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15:1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
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字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走进作者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听读课文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
(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疏通文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同“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表转折,却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第一章:学习方法(按时温习)与个人修养(不愠不怒)
注:孔子讲的学习,是“六艺”: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曾子曰:“吾日 三 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 而不 信乎? 传不 习乎?”(《学而》)
名词作状语,每天
多次
反省

出主意
表转折 ,但是
诚信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表转折, 但是
复习
第二章:个人修养(自我反省)
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2.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
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
顺从意愿
逾,越过。矩,法度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三章:个人修养(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中年以后是认识深化、思想成熟的阶段,能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老年阶段,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关于年龄的称谓:
1.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2.16岁称碧玉年华;
3.20岁称桃李年华。
4.男子20岁称弱冠。
5.30岁称而立之年。
6.40岁称不惑之年。
7.50岁称知命之年。
8.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9.70岁称古稀之年。
10.80至90岁称耄耋之年。
11.100岁称期颐或人瑞。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之)
为 师 矣。”(《为政》)
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可以
凭借
成为
表递进,进而
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孔子
第四章:学习方法(温故知新,独立思考)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子曰:“学 而 不思 则罔, 思 而不 学则 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表转折,
“却”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第五章: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这里指颜回的住处
动词作名词,水
能忍受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句,把表示赞叹的谓语部分“贤哉”放在主语部分“回也”之前。
第六章:个人修养(安贫乐道)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代词,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的人
爱好,喜欢
比得上
意动用法,
以……为乐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第七章:学习方法(以学为乐)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来睡,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名词作动词,吃
表修饰
对于
好像
粗粮
弯曲
表修饰

冷水
第八章:个人修养(富贵与仁义的选择)
孔子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孔子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子曰:“三 人 行, 必有 我 师 焉;
择其 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而》)
虚数,指几个人。
走路
表顺承,“就”
一定
于此,在其中
好的方面,
优点
跟从、
学习
缺点
第九章:学习态度(虚心求教)、个人修养(择善而从)
一个“择”字,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 夫 ,不
舍昼夜。”(《子罕》)
河边
往,离去
这,指河水
舍弃,放弃,这里指停止
第10章:学习态度(应珍惜时间)
运用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指军队
泛指平民百姓
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朱熹
改变
改变志向
第十一章:个人修养(坚守志向)
“志”就是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他甚至将其与三军之帅相比。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
子夏曰:“博学 而笃 志, 切问 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张》)
坚定
恳切
仁德,高尚的道德
广泛学习
表并列
第12章:个人修养(切问近思、求“仁”的途径)
阐明“仁”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关系,“仁”可以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产生。
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质疑探究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讲如何提升个人修养,这些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于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归纳主旨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你知道有哪些吗?
举一反三、道听途说、见贤思齐、尽善尽美、
患得患失、任重道远、三思而行、随心所欲、
言而有信、文质彬彬、察言观色。
拓展延伸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十而立、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