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训练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
2.在朗读、描述、背诵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目标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著作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小说集《呐喊》《仿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名言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
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
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新课导入
童年,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说起童年,你会想到哪些人和事?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少年,一个青年,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写下了《朝花夕拾》散文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童年,感受他的童真童趣。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解 题
点明文章写的两个地方的生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从……到……”表明文章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初读课文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
空间顺序
百草园的生活
(1—8)
过渡
承上启下
三味书屋的生活
(10—24)
(9)
走进百草园
问题探究
“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
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走进百草园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问题探究
走进百草园
问题探究
完成“有趣的动植物”卡片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问题探究
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那么多景物,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句式把它们连起来?(找出句式并勾画)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有趣的动植物(2)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中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分别从哪些角度、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物的?
问题探究
“不必说 ……也不必说……”
(整体)
色
形
形
色
声
形
动
碧绿的
光滑的
高大的
紫红的
肥胖的
轻捷的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椹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长吟
伏
窜
静物
低
高
动物
高
低
有趣的动植物(2)
单是……
就有……
问题探究
(局部)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藤
木莲藤
木莲果
何首乌根
覆盆子
低唱
(声音)
弹琴
(声音)
按
啪/喷
(动作)
(声音)
缠络
(形状)
像莲房
(形状)
臃肿
(形状)
像小球
又酸又甜
(味道)
(形状)
动物
静物
中间结合叙写人的行为和动作
有趣的动植物(2)
问题探究
语言特点分析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景物描写的手法看:
1.抓住特征,描写有序
2.观察细致,角度多样。从颜色(视觉)、形状(触觉)、声音(听觉)、味道(味觉)来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
3.语言准确、生动。多修辞、多修饰、多形容词、多动词。
借助“精准的形容”表情达意,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问题探究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不仅突出了“单是”下面的内容,还突出鲁迅对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有力地表现出百草园的乐趣之多。
有趣的动植物(2)
课堂小练笔
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不必说碧绿的草丛,嶙峋的怪石,高大的白杨,火红的石榴花;也不必说喜鹊站在枝头鸣叫,细长的蜻蜓停在月季花上,成群的麻雀在树间飞来飞去。单是周围的篱笆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蝈蝈在这里吟唱,蟋蟀们给它伴奏。有时会捉到螳螂;偶尔还会捉到叩头虫,倘若用手捏着它的肚子,让它的头朝向你,就可以看见它向你“磕头求饶”了。牵牛花攀缘着,在早晨就开出红色、蓝色的花;还可以摘到野草莓,它有一种酸酸的味道。
有趣的动植物(2)
神奇的传说
美女蛇的故事(3-6段)
过渡段: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长的草……赤练蛇”
前先
古庙里
读书人、老和尚、美女蛇
读书人晚上听到一个美女叫他
老和尚识破了秘密,帮助读书人治美女蛇
美女蛇被老和尚治死了
故事的教训:
使作者觉得“做人之险”。
问题探究
1、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
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但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心目中世界的奇特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
2、这几段运用了何种记叙的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记叙方法:插叙
作用: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美女蛇的故事(3-6段)
雪地捕鸟的乐趣(第7、8段)
品读探究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写法: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作用: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雪后的百草园有什么好玩的?
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捕鸟需要什么条件?
总需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品读探究
雪地捕鸟的乐趣(第7、8段)
品读探究
雪地捕鸟的乐趣(第7、8段)
扫
露
支
撒
系
牵
拉
看
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可见,童年的“我”对捕鸟十分感兴趣。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为什么要写捕鸟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无穷乐趣。再次暗点乐园。
品读探究
朗读课文第9段,思考问题
“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三个“也许”
——他在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
“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是“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品读探究
朗读课文第9段,思考问题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品读探究
朗读课文第9段,思考问题
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
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
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
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
因此,第九段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
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
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
乐于捕鸟活动,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总结归纳
初读课文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
空间顺序
百草园的生活
(1—8)
过渡
承上启下
三味书屋的生活
(10—24)
(9)
走进三味书屋(10-24)
品读探究
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由于鲁迅对三味书屋十分熟悉,很有感情,所以描述的竹门、匾、梅花鹿等虽只寥寥数语,也使读者如亲目所睹。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再现了怎样的私塾教育?你对私塾教育有什么看法?
四个片段。
一是提问“怪哉”一虫的事。
二是写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
三是写师生读书的场面。
四是写学生做游戏,画画儿。
三味书屋后园
品读探究
求知中不乏乐趣
文章中怎样写寿镜吾先生
(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11)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14)
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16)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19)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23)
品读探究
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
教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不太束缚学生。
(对先生的印象,也只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一个和蔼的老先生的形象。极方正,质朴,博学等词,说明我对先生很恭敬和敬重。)
品读探究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知识卡片
品读探究
关于提问“怪哉”一虫的故事情节
很想知道,而且是详细地知道
可见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
可见时机选择得很好;赶忙,可见问的情态。
他似乎很不高兴了
则表现出提问后偷偷向老师一瞥的所见。儿童的心理、表情、态度表现得活灵活现。提问碰壁后的心理活动也写得非常符合儿童的特点。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情的
引出了碰壁后的心理活动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
三味书屋有哪些趣事
跑出去玩
折腊梅花
寻蝉蜕
在座位上做各种
游戏,画画儿等
品读探究
合作探究
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这两部分内容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种看法:两个部分是对比关系,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的生活作对比,一个非常适合儿童贪玩淘气的心理,另一个则使儿童对其产生厌烦情绪。
第二种看法:两个部分相互衬托,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第三种看法:两个部分是一个整体,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都使人感到快乐、幸福,这正是这篇散文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文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