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1 15: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缘“象”明情,唤醒内心深处的“巨人”
提到中国现代文学,就绕不开“鲁郭茅巴老曹”这几个作家,你
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
这六个人有年龄跨度,也有文体涵盖,在各自领域都有突
出贡献,有些还是全才,我们同学初中以来学过的很多经典 文本都出自他们之手。
这六个人之中,郭 沫 若排在第二位,这和他49年之后的政 治地位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其在文学史上确实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
诗歌分界线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宋词 元曲
古体诗
近体诗
诗经体
楚辞体 乐府体
唐 代
五 四
绝句
律诗
歌 行 吟
现代新诗
>1、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准诗歌意象,并掌握“意象群”的概念。
分析诗歌的主题形象
>2、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学习目标
郭沫若(1892—1978),生于四川乐山,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
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
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 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郭沫若27岁时所作。本诗作于五四运动之后,狂飙 突进的风暴还没有完全止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
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受到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
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
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创作背景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 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
、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 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号”究竟该怎么理解
放号(hào)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 “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
的意思是“吹响号角 ”。
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作者暗喻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 号角手,为祖国,为民族,为艺术发出惊天震地的呼号。
读准节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力 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
!

!
哟力

的舞
力哟


的绘

昂奋 进 、 热 切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白云:无数的白云正在那里翻卷怒涌
北冰洋:与广袤的天空遥相呼应,“洋天一色”
太平洋:“无限”一词突出了太平洋面积广;“把地球推倒”突出 了太平洋无限的力量感。
洪涛:“滚滚的”刻画了洪涛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洪涛滚滚向前, 强大无比
力:毁灭、创造、努力
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找出意象
具体表现
概括特征
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气势磅礴、宏大雄阔的总体特征是由单个意象表现出来的
郭沫若曾经说过,“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小波小浪的涟 漪便成为‘冲淡’的诗”(《致宗白华》)。
. 对主旨情感的完美表达,不是由某一个意象独立完成 的,而是由以情感为聚合点所构成的意象群完成的。 这个意象群聚合了诗中的意象,吸纳了所有意象的澎 湃、翻涌的气势,进而汇聚成了无法阻挡的力量,更 有力地突出了诗人对太平洋、洪涛等磅礴、雄浑的力
的赞美。
● 社会思潮之力(思想解放运动)
● 社会浪潮之力(五四运动、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
由自然之力到社会浪潮之力的跳跃是诗人赋予了自然
象征意义
● 也就是说,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用以象征有着无穷力 量的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象征反帝反封建的、渴望建 立理想新秩序的一切力量。
以上意象仅仅就是为了赞美自然之力吗
深处
含义
之 力
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要“毁坏”什么
要“创造”什么 要“努力”什么
>毁坏,指打破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旧制度; >创造,指建设新世界,创造新中国,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
>排比句,起强调作用。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奋起直追、高扬个
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和情感。(破旧立新)
如何去解读关于“力”的描写
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这几句话
●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极力表达对力的歌颂和赞美。
●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 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
●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 特征。
如何去解读关于“力”的描写
你觉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谁 为什么
原文: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
实际上:诗人的自我形象。
更是:千干万万和作者有一样胸怀的人。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 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 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 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拓展: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巨人,又应该在哪里呢
>毛泽东,立在“地球边上”,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时,想到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周恩来,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夜已阑,天将晓"时,想到的是“赤色之 光,早在东方闪动了。”
>陈毅,立在“地球边上”,看到“露侵衣被夏犹寒,...满身沾野草”时, 想到的是“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
>还有许多人,他们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号声”是“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鲁迅的“号声”是“我以我血荐轩辕”....
( 1 ) 运 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
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 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 2 ) 运 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 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诗歌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4) 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 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提示:可从修辞方面、词语选用、句式等方面思考。
课堂小提问:分析本诗的语言特色
峨日朵雪峰在哪
“峨日朵”应该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 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 “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 座小雪峰。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
桃源人。中国现代诗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 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兼任《青海湖》杂志的编 辑。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 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 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58年被划成右派。1979 年平反。
王昌耀
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
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 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 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 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 ,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 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王昌耀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峨日朵雪峰之侧
【思考1】如何理解诗歌第一句话
【思考2】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攀登者形象
带着问题来倾听诗歌朗读
安徽卫视
高清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 重意思:
“仅”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 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 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 此 刻 ”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 “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 高度。暗示之后并未放弃征服新的 高度。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
永不妥协、永 不放弃、勇于 攀登高峰的孤 勇的攀登者形

“我”
【思考2】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攀登者形象
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雪峰落日图
石砾滑坡的嚣鸣声
小心探出前额
视觉
的形象
动作
状 况
意象群 状态 引申义
作用
雪峰 人生征途
落日和石砾呈下坠趋 势,“我”作为攀登 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 努力向上;“我”并 没有和时代一同“滑 坡”,有着自己的理
想信念和道德节操。 刚好能对应前文“此 刻仅能征服的高度”, 外界虽有压力但并未 妥协。
落日 彷徨后决然跃入山海 理 想 光 芒
石砾 不时地滑坡 荒谬年代的所谓的理想信念
山海 社会洪流
我 不畏的攀登者 作者
雄鹰/雪豹 强大生命力的代表
蜘蛛 弱小生灵(自己)
【思考3】分析以下意象群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
我为伍。
在锈蚀[shí]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 先概括特点)“特写镜头”,
在这样的高度上,不起眼的
蜘蛛与“我”为伴;
课堂小提问:蜘蛛与我同在岩壁的特写镜头,有何作用
情感
结构
内容
( 概括手法)“蜘蛛”与“鹰/豹”形成鲜明
的对比。人在脱离险境后,产生征服自 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为
伍。但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小得 可怜的蜘蛛。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 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蜘蛛虽小却拥 有强大的内在精神,不轻易被打败。很
多时候,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 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
我为伍。
在锈蚀[shí]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课堂小提问:蜘蛛与我同在岩壁的特写镜头,有何作用
结构
内容
情感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
我为伍。
在锈蚀[shi]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 概括手法)这只小小的蜘蛛是作者现
实状态的写照,借这只蜘蛛不仅表达了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表达了对弱小平 凡生命的热爱、赞颂。
课堂小提问:蜘蛛与我同在岩壁的特写镜头 ,有何作用
情感
结构
内容
拓展:本诗为什么不写山顶,不写朝阳,而写山侧和落曰
>1、过程与结果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2、得意与失意
人生是由哽咽哭泣及微笑所组成的一段过程,而其中更大的部分是哽咽。 波特《神的行囊》
>3、理想与现实
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林清玄
>4、物质的高度与精神的高度
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远方是可怕的。有了远方也就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而一 旦有了追求,远方也就不再遥远。
>5、与自己和解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的过 程,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过程的喜悦,那么我 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
拓展:本诗为什么不写山顶,不写朝阳,而写山侧和落曰
寻找诗中那个青春的“我”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
1.请画出描写“我”的句子,概括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我”,分别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习任务一:初读诗歌,寻“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 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
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 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 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 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我”的形象——横跨两大洋的巨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
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我”的形象——登山勇士的 形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 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 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学习任务二: 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
描写
“我”
意象
创作 背景
情节
环境
作品 诗人 创作时间 年龄
时代背景
《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 郭沫若 1919年9/10 月 27岁
五四运动——狂飙突进——时代精神 (白话文运动新诗发展)
1919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 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跨越太平洋,直接震动 了留学于日本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 诗兴如火山喷发,写下了诸多新诗。
狂飙突进喊出时代的强音破旧立新郭沫若诗中
的“我”
知人论世
作品 诗人 创作时间 年龄
时代背景
《峨日 朵雪峰 侧》 昌耀 1962年8月2 日初稿 26岁
1958年昌耀因小诗《林中试笛》被打成 右派,后流放至青海祁连山牧场劳改,
多次投递申诉材料却石沉大海。1962年 7月劳改期满本应被赦免,但青海省文 联却不知何故对此事毫不知情,昌耀依 然带着“劳教分子”身份,遭受不公正 的待遇。
1983年7月 27日删定 47岁
1979年昌耀平反后重返文坛,进入了一 个创造力勃发、思想和艺术都臻于成熟 的时期。他以重审过去和自我的历史眼 光对以前的诗歌进行大规模“重写”。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 耀 创作时间: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遭遇命运的坎坷联想到登山者困难自我救赎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