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7.《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17: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
课时安排 一、二
一、教材分析
《听听,秋的声音》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诗歌,该诗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多种声音,如落叶的沙沙声、蟋蟀的告别歌、大雁的叮咛等,不仅展现了秋天的自然之美,还蕴含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教材通过这首诗,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感受秋天的魅力,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朗读、讨论、创作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同时,跨学科融合和文化链接的拓展环节,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在自然科学和文化的双重背景下,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秋天。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通过直观、具体的事物来感知和理解新知识。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写作技能,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然而,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意境,他们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引导和体验来感悟。 针对这一学情特点,本课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此外,通过跨学科融合和文化链接的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通过合作学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诗歌传达的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约1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面带微笑,用温柔的声音开启课堂:“同学们,早晨的阳光已经悄悄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呀?”(环视教室,期待学生的回答) 学生行为:
学生们抬头望向窗外,纷纷回答:“秋天!”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没错,就是秋天!秋天不仅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美妙声音的季节。大家有没有留意过,秋天里有哪些特别的声音呢?” 学生A:“我听过风吹过树林的声音,沙沙的,很好听。” 教师:“非常好,A同学已经听到了秋天的声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首诗歌——《听听,秋的声音》,去感受更多秋天的韵律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约2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大家看屏幕,这些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词。” 生字词展示:“蟋蟀、抖抖、振动、掠过、辽阔、歌吟”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观察屏幕,积极举手准备认读。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B同学来读一下‘抖抖’这个词。” 学生B:“抖抖。” 教师:“很好,B同学读得很准确。那么,‘抖抖’这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动作呢?” 学生C:“我想到了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晃的样子。” 教师:“非常形象,C同学的想象力很丰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带有‘虫字旁’的字,大家还知道哪些呢?” 学生们纷纷回答:“蜻蜓、蚂蚁、蝴蝶……” 三、回顾略读课文学习方法(约1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伸出手掌,示意学生安静下来,然后说:“在学习这篇诗歌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请大家跟我一起说:‘借助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学生行为:
学生们跟随教师复述学习方法,声音整齐响亮。 四、品读诗歌(约20分钟) (一)整体感知(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翻开课本,指向《听听,秋的声音》一课:“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这一课。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思考:你听到了秋的哪些声音?” 学生行为:
学生们自由朗读诗歌,用笔在书上轻轻勾画,寻找诗歌中描述的秋天声音。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时间到,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听到了秋的哪些声音?” 学生D:“我听到了黄叶道别大树的声音,还有蟋蟀告别的声音。” (二)展开想象,交流画面(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轻轻合上书本,温柔地说:“非常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描述,一起走进秋天的世界……”(教师开始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 学生行为:
学生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教师的描述,并在脑海中构建秋天的画面。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大家想象一下,黄叶轻轻飘落,它们好像在和大树说着什么悄悄话。现在,请你和同桌分享一下,你想象中的这个场景是怎样的?” 学生E与同桌交流后说:“我想象到黄叶在飘落的时候,轻轻地和大树说:‘再见了,大树妈妈,明年春天我还会回来的。’” (三)拓展延伸,想象秋天里的其它声音(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除了诗歌中提到的声音,秋天的声音还藏在哪里呢?请大家开动脑筋,想象一下叶子、小花、汗水、谷粒等,它们的哪些变化让你感受到了‘秋的声音’?” 学生行为:
学生们积极思考,举手准备分享自己的想象。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F同学,你来说说看,你还听到了哪些秋天的声音?” 学生F:“我还听到了秋雨打在窗户上的滴答声,那声音轻柔而连续,像是在给夜晚弹奏一首悠扬的曲子。” 教师点头肯定,并继续鼓励其他学生分享。 学生G:“我听到了果园里苹果落地的声音,咚的一声,那是大自然丰收的信号。” 学生H:“我还听到了农民伯伯收割稻谷时镰刀割过稻穗的沙沙声,那声音里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和劳动的汗水。” 五、课堂小结(约2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环视教室,总结道:“时间过得真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新的生字词,还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到了秋天声音的美妙。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从各个角度描绘了秋天的声音,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金黄色的季节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这些声音,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旋律,更是我们心灵的慰藉,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与美好。” 学生行为:
学生们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有的点头表示赞同,有的则低声与同桌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行为(继续):
“接下来,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或者感悟?” 学生分享环节: 学生I:“我学会了‘蟋蟀’、‘抖抖’这些新字词,还知道了如何通过朗读和想象来感受诗歌的美。” 学生J:“我感受到了秋天的声音真的很丰富,不仅仅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还有那么多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声音,这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了。” 学生K:“我学会了怎样用语言去描绘一个场景,让听众也能感受到我所想象到的画面。这对我以后的写作很有帮助。” 教师行为(总结):
“非常棒!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和表达。这正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意义所在。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保持这份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用我们的笔和心,去记录更多美好的瞬间。”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教师行为:
“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请大家回家后,再次朗读《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歌,并尝试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描述你心中最难忘的秋天场景和声音。记得要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词和表达方法哦。”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听取作业要求,有的已经开始在脑海中构思自己的作品。 七、结束语(约1分钟) 教师行为:
“好了,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在享受秋天美景的同时,也能用心聆听秋天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下节课再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约3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面带微笑,手持课本,步入教室后轻声说:“同学们,早上好!上节课我们一起漫步在秋天的声音世界里,感受了秋雨的细腻、果园的欢歌和田野的丰收。现在,让我们来一场小小的记忆力挑战吧!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上节课我们探索的主要内容?” 学生行为:
学生们纷纷举手,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学生A站起来回答:“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听听,秋的声音》,通过诗歌感受到了秋天各种美妙的声音和丰富的情感。”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点头赞许:“非常准确!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这首诗歌的每一个角落,挖掘更多秋天的秘密。请大家先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快速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熟练掌握。” (教师利用PPT或黑板展示生字词,采用开火车、小组竞赛等形式进行复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准确掌握。) 二、深入研读诗歌(约15分钟) (一)分段朗读,体会情感(约8分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将诗歌分为几个部分,进行分段朗读。请各组同学轮流上台,用你们的声音和情感去诠释这些文字。在朗读过程中,请大家特别注意每部分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准备,每组推选代表上台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在小组内讨论每部分所表达的情感。 师生示例对话: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第二小组,你们朗读了诗歌的第二部分,能分享一下你们感受到的情感吗?”学生代表B回答:“我们感受到了秋风带来的凉爽和宁静,还有小动物们忙碌准备过冬的温馨场景。” (二)精读关键句,深入理解(约7分钟) 教师行为:
“诗歌中总有一些句子如同点睛之笔,能够深刻体现秋天的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诗歌,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尝试从修辞手法、意象选择等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行为:
学生仔细研读诗歌,用笔勾画关键句,并准备分享自己的理解。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C举手发言:“我找到了这句‘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我觉得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飞行比作是在和白云告别,同时‘暖暖的叮咛’也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温情和不舍。” 教师补充:“你的分析非常到位!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秋天大雁南飞的景象,还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温情与离别的哀愁。” 三、创意表达,分享感受(约15分钟) (一)创意写作(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上节课我们已经用文字捕捉了秋天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更进一步,用我们的笔触去描绘秋天的色彩、形状和味道。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创作一首小诗或一段短文,表达你对秋天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学生行为:
学生们纷纷拿起笔,开始在纸上挥洒自己的创意。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则迅速书写,教室里弥漫着创作的氛围。 (二)分享展示(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时间到!现在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你的作品。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和鼓励。” 学生行为:
几位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走上讲台,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给予热烈的掌声和赞美。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E朗读了自己的小诗:“秋风轻抚过稻田,金黄一片笑开颜。果实累累挂枝头,农民伯伯喜心间。”教师点评:“你的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丰收的喜悦,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秋天的田野和农民的笑脸。”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歌的理解,还学会了用多种方式去表达我们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继续保持这份敏感和热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今天的作业是:请大家将今天创作的作品进一步完善,并尝试用画笔或相机记录下你眼中的秋天,下周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作品和故事。”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在课后完成这项富有创意的任务。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约10分钟) (一)跨学科融合 教师行为:
“秋天不仅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科学奥秘的季节。现在让我们结合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探讨一下秋天的独特现象和变化。”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响应,纷纷举手想要分享自己的见解。学生D首先发言:“秋天,树叶会逐渐变黄并最终落下,这是因为气温下降导致叶绿素分解,露出了原本就存在的黄色和红色的色素。” 教师行为:
教师点头微笑,鼓励学生D继续:“很好,你提到了树叶变色的科学原理。那么,除了树叶变色,秋天还有哪些与自然科学相关的现象呢?” 学生行为:
学生E接着补充:“秋天还是许多动物迁徙和储存食物的季节。比如,大雁会南飞寻找更温暖的栖息地,而松鼠则会忙着收集坚果以备过冬。” 教师行为:
“非常全面!你们不仅注意到了植物的变化,还关注到了动物的行为。秋天确实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变化的季节。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自然科学现象如何与我们的诗歌相结合,让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二)诗歌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分析 教师行为:
“现在,请大家回到诗歌中,找出那些与自然科学现象相呼应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是如何通过文学的手法来表现这些科学现象的。”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诗歌,寻找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句子,并尝试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F举手发言:“我注意到这句‘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这里不仅描绘了秋风的凉爽,还通过‘丰收的歌吟’这一拟人手法,表现了秋天农作物成熟的科学现象,同时也传递了农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教师行为:
“非常精彩的分析!你成功地将自然科学现象与诗歌的文学表达相结合,让我们对这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其他同学还有类似的发现吗?” (三)文化链接与情感升华 教师行为:
“秋天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自然科学现象,秋天还与哪些文化元素紧密相关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发言,有的提到了中秋节的团圆与赏月,有的则谈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秋天的赞美与感慨。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G分享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天常与丰收、团圆等美好寓意相联系。比如中秋节,人们会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表达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行为:
“你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浓厚的文化气息。确实,秋天不仅是一个自然变换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情感与文化的季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歌中的自然之美,还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情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继续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独特魅力,用我们的笔触去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