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陈 太 丘 与 友 期 行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同行
古今异义
陈太丘其实叫陈寔,因为曾任太丘长,所以人称陈太丘。就好比大诗人韩愈是昌黎人,就称韩昌黎,柳宗元是河东人,就称柳河东。
用地名来称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整体把握
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
友
太丘
友
元方
家君
君
家君
尊君
尊君
君
君
友
疏通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相约同行
期:约定
正午时分
到
舍弃,丢下
离开
才
当时
年纪
玩耍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等,等待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舍弃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就
不守信用
感到惭愧
拉,牵拉
回头看
疏通文意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朋友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纪是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他等您很久,您没有来,他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陈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一、朗读探究
1.用朗读来表现本文的三个层次:
起因
经过
结果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2.文中的人物有哪些?
一、朗读探究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3.用朗读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
客人:
元方:
礼貌—怒-惭
礼貌—批评-入门不顾
一、朗读探究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
尊:敬辞。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如:尊姓大名
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如:家父
古人在日常交往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别人表示尊敬、对自己表示谦逊的用词。
二、辨 析
2.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
舍:放弃,不要。文中指“不再等”。
委:抛弃,丢下,舍弃。
二、辨 析
3.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
信:信用
礼:礼貌
二、辨 析
1、课文中提到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陈太丘
友人
元方
守信守时
人物
言行
性格形象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过中不至
无信
对子骂父
无礼
惭,下车引之
知错就改
对友人始终使用敬语
懂礼、明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聪明、勇敢、善辩
善于教育孩子
三、品评课文
三、品评课文
2、“友人惭,下车引之。”属于什么描写?说明了什么?
属于对友人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友人的神态由“怒”到“惭”,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下车引之”说明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歉意。
三、品析课文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A: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在先;元方懂礼明理,他用“入门不顾”的行为来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体现了他“方正”的性格特征。
B: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主题感悟
诚信有礼 为人方正
四、课堂小结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品行修养的故事。我们为人要懂礼貌、有诚信、尊重他人。希望同学们能牢固树立讲诚信的观念。努力践行。
民无信不立。—孔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李氏》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五、拓展延伸
六、作业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如何传承中华美德?
1.在家里
2.在学校
3.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