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孔庙
导入新课
清康熙帝到山东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了一块匾额——“万世师表”,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后来全国各地的孔庙都悬挂了这块牌匾。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那么,《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呢?书中又记录了孔子怎样的言行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来掀开这部古代典籍神秘的一角。
《论语》十二章
走近孔子 初识《论语》
一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关于孔子
(1)孔子(前551--前479),名____,字_____,鲁国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_____学派创始人,誉为“万世师表”,人称“______”。
(2)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体系。
(3)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子”是孔子的名字吗?你知道“子”的含义吗?
关于《论语》
(1)《论语》,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__篇。是______________所记录整理的。
(2)我国第一部_______体散文作品。
(3)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1.朗读课文。
(1)借助课文注释中的注音,通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
(2)听范读,仔细听并默默跟读,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3)互查朗读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4)齐读,做到连贯且流利地朗读。
整体把握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yújǔ 。”
分组朗读,互相评价并纠错。
《论(lún)语》十二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 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乎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
子曰:“三军⑨可夺⑩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子罕》)
曾子⑧曰:“吾⑨日 ⑩三省 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乎?”(《学而》)
子 曰:“ 温 故 而 知新 ⑧, 可 以 为 师 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⑨,思而不学则殆⑩。”(《为政》)
子曰:“贤哉,回 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 者 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④。”(《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⑥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⑦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子罕》)
子夏 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 在其中矣。”(《子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连词,表转折
同“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生气,恼怒
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并不因此生气发怒,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连词,表顺承
也
“学”和“习”有何不同?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朋”是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什么品格?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这一则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习
交友
修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这一章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字?
你如何理解“忠”“信”这两个字的含义?
三个问题位置能否互换?
⑧〔曾子(前 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⑨〔吾(wú)〕人称代词,我。
⑩〔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为政》)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三十而立”常常被人误认为是成家立业。你怎样理解“三十而立”?
四十岁为什么会“不惑”?如何理解“天命”“耳顺”?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⑦〔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不同年龄的称谓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这里的“故”和“新”指什么?
孔子认为,可以凭借什么做老师?
温习旧知识,就一定会产生新知识吗?关键是什么?
故:学过的知识。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罔”和“殆”的意思很相似,谈谈你的理解。
学习应该如何做才能不罔不殆?
⑨〔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⑩〔殆(dài)〕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为什么称赞颜回?
颜回的“乐”来自哪里?
你从颜回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堪〕能忍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认为学习的三层境界分别是什么?
孔子更欣赏哪种境界?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hào)〕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③〔于〕介词,对,对于。
④〔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如何理解“饭疏食,饮水”?
这章与前面哪个内容有相似之处?
当“义”与“富贵”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选择?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⑥〔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为什么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就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这一章和“学习”有什么关系?
⑦〔川上〕河边。川,河流。
⑧〔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⑨〔三军〕指军队。
⑩〔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如何理解“匹夫”?你能想到包含“匹夫”的成语吗?
孔子通过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如何理解“切问”“近思”?
“仁”是什么?为什么“仁”会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
第二章:谈个人修养问题。强调加强自我反省。
第三章: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
第四章:谈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第五章:谈学习方法。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
第六章: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坚守义。
第九章:谈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弟子既要学习人家长处,又要吸取别人的教训。
第十章: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即使是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第十二章:谈求仁的途径。也是提升修养的重要方法。
小结归纳
◆文言句式
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难点点拨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博学而笃志
而
常见虚词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然后”等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等
连词,表并列,不译
而: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
3、表顺承,译为“然后”等。
4、表修饰,不译
难点点拨
质疑探究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1)《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讲如何提升个人修养,这些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于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2)《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孔子五十多岁时曾任鲁国宰相,只用三个月就把鲁国治理得有声有色。齐国见孔子主政,担心鲁国强盛会对齐国造成威胁,便挑选乐女、良马、华车送给鲁君。鲁君接受了齐国的馈赠,沉湎于享乐之中,一连三天不上朝问政。孔子后来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而他的学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返回鲁国后,他一面整理文化典籍,一面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相传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的个人修养极高,他不仅有治国理政的思想,也有治国理政的才能。
归纳总结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归纳延伸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 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
举一反三 道听途说 见贤思齐
患得患失 任重道远 三思而行
言而有信 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
如果我们教室黑板上方要张贴一幅标语,你会选择《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一句?请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创设情境用《论语》
文体知识
语录体
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章之间甚至段落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名字就出自这一句。
毛泽东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为“敏”和“讷”,就出自《论语·里仁》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一句。
小文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学习小组的六名成员都拉进群内,大家讨论起个什么群名。小文说,就叫“三人行”。你们觉得这个群名好不好?
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是多的意思,这个群名意味着我们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大家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