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第二课时 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草原》第二课时 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15:5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草原》教学设计
单元 第1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草原》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在《草原》的第二课时中,教材继续深化了学生对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体验。通过进一步描绘草原的日落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课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草原的独特魅力。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草原美景和民族情深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珍视。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学生可能会感到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方法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句、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民族情深,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爱国情感。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抓住特点细致描写景物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 ★★
2.赏析文中优美语句,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
3.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和蒙汉之间的深厚情感。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赏析文中优美语句,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难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和蒙汉之间的深厚情感。
核心问题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和蒙汉之间的深厚情感。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跨越了千山万水,走进了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片广阔无垠的草原。我们被草原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也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所感动。那片绿意盎然的草原、那些热情洋溢的笑脸,仿佛还历历在目,回荡在我们的心间。然而,草原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今天,我们将继续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继续探索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世界。我们将深入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内心世界。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有效地衔接了上一课时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草原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对草原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有了更深的印象,这种情感铺垫为后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草原人民的生活习俗,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并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二、研读文本 品读景美,得言得意 1.生答:我感受到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激动、喜悦和满足之情。 2.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生答:这里描绘了一个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的草原景象。蓝天如洗,没有一丝杂质,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格外畅快。这种纯净与自由,让人忍不住想要放声高歌,抒发内心的喜悦。 生答:通过对比“那里的天”与“别处的天”,强调了草原天空的特别之处,同时用“清鲜”、“明朗”等词汇直接描绘空气和天空的状态,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草原的清新与开阔。 3.生答: “那里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抓住“可爱、清鲜、明朗”,读出愉悦之情。 “在天底下……小丘也是绿的。”紧扣“一碧千里”,体会辽阔碧绿之美,读出欣喜之情。擦除蒙层呈现明朗的清鲜明朗、辽阔碧绿的草原。 “羊群一会儿……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读中悟出比喻的妙处以及“绣”字的灵动。羊群缓慢移动,呈现“绣”的画面。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通过“柔美、翠色欲流”体会草原像一幅画那样美。 4.学生闭眼聆听第一自然段音频。 5.生答:我会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闭上眼睛,让心灵完全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然后轻声地说:“啊,这里就是人间仙境吧!大自然竟然能创造出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真是让人感激不尽。” 6.师生合作,品读语句。 7.(1)老师读描写景物的句子,学生读抒发感受的句子; (2)学生读描写景物的句子,老师读抒发感受的句子。 8.生答:作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即时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扶放结合,感受人美 学生默读课文2-5段,回答: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1)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重点字词。 学生交流。 学生朗读句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根据自学要求,默读四个场景,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听教师点评。 生答:文中描述蒙族同胞像一阵风似的从几十里外骑马或乘车赶来欢迎远客,展现出他们对汉族客人的深厚情谊和热烈欢迎。 生答:蒙族人民与汉族客人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这种亲密无间的互动体现了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生答:当夕阳西下,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舍不得分别。这种依依惜别的情感是蒙汉情深的最好体现。 生答:“天涯碧草”在这里是借代手法,“天涯”借代“边疆”,即指“内蒙古”;“碧草”则借代“大草原”。整个短语描绘了一幅辽阔无垠、碧绿如茵的草原景象,与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相得益彰。 生答:“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生答: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人民的热爱。 3.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总结。 品读景美,得言得意 1、师:草原的景引人入胜,草原的人热情好客。这次,作者终于来到了草原,并且用了一句朴素的话语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你从这句话的哪里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2、师:作者到底看到了怎样的草原美景,使他如此激动?他又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文字展现草原的美景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把你喜爱的词句圈画出来,发挥想象,这样的词句给你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并且体会作者的表达好在哪? 3、汇报交流。 4、回顾写景内容,想象品味景美。 师: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老师也想把作者看到的美景读出来,好吗?你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默默地想,草原的哪些美景先后映入了你的眼帘?播放第一自然段音频。 5、师:明朗的天,碧绿的草,柔美的小丘,走动的羊群,此情此景让人陶醉,如果真的置身其中,你会说些什么?干些什么? 6、师:作者又是如何表达他的感受呢? 欣赏、体味作者抒发感受的句子。 7、细细琢磨优美的文字,老舍先生带着我们欣赏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带来了美好的心理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优美的文字。 (1)老师读描写景物的句子,学生读抒发感受的句子; (2)学生读描写景物的句子,老师读抒发感受的句子。 8、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作者是按从上( )到下( )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即时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要关注描写顺序,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扶放结合,感受人美 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学生交流。(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写写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悟:从“男女老少”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衣裳”体会蒙古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飞”感受蒙古族人民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的豪放,待客的热情。 理解“襟飘带舞”。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男女老少” “各色衣裳”再加上“群马疾驰”,才有“襟飘带舞”,将此情此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既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表达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在“远迎”前板书:热情。 (3)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四个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1)小结学法,布置自学要求:默读下面四个场景,先圈画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①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交流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好客,引导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客人”和“主人”:“刚才你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为什么笑个不停呢?”在“相见”前板书:激情。 ②款待。“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师生先共同介绍,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的相关知识,了解民族特色,再交流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结合句子理解“拘束”的意思。在“款待”前,板书:盛情。 ③联欢。课件出示,欣赏歌舞、套马、摔跤等民族风情,如临其境,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多才多艺的特点。在“联欢”前板书 “尽情”。 ④话别。“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先从字面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联系上文,说说“蒙汉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天涯碧草”又是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在“话别”前板书:深情。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蒙古族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内蒙古族人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作者短短的一次访问,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情谊,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品读景美,得言得意 1.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分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朴素而深刻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激动、喜悦和满足。这种情感共鸣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和情感体验。 2.通过自由阅读第一自然段并圈画喜爱的词句,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草原美景,并通过想象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画面。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同时,通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综合性的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3.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致品味和汇报交流,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作者表达之精妙。首先,通过抓住“可爱、清鲜、明朗”等关键词,学生能够读出作者对草原的愉悦之情,进一步加深对草原美景的感知。其次,紧扣“一碧千里”等词语,学生能够体会到草原的辽阔碧绿之美,并通过擦除蒙层的方式直观地呈现草原的明朗和清新,使感受更加真切。再次,通过探讨比喻的妙处和“绣”字的灵动,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魅力,提升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最后,通过体会“柔美、翠色欲流”等词语,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像一幅画那样美的意境,增强了对草原美景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听觉与想象的结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品味和感受草原的美景。通过播放第一自然段的音频,让学生在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草原美景的印象,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情感。同时,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5.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亲身体验草原的美景,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置身于草原的美景之中,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时的感受和行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草原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加投入地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美的感受力,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6.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并品味作者表达感受的句子,促进了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通过师生合作进行美读品味,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世界的体悟,还能帮助他们学习并掌握如何运用语言来精准而富有美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这样的教学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日后的写作表达提供了有力的示范和借鉴。 7.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通过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品味和感悟课文中优美的文字。通过老师读描写景物的句子,学生读抒发感受的句子,以及反过来学生读景物描写、老师读感受抒发,这样的交互方式让学生既能够欣赏到草原风光的美丽,又能够体会到作者表达情感的细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8.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文路,指导学生通过把握描写顺序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来进行有效背诵。通过回顾第1自然段的描写顺序,学生能够明确作者是如何从天空到草地逐步描绘草原美景的,并理解每处景物描写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这种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还能促进他们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熟读成诵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提高他们的背诵效率和语文积累。此外,这一环节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扶放结合,感受人美 1.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鼓励学生通过默读和思考,自主提炼和归纳出草原人民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并理解作者通过哪些具体方面来展现这些印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这些关键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主旨,增强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和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远迎”场面,从而真切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通过默读、画线、圈点、批注等自主学习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发掘并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同时,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如从不同侧面感悟迎宾的人数、对客人的尊重、迎客心情的迫切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此外,通过想象车与马相遇的情景,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现场的氛围,进一步加深对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印象。最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还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3.这一教学环节采用扶放结合、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刻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通过默读、圈画、交流感受、即兴表演以及教师点拨等方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提升了阅读理解、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在欣赏歌舞、套马、摔跤等民族风情时,学生如临其境,深刻体验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奔放。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感倾向,选择自己最想读的场面进行朗读,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究文本,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体验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巧妙构思和情感表达。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蒙古族人民,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展现了草原的自然之美,也突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深情赞美,特别是在抒情的句子中,作者表达了对草原和蒙古族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样的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自然与人文之美。 3.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有效地概括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草原的自然之美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通过这一小结,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体会到作者在短暂的访问中所体验到的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对这片美丽大草原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情怀,使他们更加珍视不同民族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三、总结 拓展延伸,激发深情 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 拓展延伸,激发深情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小练笔:再次步入美丽的草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仿照课文写一写。 要展开想象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再写一写自己的“惜别”经历。 拓展延伸,激发深情 通过音乐的渲染和小练笔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官和思维层面更加深刻地感受和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首先,通过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能够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和对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沉浸在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接着,通过小练笔环节,学生需要展开想象,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仿写“惜别”的情境。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整个教学环节充满了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2.完成小练笔;3.绘画一幅《草原》。
板书设计 草原 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教学反思 《草原》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经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对《草原》这篇课文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后反思: 首先,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有效地利用了多媒体资源,通过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草原氛围。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兴趣,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其次,在小练笔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并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的“惜别”经历。这个环节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首先,由于时间限制,我给学生小练笔的时间可能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学生的作品没有完成或质量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规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创作。 其次,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互动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有时候我过于关注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或者无法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我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参与。 最后,我认为自己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虽然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文章情感的挖掘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情感内涵。 总之,经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高效的课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