表疑问
表示否定
◆词类活用
友人惭( )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通假字
尊君在不( )
“不”通“否”,在问句句尾表询问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
去后乃至(“乃”前省略主语“友”)
待君久不至(“待”前省略主语“家君”)
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