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忆读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6《忆读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20: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忆读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
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与读书相关的文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
语文要素包括: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二)课文内容与结构
《忆读书》是冰心老人回忆自己读书经历的一篇散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自己幼时、少年时的读书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文章开篇点题,引出对读书经历的回忆。接着,作者依次叙述了自己童年时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经历和感受,还提到了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的情况。最后,作者总结了自己的读书经验,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并向青少年提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期望。
二、教学目标
认识“舅、斩”等 14 个生字,会写“舅、津”等 14 个字,会写“津津有味、豪杰”等 19 个词语。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借鉴作者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理解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体会读书的快乐。
教学难点
对作者读书方法的理解和借鉴。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默读法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忆读书》,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并查词典正音、释义。
读顺课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并尝试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
完成预习单:
设计预习单,包括生字词的学习、文章大意的概括、作者及背景资料的搜集等。
(二)教师准备
准备教具: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重点、难点、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拓展阅读等内容的PPT课件。
翻页笔:便于在讲授过程中灵活操作PPT课件。
实物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的预习单、作业等,便于集体讨论和点评。
布置预习任务:
在课前明确告知学生预习任务,包括预习内容、方法和要求。
可以通过预习单或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有序进行预习。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成长的过程中,相信大家都读过不少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奶奶的《忆读书》,看看她有着怎样独特的读书经历和感悟。
2、趣味猜谜,引发思考
师:在开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出一个小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谜底:书)
师:同学们很快就猜到了,看来大家对书都很熟悉。那你们能说一说书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生 1:书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
生 2: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故事和人物。
生 3:读书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书就像一把钥匙,能为我们打开知识的宝库;书又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3、介绍作者
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冰心奶奶。冰心(1900 年 10 月 5 日-1999 年 2 月 28 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风格清新婉约,充满了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赞美。
4、分享经历,初步感知
师:现在,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你可以说一说你读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书,为什么喜欢它,以及读书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
生 1:我读过《西游记》,我特别喜欢孙悟空,他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我觉得很神奇。
生 2:我喜欢《小王子》,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生 3:我读了《三国演义》,从中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享,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读书的热爱。那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初读,邂逅字词
同学们,请大家翻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速度自由朗读《忆读书》这篇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声音响亮、读音准确、语句通顺。
边读边动笔,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圈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先看看它的拼音,如果没有拼音,就试着通过上下文去猜测它的读音和意思。
给大家 8 分钟的时间,认真完成生字词的圈画。
圈画完成后,对照课文后的生字表,检查自己圈画的是否准确。
对于圈画出来的生字词,尝试自己先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比如“舅”(jiù)这个字,要注意发音时口型的变化;“浒”(hǔ),不要读成“xǔ”;“地煞”(shà),“煞”是翘舌音。
再观察生字的字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比如“凯”字,可以通过与“改”字进行对比来记忆;“衰”字中间是一个“口”字,不要写成“日”字。
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或者查字典来理解。比如“津津有味”这个词,在文中形容读书读得入迷,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专注读书、乐在其中的样子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圈画的生字词,互相读一读、考一考,看看谁掌握得更好。
最后,老师会通过听写或者提问的方式,检查大家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2、快速浏览,捕捉情感脉络
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浏览的时候,目光要快速移动,捕捉关键信息。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在文中找出直接体现冰心读书感受的句子。
比如:“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思考一下,从这句话中能感受到冰心对读书有着怎样的情感?
再看这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想一想,为什么一谈到读书话就多了,这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内心?
还有:“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从这里能体会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从这段描述中,又能看出作者在读书过程中的什么感受?
大家在找这些句子的时候,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做个标记,方便一会儿交流。给大家 5 分钟的时间,快速行动起来。
找完之后,自己先轻声读一读这些句子,试着去体会作者的感受。如果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先做个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3、时间线梳理,了解读书之旅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梳理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按照时间顺序,把相关的信息整理出来。
首先,我们来看冰心奶奶七岁时的读书情况。文中提到“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从这里我们知道她七岁就开始读《三国演义》了,那她读这本书时有什么感受或者遇到了什么情况呢?(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提到的如“一知半解”等描述)
接着,“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这说明她坚持读下去并且有了新的收获。
再往后,“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这里写出了她听《三国演义》时的陶醉。
然后是“十二三岁时,我对《红楼梦》的兴趣不大,到中年以后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这体现了她在不同年龄段对《红楼梦》的不同感受。
还有“到我 11 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这是她 11 岁时的读书经历。
大家可以像这样,把冰心奶奶不同年龄段读书的时间、书籍名称、读书的感受等信息整理成一个简单的表格或者提纲,这样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她的读书历程。
给大家 8 分钟的时间,认真梳理,然后我们一起交流分享。
年龄段 读书书籍 读书感受
七岁时 《三国演义》 一知半解,越看越懂,听得津津有味
此后 《三国演义》 坚持读下去有新收获
十二三岁时 《红楼梦》 兴趣不大,中年以后才尝到其中滋味
11 岁时 《茶花女遗事》 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广泛兴趣
4、深度阅读,信息提炼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再次静下心来,进行自主阅读。这一次,我们要更加细致地去提取与作者读书经历相关的具体信息。
比如,作者在阅读每一本书时的具体年龄,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七岁、十二三岁和 11 岁,还有没有其他特定的年龄节点?(此处重点关注不同的年龄表述)
思考作者阅读每本书的具体方式,是自己独立阅读,还是听他人讲述,或者是与他人一起讨论?(阅读方式很关键)
注意作者对于每本书的评价和感受,除了兴趣大小和是否能理解,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入的描述?(深入的评价和感受要留意)
同时,留意文中有没有提到作者读书的环境、读书对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环境和影响的信息别忽略)
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在文中做一些简单的标记,比如用直线画出年龄信息,用波浪线画出感受和评价等。
给大家 10 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仔细提取,把这些关键信息都找出来。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疑问,先把问题记录下来,等会儿我们一起交流解决。
5、集体分享,教师点拨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自主阅读和梳理的成果。谁先来说说你提取到的作者读书的具体年龄信息?
学生汇报,如“作者在八岁时读了《聊斋志异》”。
教师引导:“很好,那作者读《聊斋志异》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或者经历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或补充,如“作者提到读《聊斋志异》时觉得很生动,这让她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
那接下来,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作者读书的方式?
学生可能回答“作者有时是自己独立阅读,有时是听长辈讲述”。
教师追问:“那这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对作者有什么影响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不同读书方式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作者对每本书的评价和感受。
学生发言,例如“作者觉得《水浒传》比《荡寇志》人物更生动”。
教师点评:“说得很准确,那从这些评价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什么读书偏好呢?”
还有谁找到了关于作者读书环境和读书对她生活影响的相关信息?
学生汇报,如“作者经常在祖父的书房里读书”。
教师引导:“那这样的环境对她的阅读习惯养成有什么帮助呢?”
在同学们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对于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回答,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比如学生对某个感受的理解有误,教师可以说:“我们再回到文中的这部分内容,仔细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对于表述不清晰的,教师引导:“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再组织一下语言,更清楚地表达出来呢?”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重点内容。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她从小就热爱读书,不断探索,从书中获得了很多的乐趣和收获。”
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学习和交流,回去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作者有什么相似或不同之处。”
(三)运用方法,品读课文
1、回顾方法,引入品读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不少品读课文的有效方法。比如,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像那些能够直接表达作者情感和观点的词句,往往能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还有联系上下文,通过前后文的内容来更准确地把握词句的含义;以及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文中的情景与我们的亲身经历相联系,从而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品读冰心奶奶的《忆读书》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冰心奶奶回忆自己读书经历的一篇文章,饱含着她对读书的热爱和深刻见解。相信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深入理解读书的意义。
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启这趟品读之旅吧!
2、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品读第一自然段。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首先,大家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开篇就用这样一句直白而强烈的话语?这其实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抒发,表明读书这个话题对她来说有着极重的分量,一说起就有说不完的话,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我们分享她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我们联系生活来想一想,如果有一件事情让你有很多话想说,是不是意味着这件事对你特别重要,或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你特别喜欢的一次旅行,或者是参加的一次难忘的活动。对于冰心奶奶来说,读书就是这样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再看,这简单的一句话,虽然不长,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它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作者记忆的大门,也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急切地想要知道她到底要说些什么。
大家还可以从这句话的语气中感受到作者的热情和真诚,仿佛能看到她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的读书故事讲述给我们听的样子。
所以,这短短的第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却为整篇文章奠定了一个充满热情和期待的基调。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更加深入地去体会作者的心情。
3、学习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这一段,作者清晰地交代了自己开始读书的时间和所读的第一本书。我们先抓住“七岁”这个关键词,七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还比较小,但作者已经开始主动阅读像《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著作,这足以说明她对读书的热爱和积极主动。
联系上下文,我们想想,在那个年纪能读这样的书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聪慧和好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能使得读书成为她获取知识和乐趣的重要途径。
再看“自己读”这三个字,突出了作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她不是在别人的逼迫或者要求下读书,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渴望。
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一想,七岁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可能还在玩耍,而冰心奶奶已经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了。这是不是让我们对她更加敬佩,也让我们更加好奇她读书的经历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感受作者早早开启读书之旅的那份热情和执着。
(四)总结方法,交流感受
【总结品读方法】
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品读《忆读书》这篇课文。
我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比如作者表达读书感受的句子“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通过对这些关键语句的分析,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我们还联系了上下文,像作者在不同年龄段对《红楼梦》的感受变化,通过前后文的对照,明白了读书的体会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改变。
同时,我们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品读,比如想到自己在小时候读书的经历,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七岁时读书的那种好奇和专注。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交流读书感受】
学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对读书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现在,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你喜欢读书吗?为什么?
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过哪些难忘的经历?
你觉得读书对你有什么帮助?
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
在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会认真倾听,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
(小组交流结束后)现在,请各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一下。
(代表发言后)同学们的分享都很精彩,有的同学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有的同学从书中获得了知识和力量,还有的同学通过读书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
老师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对读书的热爱,像冰心奶奶一样,在书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板书设计:
作者读书感受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作者读书经历
年龄段 书籍 感受
七岁 《三国演义》 一知半解,越读越懂,津津有味
十二三岁 《红楼梦》 兴趣不大,中年后才懂
11 岁 《茶花女遗事》 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兴趣
读书方法
抓住关键语句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经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冰心奶奶的《忆读书》,谁能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请几位同学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感受。
我们还梳理了作者的读书经历,谁能来回忆一下?
请同学回答,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多媒体上进行简单的回顾展示,如七岁读《三国演义》、十二三岁读《红楼梦》等。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冰心奶奶的读书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这节课让我们更深入地去探究,看看从她的经历中能得到哪些关于读书的启示。
大家想一想,冰心奶奶读了这么多书,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自主探疑,合作解疑
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学习了课文之后,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些疑问。现在,请大家先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把自己的疑问写在纸上。比如:作者为什么说“读书好”?什么样的书才算“好书”?作者读书的方法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
好了,同学们,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各自的疑问拿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把大家的疑问进行整理和分类。比如,将关于读书好处的疑问归为一类,关于好书标准的归为一类,关于读书方法的归为一类。
自主探究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于一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来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再次默读课文,寻找答案。比如文中提到“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可以思考从这里如何体现读书好。
边读边思考,尝试自己解决疑问,并在文中做好相关的标记和批注。例如,在体现读书好的语句旁批注自己的理解。
合作解疑
对于小组内无法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商量,集思广益。比如,对于“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这个问题,小组内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内的疑难问题,看看其他小组的同学能否给予帮助和解答。
一组代表:“我们小组不太明白作者说的‘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为什么就是好书,希望其他小组能帮忙解答。”
其他小组同学回答:“我们认为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所以是好书。比如文中提到的《忆读书》这篇课文,冰心奶奶用真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让我们感同身受。”
在其他小组解答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如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可以随时发言。
教师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较难的问题。
例如,针对“读书方法”的问题,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看看作者读《三国演义》时一知半解还坚持读下去,后来越读越懂,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是不是告诉我们遇到难读的书不要轻易放弃,坚持读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三)体验分享,读中学写
体验分享
同学们,经过前面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对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和感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在,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在小组内分享一下。
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收获和感受?
与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相比,有哪些相似或不同之处?
小组内成员认真倾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读中学写
引导思考:我们从冰心奶奶的《忆读书》中学到了什么写作方法?
比如,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读书经历,使文章条理清晰。
运用具体的事例和真切的感受来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模仿写作:请同学们仿照《忆读书》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读书故事。
可以先列出写作提纲,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和顺序。
着重描写读书过程中的细节和自己的内心感受。
作品展示与评价
选取部分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时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作者根据同学的评价进行修改完善。
(四)辩论交流,发散思维
引出辩题
同学们,通过对冰心奶奶《忆读书》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她丰富的读书经历和深刻的读书感悟。那现在老师想给大家提出一个有趣的话题来进行辩论:“读书是否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请大家回想一下课文中冰心奶奶的读书历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选择正方(读书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反方(读书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分组准备
选择好观点的同学自动分成正反两方,然后各自组成小组。
每个小组在 8 分钟内进行讨论,结合课文以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和论据。
正方小组可以从文中冰心奶奶因为对古典文学感兴趣而有针对性地阅读《三国演义》等书籍,从而获得丰富知识和深刻理解这方面来思考。
反方小组则可以想到冰心奶奶在文中提到的一开始对某些书没有兴趣,但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又有了新的感受和收获,说明无目的的阅读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辩论交流
正方先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时间为 4 分钟。
正方可能会说:“就像冰心奶奶读《三国演义》,她带着对古典文学的向往和探索去读,有明确的目的,所以能够深入理解,收获很多。读书有明确的目的可以让我们集中精力,更高效地获取知识,提升自己。比如,如果我们想提高写作能力,就可以有目的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其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反方进行反驳,时间同样为 4 分钟。
反方可能回应:“然而,冰心奶奶在十二三岁时对《红楼梦》兴趣不大,中年以后却尝到了其中的滋味。这说明有时候没有明确目的的阅读,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经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读书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因为这样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视野。有时候,随意阅读反而能让我们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和新奇的知识,就像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充满惊喜。”
接下来进入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同学轮流发言,各抒己见,时间为 15 分钟。
正方:“如果没有明确目的,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在众多书籍中迷失方向,浪费时间在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书上,无法有效地提升自己。”
反方:“但正是这种没有预设的阅读,能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不受既定目标的束缚,从而激发我们潜在的兴趣和创造力。”
在辩论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文明辩论,尊重对方观点,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总结归纳
辩论结束后,老师对双方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同学们积极思考和精彩发言。
总结读书目的的多样性,既可以像正方同学所说,有明确的目标,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像反方同学所主张的,享受无目的阅读带来的意外之喜,拓展思维的边界。
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无论是否有明确目的,关键是要保持阅读的习惯和热情,就如同冰心奶奶一生热爱读书,从书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
板书设计:
读书的启示
读书好
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提升素养
多读书
广泛阅读
不同类型
读好书
真情实感
质朴浅显
写作方法
时间顺序
具体事例
真情实感
读书辩论
正方:读书应该有明确目的
高效获取
针对性强
反方:读书不应该有明确目的
自由探索
意外收获
七、教学反思
《忆读书》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读书的回忆性散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在教授这一课时,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成功之处: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如“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作者读书的成长脉络。
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教授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与作者的读书体验进行对比,引发了学生对读书的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不足之处: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
在“自主探疑,合作解疑”环节,学生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体验分享,读中学写”和“辩论交流,发散思维”环节时间略显紧张,有些学生的想法没有得到充分表达。
对学生个体关注不足
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时,没有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可能有部分学生没有完全跟上教学节奏。
拓展延伸不够深入
在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时,可以提供更多的相关阅读材料或名人读书故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读书的重要性。
改进措施:
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为每个教学环节预留更灵活的时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通过课堂提问、巡视指导等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丰富拓展延伸的内容和形式,提前准备更多的阅读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