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
智在中国少年郎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儿童故事,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了解“谦辞”和“敬辞”,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期行( ) 舍去( ) 尊君在不( ) 相委( ) 非人哉( ) 友人惭( )
qī
shě
fǒu
wěi
zāi
cán
2、读出节奏
活动一:初读期行,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相约同行。期,约定。
才
正午时分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不同“否”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不是人啊!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信用
拉,牵拉
回头看
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1.期:
2.惭:
3.门外:
名词作动词,约定
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惭愧
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词类活用
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副词,表示否定
一词多义
不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去
委
古今异义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古义:舍弃。
今义:委任,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顾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期
古义:拉
今义:引用
引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
“去”前省略主语“太丘”,“乃”前省略主语“友”。
“待”前省略主语“家君”。
成语积累
问候很有礼貌,但友人迟到了
粗鲁无礼
逻辑清晰,有理有节,方正机敏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示好,知错就改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语言)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神态、语言)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语言)
友人惭,下车引之。(神态、动作)
元方入门不顾。(动作)
率性倔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活动二:精读期行,品析人物
1、分析人物形象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事件)
言而无信,不守时
友人
待君久不至,已去。(语言)
有礼貌
元方
太丘
友人失约,太丘舍去
崇尚诚信,坚持原则
2、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
提示:元方从无礼、无信的角度据理对辩,表现出方正之气,有理有据;入门不顾,维护了尊严。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懂得“信”的重要
懂得“礼”的重要
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方正”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失礼,元方批评客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客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不失礼。客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也是给客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结构梳理
对话内容
聪慧明理个性率真
对话背景:友人无信,太丘离去
对话结果:友人惭愧,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无礼,对子骂父
元方驳斥
无信
无礼
主旨归纳
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就聪慧明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做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的人。
我们要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学会尊重他人。
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为人要方正,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①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义、正直不阿。
②批判友人的无信无礼的行为,同时肯定他的知错能改。
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积累关于诚信守时的名言警句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 与 家君
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活动三:巧记巧用,敬辞谦辞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古人非常讲究尊卑恭谦,在称谓方面,他们忌讳直呼其名,认为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往往用尊称(也叫敬称)和谦称来进行对话交流。
敬称和谦称的区别
敬称是对对方的称呼,表示对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见的有与“令”、“惠”“垂”等表示美好、恭敬意思的字组成的称谓。
谦称是对别人称自己或自己家人的称呼,表示谦逊、客气的态度。常见的有与“家”“舍”“愚”等说自己不好的字组成的称谓。
称人为敬
自称为谦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1、敬辞
2.谦辞
找一找错误
1、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我一直惠存着。
2、贤弟,家父、家母近来可好?
3、那我就不吝赐教了。
课堂练习
拓展练习
友人遇到陈太丘后,会和陈太丘说些什么?
(运用谦辞和敬辞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