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天下文章非天成
皆有妙手善写之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古典诗歌短评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2.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3.区分“评论“和“读后感“的界限;把握“叙“与“议“的尺度与比重。
预习任务
1.阅读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69-70页《学写文学短 评》,了解文学短评的概念及写作要求。想一想,文学短评 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呢
2.导学案上的三则文学短评语段分别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关:思考题
1.文学短评
2.文学短评的体裁
3.文学短评的常见结构特点
文学短评是什么
1、短评:“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 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理论等
2、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 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 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文学: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短 :篇幅短小精悍,字数在300-400字;评论角度小。
评 :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文学短评示例
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太 多。但是明代杨慎却说“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 不解词味。”你认同谁的说法 请有理有据地说明原 因,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示例
范例1:
我更认同岳珂的观点,这首词用典太多。
诗词的根本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很 好地传递情感,那么诗歌本身就也失去了其价值。《永 遇乐》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泰、廉颇五个 典故,刘义隆的典故中还包含了霍去病的典故。其中刘 裕刘义隆、拓跋泰的典故相对较为偏僻,对于大多数读 者而言,繁多的典故让人望而生畏进而却步。
文学短评示例
范例1:
文义尚且无法理解,更何况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杨慎说 谓用事多者不解词味。然而解词味者就一定能喜爱这首 词吗 用典太多削减了诗味。子曰:“过犹不及”。的确, 少量的典故能为诗词增添文化历史底蕴,然而大量的用 典却会在词中堆砌,有卖弄之嫌,也让人读而无趣,掩 盖了整个词作的文采与豪情。这也就是为何辛词会被评 价为“掉书袋”的缘故了。
用典太多读不懂;用典太多削减了诗味,
这两个原因之间呈现出递进的逻辑关系。在写
作的过程中用心安排了结构,在具体的分析时, 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
观点。
文学短评示例
范例2:
我更赞同杨慎的说法。首先典故虽繁多,却能紧扣 题目。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泰四位历史人物都和 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 的故事,自然合理,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首尾圆合。 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
其次,用典可使情感和思想表达地更含蓄。《 永 遇 乐》用典不是展示作者知识的丰富,而是源于作者表达 复杂情感的需要。辛弃疾不是简单地抒发抗金豪情,面 对韩佗胄的轻敌冒进,他忧心忡忡。
文学短评示例
范例2:
鉴于他是北方南归者的身份,得不到南宋朝廷的真 正信任,所以很多事情不便明说,只能通过典故将自己 壮志豪情和爱国忧心隐晦地表达出来。
最后典故虽多,但全词语言表达却简洁疏朗。如刘 裕的典故采用眼前之实和想象之虚结合的手法写出,简 洁自然。所以典故虽多,却并不晦涩言有尽而意无穷, 更有玩味之处。综上,我认为《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的典故虽然多,但却运用得很精到,体现了辛弃疾 高超的艺术技巧。
文学短评示例
典故虽繁多,却能紧扣题目;用典可使情感和思想表
达地更含蓄;最后典故虽多,但全词语言表达却简洁疏朗。
三个原因,从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特点的品味,能够体
现出作者对词作的理解上,逐层深入。每一条具体原因的 阐释,也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在评论的结尾,再次点
明了自己的观点,整个评论呈现出总分总的完整结构。
高考要求
【要求】高中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 行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
当然,虽然篇幅短小,但也必须是一篇观点鲜明、结构完整、 层次清晰、语言流畅的文章。
高考链接
·文学评论/短评相关的题目,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多次出现。
·如2023年新高考|卷陈村的小说《给儿子》第9题:
·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
关键词:未来 · 回忆 ·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
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高考链接
·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
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 交叠未来与过去 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 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 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 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 河流既是 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 的思索。
写作方法点拨
1、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 脱 。必须身居局中, 局中人知甘苦;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一一俞平伯
评论的对象应当是作品中最能触动心灵的那些描写;引起困 惑或有争议的地方也可以作为评论的切入口;你对作品的独特理 解 ,更应当作为评论的重点。
写作方法点拨
2.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比如,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 被子,《哦,香雪》中的铅笔盒,《归园田居》中的 白描手法,《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白 居易《琵琶行》怎样传神地描写音乐,李清照《声声 慢》怎样别出心裁地运用叠字等。
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写作方法点拨
3、表达方式上运用叙议结合
“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
“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 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分析: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 示的过程。
评价: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 引用作品内容。
叙议结合
以议为主 先叙后议 以叙带议 精叙详议。
分析 议评价
叙
写作方法点拨
4.结构要清晰,注意层次间的逻辑性
并列逻辑: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递进逻辑:首先是…,更重要的是…
转折逻辑:固然…,但是…
写作方法点拨
注 意区别“评”(评论)和“感”(读后感)
“评”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 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
“感”需要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 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评”和“感”的区别。
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 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 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
《评 <归园田居>(其
一)中的隐逸情怀》
《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
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 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 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 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 中的隐逸情怀》
《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
不同
不 同
辨 析
读后感与文学短评的不同:
比较项目 读后感 文学短评
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忌抒情
客观评价
不涉及
叙多议少,可抒情
主观感受
涉及
表达方式
写作角度
“我”与 现实生活
幽幽山林里,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 陶渊明的欢歌在悠扬《归园田居》可能是陶 渊明躬耕陇亩欢歌中最典型的一首。一百个 字带我们游了一遍丘山,赏了一片桃李,尝 了一次樊笼里的痛苦享受了一次鱼回故洲、 鸟归旧林的自由,远处的村舍依稀可见,村
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 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一百来字,字
字精妙。
【明确】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 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错误示范
一首《归园田居》让我思绪万千,依稀看到一位 老者踏着田陌缓缓而归,衣袂飞扬,两鬓繁霜,在官 场沉浮蹉跎了半生,终于顺从了本性归问内心所向的 草木丘山。开荒南野,方宅十亩,草屋八九,生活简 朴清贫,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宁。陶洲明就 是那个人命危浅的时代里一只暮月的倦鸟,一尾孤独 的游鱼一棵高做的青松,他勇敢地归于田园找到了灵 魂的归宿。而我们呢 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浮华喧 器的时代里,在这样人潮涌动的快节奏都市中,我们 在其中挣扎着流浪,又到何处寻得灵魂的归宿呢
【明确】读后感——重“感”(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写自己的感想、体会,主观感 发的色彩较鲜明。)
错误示范
《念奴娇 ·赤壁怀古》由眼前景到思故人,最后抒发自己的 感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从眼前赤壁雄 奇的江景,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抒情。 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腾的江水 与已经消失了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故垒”两句,从 泛写怀古转入具体内容,初点题旨。“江山如画”两句,总结上 阕,带起下阕。下阕,词人借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 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六句,描写周瑜风流儒 雅从容破敌的英姿,苏轼借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 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的怨恨之情,全词婉约。
【明确】曲解作品——错评。上阕侧重于写景而非侧重于抒情,词中的确有抒发有志 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但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而且,此 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体现了豪放的风格。
错误示范
写作方法点拨
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定题—
一评论——写作”四个步骤
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是一篇结构
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的文章。
选“作品“ 提取“点“ 分析与阐发 形成观点
阅读 须细
定题 宜小
评论 贵透
写作 语精
文学短评的四大写作步骤。
第二关 填空题
赏析作品主题思想和主要情感
赏析作品形象
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赏析作品的语言
赏析作品艺术手法
赏析作品艺术风格
判 断 下面的内容是从哪 个 角 度进行点评的
文学短评 常见角度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常用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赅、 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 样的社会现实,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思 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
杜甫《登高》主题
曹操《短歌行》主题
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
景物(特征、含义):如《归园田居》
事物(特征、含义):如《红烛》《致云雀》
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意义):如《沁园春 ·长沙》《琵
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 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 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 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叙述方式
描写方式
描写技法
抒情方式
修辞手法
诗歌常
用的艺 术手法
3.评价作品的手法
4、品读作品的语言特色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 朴等;
(2) 品味语言风格,如幽默诙谐、辛辣嘲讽、平实质朴、简洁 含蓄、清新自然、通俗易懂等;
(3) 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摹声、通感、用典、借代、对比 反衬、夸张、互文、双关、反复等。
写作思路 行文线索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方面到几方面
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情感。
诗歌常 层次结构
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分—分
用的艺 结构方式
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
术手法 选材特点
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
行文布局
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 先抑、详略得当。
5.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即学即用:请你为《登高》拟写不同角度的文学短评选题。
(1)主题方面:《从<登高>中看杜甫身世之悲对其作品的影响》《浅谈< 登高>中的家国情怀》《赏悲景,感悲情》《一首<登高>,人生愁苦注
脚——谈登高颈尾联愁之丰富》
(2)作品形象方面: 《浅谈<登高>中杜甫形象》《浅谈<登高>中意象之 落木》《浅谈<登高>中意象之长江》《浅谈<登高>中意象之猿鸣》
(3) 作品手法方面:《<登高>中的情景交融》《律诗中对偶手法的使用 之<登高>》《<登高>中的色彩使用对诗歌情感传达的影响》
(4)作品构思技巧:《<登高>中的起承转合》
(5)作品语言: 《<登高>中的押韵》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意象、手法及情感分析
② 自然乃吾乡:隐喻视角下的《归园田居》
③,《登高》文学短评
辛词的用典艺术——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⑤ 读《琵琶行》有感
⑥ 千江有水千江月——论苏轼词中“月”意象
⑦ 崇高与秀美——试比较《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声声慢》的美学意蕴
其他选题较为宽泛,评论方向不够明确,可能流于读后感、漫谈等。
方法指津,学写文学短评
2.即学即用:下面几个选题,你觉得哪些较为精彩 说明理由。
选题独特,且具 有研究价值,切 口较小,易于深 入开掘。其选题 模式可概括为: 研读单篇,精选 评论点;比较多 篇,求同存异。
示例
不肯放弃的英雄梦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质疑和发现
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查找相关资料,发现
词作有四点错误。
错误一:长江流向错误
黄州赤壁的大江,不是东去,而是南流。赤壁在长江的东 岸,长江只能往南流。如果按照现实,苏东坡应该高唱“大江 南去”,而非“大江东去”。
错误二:地理现场错误
苏轼所游的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三国时期 赤壁大战处。真正的古战场赤壁,在湖北的蒲圻县,也就是今
天的赤壁市不远处的长江边。一个在武汉上游,一个在武汉下 游,直线距离136公里。所以苏轼说“人道是”。
错误三:现场风景不吻合
苏轼死后七十六年,范成大坐船沿长江而下赴临安。舟过赤壁, 发现赤壁矶只是个很小的土山。两年后的淳熙六年(1179),陆游沿长 江而上入蜀,也是八月间路过黄州,发现赤壁矶“亦茆冈尔,略无草 木”。他们都没有找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觉得 很失望。
错误四:历史细节错误
周瑜娶小乔的时间不对。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 十三年(208)。那一年周瑜已经三十四岁,早已经娶回小乔九年,美 女小乔怕早已是几个孩子的母亲。周瑜娶妻和赤壁大战根本不是同时 的事情。
结论是:苏东坡在一个错误的地方,描写不存在的风景,讲述错
误的历史,以此来渲染英雄形象,充满激情地讴歌了赤壁大战中的英 雄人物周瑜。
继续研读相关资料,又有了新的发现。
发现一:英雄崇拜的心理
通过发挥演绎周瑜的完美人生,夸张他的潇洒容姿、绝世爱情、 盖世功业,苏轼将古人偶像化了。对偶像的崇拜,暴露了他内心深处 始终不肯放弃的英雄梦想。周瑜那么年轻,竟然还相貌俊美,还懂得 音乐,还娶了那么温柔漂亮的美人,还是东吴的大都督,还那么潇灑 轻松,谈笑着指挥千军万马,还遇到那么好的历史机缘,得以大显身 手,怎么能不让人羡慕。
发现二:虚构壮丽风景的目的
为了衬托那场烈焰冲天的大战:霸主曹操的八十万水陆大军
要出现了,英俊倜傥的大都督周瑜要登场了,隔着长江的这场生
死大战,要在这里重新上演。这个场景的构思原则是:必须配得
上火光冲天、乱箭如雨的壮观场面,必须配得上骄横的霸主、威
武的 军阵、厮杀的将士,必须配得上战鼓如雷、呐喊声震天的激
烈情绪,配得上到处血流成河、死伤枕藉的惨烈画面。于是,宁
静诗意的赤壁换成了壮观的“假布景”。
发现三:虚构英雄周瑜的缘由
苏轼仰慕的周瑜,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而是他虚拟出
来的神祇,是他所渴望的完美自己。他所仰慕向往的,是一个
千古英雄梦。从表面来看,《念奴娇 · 赤壁怀古》是一曲英雄
的赞歌,但从本质上说,它其实是一曲人生的悲歌。词人是借 周瑜当年的万丈豪情,来衬托自己眼下的悲凉和无奈。
第二关 填空题
赏析作品主题思想和主要情感
赏析作品形象
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赏析作品的语言
赏析作品艺术手法
赏析作品艺术风格
判 断 下面的内容是从哪 个 角 度进行点评的
文学短评 常见角度
例1:《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是一位田园诗人,也是隐士
文化的代表人物。
诗人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深巷狗吠、桑树鸡 鸣等景物融为一体,把普通田村生活情景描绘得如此美,从而表 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寥寥数语,把一个不愿同流 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隐田的隐士形象跃然 纸上。
从 形象 角 度 评 《 归 园 田 居 》
例2:《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其语言表达被称为“田家语”。而这种“田
家语“不仅体现在表达的平铺直叙、内容的通俗易懂上,也体现在他别致的用 词上。
在对于田园生活的描写上,作者的语言风格轻松质朴、平淡舒缓,恰恰 与这首山水田园诗的内容与中心相匹配,他没有太过华丽的辞藻,只是用白 描的手法平淡地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但一幅“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的场景却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从 语言 角 度 评 《 归 园 田 居 》
例3:本诗从“开荒南野际”到“虚室有余闲”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笔 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是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具体描写。(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先写到了自己近处四周围绕的田地,居住环境简 朴清贫,随后又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众多树木环抱掩映,自然环 境优美适宜。再往远处看,村落炊烟依稀可见,隐隐约约的样子,一派宁 静祥和的景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作者又运用了听觉描写狗吠、鸡 鸣,点缀出了整幅画面的生机,以声衬静体现人与自然的恬静和谐。随后 作者又写到自己的居处,完全没有尘俗的打扰,只有房屋和心灵的空闲。
( 分)作者通过白描手法的运用写出田园美丽图景,也体现了自己 对恬静质朴的真切喜爱。(总)
从 表 达 技 巧 角 度 评 《 归 园 田 居 》
例4:这首园田诗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题目中的“归”。“归“即是“归来”“返 回“,既然有“返回“也就是说明之前并不是在这里或这种状态中的。代入到 这首诗,作者说“归园田居“也就是描写回到田园过上的隐逸生活,那么在 此之前,作者并没有在田园中,他在哪儿呢 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误落 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开始对官场感到厌恶而疲倦, 个性使然,他如“羁鸟“和“池鱼“,开始思念起并向往着能让自己获得自由与 快乐的“旧林”和“故渊“,其中,“羁鸟“与“池鱼“再一次表现出了他对于自己 被官场束缚的无奈与苦闷。接下来,从“守拙归园田“开始,作者展示了他 “不争名利“的本心。抒发出作者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
之情。
主 题 思 想
从 角 度 评 《 归 园 田 居 》
例5:尽管曹操已故,但其万丈豪情却依旧荡漾于字里行间。
诗中从人生之忧联想到人才难求,功业未就,继而发出了因 渴望贤才却求而不得的忧愁。
这是从 情感角度 角度点评《短歌行》
例6: 《登高》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唐朝最经典的七言律诗之一,其
中一大原因便是诗人能巧妙地选择意象。
这首诗借重阳节登高一事,叙述了杜甫长期漂泊、老病孤愁、思 念家人的晚年生活,为表达情感所选的意象丰富多样、耐人寻味。全 诗视角即诗人登高望远的视角。“站得高,看得远”,重阳登高,俯瞰 大地,本应是心旷神怡的,作者却把它写成了悲中有愁,壮志难酬的。 这其中,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 品 形 象
这是从 角 度 点 评 《 短 歌 行 》
例7: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
总说《声声慢》叠字特色】篇首三句十四个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 意深刻。【分说上阕叠字】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 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 是在寻找什么呢 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 随的美满生活,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 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 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
这是从 语言角度 点评《声声慢》
例8: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流传近千
年。这首词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因素。其中衬托之法 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这 是 从 角度点评《念奴娇 ·赤壁怀古》
艺术手法
例9:《琵琶行并序》在塑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直 接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王熙 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 就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 渲染。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角度点评《琵琶行并序》
这是从
第三关
点评题
(辨真假,说优劣)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 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 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 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 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 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明确】复述内容——无 评 。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 有观点,没有评论。
文段一:
文段二: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熟悉的人物,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 那遥远年代
“大江东去”,滔滔巨浪千淘万漱,是否淘到苏轼了呢 他,面江而 立,他的耳畔唯有水声。回想“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谪贬的敕令,
还有那洛阳亲友的依恋;东坡心,碎不能掇。他只得唱“千古风流人
物”,只能吟“三国周郎赤壁”。东坡何不想风流儒雅,何不想握国之 大计、驱外之强敌。然而,北宋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时代容不下他; 呵,浑浊的世道也容不下他!他的心,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
人多情,岁月无情,浑世更无情。身在乱世,谁堪风流 江仍是长 江,壁仍是赤壁,人却不再风流;人生真是一场梦,匆匆来、匆匆去,
谁又知人生几何 让这东坡,醉在似梦的人生里。也让我,醉在这东坡
赤壁吧! 【明确】读后感——重“感”(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写
自己的感想、体会,主观感发的色彩较鲜明。)
《念奴娇 ·赤壁怀古》由眼前景到思故人,最后抒发自己的感情,环 环相扣,一气呵成。词分上下两阙,上阙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起 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抒情。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 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腾的江水与已经消失了的“千古风流人物”联 系起来。“故垒”两句,从泛写怀古转入具体内容,初点题旨。“江山如 画”两句,总结上阙,带起下阙。下阙,词人借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 并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六句,描写周瑜风流儒雅 从容破敌的英姿,苏轼借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 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委婉地表达了词人 对统治者的怨恨之情,全词婉约。
【明确】曲解作品——错评。上阙侧重于写景而非侧重于抒情,词中的确 有抒发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但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关注历史和人生 的旷达之心,而且,此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体现了豪放的风格。
文段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派的代表 作之一。整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 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 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 艺术力量。
【明确】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缺乏有针对性 的叙 (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复述、介绍或摘录引用)。
文段四:
《念奴娇 ·赤壁怀古》全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将写景、咏史、抒情 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写出了大江的气 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 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
慨。 结 构
词作运用多种艺术于法,上片写景运用虚实结合、俯仰结合、视听结合 的 手法,多处运用衬托手法,以“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 郎,以“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艺 术 手 法
词中塑造的形象是豪迈的。词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 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
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 形 象
【明确】面面俱到——散 评 。眉毛胡子一把抓,都只是泛泛而谈,全文观点
不够鲜明。
文段五:
文段六:
以《琵琶行》第二小节为例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 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 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 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 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 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 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 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 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 影。
【明确】问题:没有评论。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点评常见误区小结】
1.无评——单纯对内容的复述。即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的翻 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2. 错 评— —曲解作品,对作品内容及情感理解有误 3.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
4. 散 评— —面面俱到。文学短评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 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
失误片段1:这段文字描写了整首《琵琶曲》的节奏,或快或慢,还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整首曲子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使诗人受到了极大 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技巧感悟:这样读来,这首词就寡淡无味了,你认为造成这“淡”味的
原因是什么 ——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没有结合文本深入分析,
只是进行浅表性地进行评论。
正确范例:(观点+叙述+分析)
诗中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音乐。(观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及后面的
三句,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这样的喻体,把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变化、音色的
清脆圆润都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灵活翻译诗句大意——简要叙述)//化抽象为具
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不仅得到听觉的享受,而且得到视觉的美感。(自己的分析评
论)//
失误片段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有声衬无声,写出
了周围人的沉默寡言,同时也传递出诗人不理解音乐,不知如何评价琵琶 女的技艺,不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大家都无话可说的心理感受。
技巧感悟: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 为什么
——错评。没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曲解作者的情感。
正确范例:(观点+叙述+分析)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正是“一切景语
皆情语”。(观点)//乐曲终了,此时天地间似乎只有这浩渺的江水和一轮冷月,仿 佛江心秋月也为乐曲中的情感所打动。(灵活翻译诗句大意——简要叙述)//这一句
情景交融,突出了音乐效果,且表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演技,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自己的分析评论)//
失误片段3: 这段文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
艺...这段文字还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结尾用“江“ “月“意象, 渲染了当时感伤的氛围,且结构上呼应了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 花秋瑟瑟”奠定的感情基调。
技巧感悟:你认为上面的片段应如何改进
——散评。文学短评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 中于某一个侧面,比如描写技巧、情景交融、首尾呼应、景物的烘托渲 染等。
小组合作:合写诗评
第四关
例: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大都站在巨人的肩上,而成功的诗歌,尤其
是后人所作,都多多少少有些前人名篇的影子,曹操的《短歌行》中就 有这样的体现。
《短歌行》是曹操急于求贤所作,全篇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总 ) 其中就有《诗经》中的名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本是形容姑娘 思念情人的, (叙)在这里却被用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之心,不光为本 诗增添了文学色彩,更是打动了一众贤才的心。(议)
例: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大都站在巨人的肩上,而成功的诗歌,尤其 是
后人所作,都多多少少有些前人名篇的影子,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 这样的体现。
《短歌行》是曹操急于求贤所作,全篇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总 )其 中就有《诗经》中的名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本是形容姑娘思念 情人的,( 叙 )在这里却被用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之心,不光为本诗增 添了文学色彩,更是打动了一众贤才的心。 (议;
还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叙 ) 在
《诗经》中本是形容宴客之景,在这里则是表达曹操待贤以礼的热情, 分明是“诱惑”贤才,别犹豫,来了就是好酒好菜招待!在当时战火纷 飞的年代,又有几人不会动心呢 ( 议 )由此可见,适当地引用前人 之语确实能为作品增添不少亮点。 ( 急 袋
小组合作;合写诗评
从下面一个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诗评,用时10分钟 1.题目:亮明评论的观点以及所评论的诗歌,分别是副标题和主标题。
如 :
(1)《怎一个“悲”字了得————杜甫<登 高>赏析》;
(2)《时空交错情景相融———杜甫<登高>结构艺术美赏析》;
(3)《杜甫<登高>写景技法探微》;
(4)《生命大时空里的悲壮呼吼——杜甫<登高>里的生命苍凉》;
(5)《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形象赏析》;
(6)《律切精深传神人妙———杜甫<登高>语言学分析》;
要求:要点明自己的观点。在诗歌中寻找依据,复述、介绍或着引用作 品的目的是分析和评论,分析和评论的目的是论证观点,不能游离。借用生 活体验支撑论点。联系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这样分析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关
大众点评(小组2分钟讨论)
定题要小而巧
挖题要深而新
结构要精而美
文学短评 评 ·写作要领
总结
五、写作方法总结:
1、切口小。可从修辞效果、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塑造方 法、炼字炼句、思想主题等角度切入。
2、格式必须规范:观点+叙述+分析。
一句话总结:读懂作品后,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地有逻辑地 写出你独特的见解。
文学短评的写作模式
开头:
1.复述梗概。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观点:用一个肯定的陈述句。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中间:
1.分析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适当引申发挥。可以从:主题的社会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 等。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例1:正如诗文的题目《归园田居》,诗人写作时的语言与描绘的图景
也充满了生活气息,简朴自然。之所以能有这种效果,正是因为诗人擅长 于白描。
起笔先落于所居宅院的大环境,不加修饰,直接用“十余亩““八九间“展 现住宅所处格局的四四方方。再描写宅邸前的“榆柳““桃李”,虽形成了对 仗,却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词语描绘植物外形如何,仅是简单地述说情况。 视角又拉远至整个村落后,再落笔于小处景物——“狗吠“和“鸡鸣”,给人 以错落有致的美感。诗中几乎没有词语直接点明田园如何安适、古朴,只 是简单勾勒出有什么景物,仍能让读者自由想象出一幅乡村的美丽图景。
叙和议的结合
找一找“叙”和“议”
例2:《归园田居》是陶渊明所写的一首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 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与喜悦。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 法上有许多特点,但我仅就最突出的一点——白描展开评论。
诗中描写了“方宅"“草屋“是为了点出作者所居住的地方简单,具有田园 的自由风格。“榆柳”“桃李”这两个意象则用于突出作者家附近绿树环绕、 植物多样的特点。在这样一个轻松凉爽的地方生活,凸显了作者的悠然 自得与闲适恬淡。“远人村““墟里烟“写出了作者离村落有一段距离,更加 宁静,不被世人所扰。“狗吠”“鸡鸣”是田园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动静结 合,描绘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仅寥寥数笔,不过多修饰,更 看出作者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如释重负,让我们也感受到了那种轻松 自在之情。
例3:《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其语言表达被称为“田家语”。
而这种“田家语“不仅体现在表达的平铺直叙、内容的通俗易懂上,也 体现在他别致的用词上。
做的是“羁鸟“,恋的是“旧林“;为的是“池鱼”,思的是“故渊”。陶 渊明的“田家语“的选词,也是吻合山林乡野氛围的。他选用飞鸟游鱼 这些本属于自然天地的“野物“来传达自己的心境,是因为这才是陶渊 明心中与自己同病相怜、感同身受的患难知己。
意象除了作为喻体,还有营造氛围的作用。陶渊明的这一首《归 园田居》中的每一个词都与田园生活相关,无一不烘托出生机盎然、 翠色满怀的田垄乡间景色,无一不体现出诗人沉醉其中的野趣,无一 不让我们透过这“田家语”,感受到陶渊明的高洁志趣。
例4:曹操的《短歌行》气魄宏大,慷慨悲凉。唯独刘邦的《大风歌》
才可以与他抗衡,字里行间流露出曹操对贤才的渴望。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好一幅月夜鹊飞图!诗
人触景生情,以乌鹊比喻贤才,南飞暗示了人才难留。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各大统治集团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耳。“作者用“何枝可依” 表达了对无依托的贤才的惋惜之情。全诗用了多处引用和化用,比如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比喻渴望贤才;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来表达 招纳贤才的热情。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尽可能多接纳人才。用“周 公吐哺“表示会自己像周公一样接纳贤才。诗人将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 展 现得非常到位,行文妙不可言。
作业布置
凡文学作品,皆有可评:学了本单元,你最欣赏哪位词人 结合 你最喜欢的作品,试做简要评述。
1.评价内容:在第三单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念 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任选一首写作文学 短评。
2.体现文学短评的特点,深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现自己对文本 的独立思考。不要无评、错评、浅评、散评。
3.字数要求:300-400字。
4.截止时间:明天上午早读课前。
完成后阅读《来生嫁给苏轼》《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
●例题展示一
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三句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写一则文学短评。300字左右。
●例题展示二:
●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然后就其诗的“善用白 描”这一特点,写一段文学短评,300字左右。
●例题展示三:
●请根据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以“周郎何以,羽扇纶巾,一 —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周郎形象”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 的文学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