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教学设计
主题 《观潮》第一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了解字理、利用形声字规律等识记“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提高自主识字能力及书写水平。 2.归类积累描写声音的成语,根据成语展开想象,说出想到的画面,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积累语言文字,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表示顺序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评价任务】 1.通过辨字组词、字词选择等形式考查学生“盐、屹”等12个生字的识记情况,会根据语境使用多音字“薄”的不同读音,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检测目标1) 2.能说出描写声音的成语,能根据成语展开想象,说出想到的画面。(检测目标2)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检测目标3) 4.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描写顺序。(检测目标4)
【学习内容】 《观潮》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文中“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两处显示了时间的变化。课后习题中要求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文段,了解描写顺序,想象画面等。课后习题第三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教学时可以借助诗歌,找到课文中与诗句相关的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对于本课生字学习的难点在于容易认半边熟字而读错的生字,如“屹、浩”;辨析形近字,如 “崩”与“棚、蹦”,“震”与“晨、振”。在写字方面,学生在工整美观及书写速度上还有所欠缺,要将书写提示与语句摘抄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表示顺序的词语,也了解过课文的写作顺序,为了解本课的描写顺序打下了基础。因为学生没有见过钱塘江大潮,可以结合资料袋内容,布置学生提前搜集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相关信息。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预习交流,激趣导学 1.自主阅读导语页,边读边思考自己从导语页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朗读单元导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2)联结已有学习经验,回顾并交流三年级自己是如何运用“一边读一遍想象画面”这个阅读策略的,建议列举具体案例。 2.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3.交流课前查找的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相关信息。1.引导提取信息,适时点拨。 (1)诗句释义:江水浩荡,好像一直流到天地之外;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似有似无之中。 (2)启发点拨,回顾方法。 2.创设单元情境,讲解单元学习任务及活动。 朵朵浪花,我赏一朵最奇的;满天红霞,我画一片最美的;闪闪繁星,我摘一颗最亮的;重重高山,我观一座最奇的。大自然以独有的方式展现给我们一幅幅奇妙多姿的画面,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明朗的心灵,迈开欢快地步伐,挂上明媚得笑脸,亲近自然,定格自然之美。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经历三个学习任务,首先一起去课文中感受自然之美。 3.引出课题,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能够说出单元导语页中提取到的关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习作要求的信息,回顾想象画面的方法。 明确单元学习主题及学习任务。 完成了课前查找资料的预习任务,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活动意图说明: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明确单元主题及学习任务,因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比较陌生,课前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能够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环节二:初读感知,由词成画1.轮流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词语,了解多音字的用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音:薄雾 山崩地裂 形:昂首东望 横贯 震动 义:屹立 顿时 霎时 浩浩荡荡 3.听写生字,同桌互评,学习生字书写。 左右结构:顿 滚 上下结构:霎 震 崩 4.朗读积累描写声音的成语,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词语,与同学交流自己想到了什么画面。 1.纠正字音,指导读好句子的节奏。 2.出示句子,让学生句中读准“薄”的读音,体会用法。强调字形,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义。 3.针对性指导书写。 5.先引导学生想象“人声鼎沸”的画面,然后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归类,选择其中一个词语,与同学交流自己想到了什么画面。 震耳欲聋、响彻云霄、锣鼓喧天、鸦雀无声、窃窃私语、悄无声息、低声细语。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认识本课生字,了解多音字的用法,能够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归类积累描写声音的成语,根据成语展开想象,说出想到的画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预习检测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将生字进行归类,强调音难字、形近字,并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因为词句段运用的成语在本课中出现,所以将其与识字学词相结合。 环节三:聚焦奇观,理清顺序 1.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 2.找出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朗读“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3.再读课文,圈画文章中表示顺序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描写顺序为: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4.聚焦第3-4自然段,勾画认为描写得非常精彩的句子,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 5.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展示朗读,说出自己的选择理由。 6.理清描写潮水的顺序。 (1)听老师读文段,找出表示顺序的词。 (2)填写表示顺序的词,了解描写潮水是由远及近的顺序。 (3)齐读文段,加深体会。1.提问: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关注“天下奇观”。 3.提问:想一想围绕着第一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哪一部分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的“奇”? 4.组织自主练读。 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划一划,然后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5.组织小组交流后的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6.引导理清描写潮水的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很有顺序的。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屏幕出示:午后一点左右,( )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提问: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3.师生齐读这段话。能够说出钱塘江大潮的印象,找到文章的总起句。 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勾画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了解描写潮水是由远及近的顺序。活动意图说明: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环节四:书写提示,积累语言 1.明确抄写一段话的书写要点。 2.课后工整、美观地摘抄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1.出示书写提示内容,指导学生文段书写要点。 过渡:这么精彩的语句,我们应该把它摘抄下来,积累到我们的语言宝库中。 2.布置课后摘抄作业。摘抄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活动意图说明: 因为书写提示内容与课文紧密结合,同时本课的语言十分生动形象,需要学生主动积累,此环节既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板书设计】 感受自然之美 1.观 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远——近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1.【预习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至少读3遍。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完成下面习题,自测预习效果。
(1)下面词语的书写与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剧说 盼望 昂(yáng)首东望
B.大堤 犹如 山崩(bēng)地裂
C.地振 屹立 人声鼎(dǐng)沸
D.霎时 惯通 浩(hào)浩荡荡
(2)给下面的加点词语选出不是近义词的选项。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
A.宽容 B.辽阔 C.宽广
顿时,海塘大堤上人声鼎沸。( )
A.霎时 B.刹那间 C.一时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
A.犹如 B.相同 C.宛如
(3)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观”的意思有:①看;②看到的景象;③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天下奇观”中“观”的意思是 ;“观潮”中“观”的意思是 。
(2)“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一句中“首”的意思是 ;“昂首东望”的意思是 。
(3)“人声鼎沸”的意思是 。
2.【探究任务】上网搜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
【课后作业】
3. 读句子,根据拼读提示,将汉字有序地写在横线上。
浪潮zhú jiàn 向我们移来,只见白浪fān gǔn ,yóu rú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shān bēng dì liè 。shà 时,潮头奔腾西去。
4.内容回放。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起句,点明中心,总领全文。
B.过渡句,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2)《观潮》一课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大潮的“奇”。
B.“潮来前”从江面很平静,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体会到大潮的“奇”。
C.“潮来时”从大潮雷霆万钧的声势,惊心动魄的气势及形态的变化上,可以体会到大潮的“奇”。
D.“潮头过后”从余波的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可以体会到大潮的“奇”。
5.读文段,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èn mē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fèi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卧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ìng bì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zhàn chàn)动起来。
(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用“√”选出合适的词语。
(2)我会划去在文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我还能写出形容声音大的四字词语,选择一个词语说说想到了什么画面。
人声鼎沸
(4)摘抄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注意书写哦!
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 。(只填序号)
①景象非常壮观
②所听到的声音
③所看到的样子
④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
(5)短文中第二段话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 、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教学设计
主题 《观潮》第二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积累丰富语言材料,加强语感。 2.调动多种感官,品味语言文字,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提升阅读鉴赏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评价任务】 1.能够正确流畅地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并积累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检测目标1) 2.能够通过看到样子、听到声音等角度想象画面,表达交流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检测目标2) 3.能够在课文中找到与《浪淘沙》(其七)诗句对应的句子。(检测目标3)
【学习内容】 《观潮》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文中“这一天早上” “午后一点左右”两处显示了时间的变化。课后习题中要求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文段,了解描写顺序,想象画面等。课后习题第三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教学时可以借助诗歌,找到课文中与诗句相关的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能够说出描写声音的成语,根据成语展开想象,说出想到的画面,也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描写顺序,对课文的结构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初步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原因。但是由于学生可能并没有见过钱塘江潮水的景象,所以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成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观赏钱塘江大潮的兴趣,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的体会。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旧知回顾,任务导入 听写词语。写完后自行对照黑板进行改正。 2.齐读词语,这三行词语分别出自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部分。1.课堂听写 宽阔 人山人海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余波 依旧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三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能够正确听写出词语,并且准确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听写的形式,既及时检测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也很好地复习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环节二:聚焦画面,感受壮美 1.(1)齐读第二自然段,自行圈画批注景物和特点。 钱塘江江面 平静宽阔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和小山 若隐若现 人们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抓住景物和特点,结合课文描述,补充人们的心情和语言,大胆发挥想象,分享交流。 (3)齐读,分小组读,注意读出江面的平静以及人们等待潮水到来前的急切渴望。 2.(1)自由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便想象画面,在表格中填写相关语句。由组长组织分工汇报交流。 (2)预设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让我联想到在夏天经常听到这种闷雷滚动的声音。而此时这声音不是从天上传来的,而是江面上传来的,真是太神奇了! 预设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水墙,这简直是一堵白色的楼房了! 预设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颤动起来。读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真是气势非凡! (3)齐读句子,赏析句子。 (4)结合文字描述,欣赏视频,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5)结合表格,现场背诵第四自然段。 3.齐读第5自然段,想象潮去后的画面。1.潮来前:(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一起走进现场,按照顺序去感受它的壮美吧!请同学们找一找潮来前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前来观潮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 (2)观潮台上可真是热闹呀,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找到的景物以及特点,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3)指导朗读 2.(1)潮来时:上一节课我们就已经发现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这一个部分的,现在我们利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小组合作,试着从大潮的声音、大潮的样衣和人们的表现来填一填这个表格,整体感受潮来时的过程。 声音 样子 人们表现从远处再近些越来越近
(2)哪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 (3)引导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准确。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点拨:比喻,壮观景象,非凡气势。 (4)钱塘江大潮由远处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形成水墙,接着如同战马飞奔而来,过程中伴随着山崩地裂的响声1不愧是天下奇观!那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非凡场景吧!(课件播放视屏) (5)以第四自然段为例,指导背诵。 3.潮去后:看完了惊心动魄的潮来时,再看看潮头奔腾西去,又是怎样的场景呢?能够准确抓住潮来前描写的景物和特点,感受人们急切的心情。 能够调动视觉、听觉想象画面。 能够小组合作,顺利完成表格填写,梳理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声音样子和人们的表现。 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 能够在表格的基础上正确熟练背诵第4自然段。活动意图说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顺序分析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抓住景物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个角度想象画面,让学生更具画面感,加强对课文的 理解,加深阅读体验。 环节三:迁移补充,拓展延伸 1.齐读诗歌,勾画课文中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分享交流。 2.齐读补充诗句,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非凡气势和悠久历史。 3.明确作业要求。1. 在课后有一道题出示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这首诗,请同学们先来读一读,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诗歌大概意思) 2.课外补充: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宋·范仲淹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明·王在晋 3.布置作业:①完成同步练习;②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能够找出课文中与诗歌对应的句子,感受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非凡气势和悠久历史。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在文中找出与《浪淘沙》(其七)有关的句子来检测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补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其他诗句和悠久历史,让学生再次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板书设计】 观潮 想象画面 潮来前:翘首以盼 看到的样子 潮来时:雄伟壮观 听到的声音 潮去后:余韵忧在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1)凶猛的cháo shuǐ( )越过了hé dī( ),zhú jiàn( )淹没了庄稼。
(2)大雾shà shí( )笼罩了kuān kuò( ) 的江面。
(3)他不停地转来转去,急得yóu rú( )热锅上的蚂蚁,pàn wàng( )着能够听到好消息。
2.按原文填空。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
, 。那声音 ,好像 。
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对应的词语。
(1)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
(2)形容隐隐约约。 ( )
(3)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 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4)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很大。 ( )
我能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语说句子:
4.给下列古诗《十七日观潮》排排序。
①瑶台失手玉杯空 ②晴天摇动清江底
③晚日浮沉急浪中 ④漫漫平沙走白虹
正确的顺序是:
5.给句中的“观”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观:A.看;B.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1)上课时,我们要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 )
(2)只有细心地观察,我们才能写好作文。 ( )
(3)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 )
【课后作业】
6.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如何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去后的顺序向游客讲述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呢?请动笔写一写!
7.读文段,回答问题。
黄果树瀑布(节选)
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育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湖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器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
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騰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 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
一直来到谷底。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1)根据意思写文中词语。
①声音很大,如响雷一般。 ( )
②非常著名,大家都知道。 ( )
(2)“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手法,将黄果树瀑布想象成 ,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
。
(3)第三段写黄果树瀑布,不仅写了形状,像 ,而且写了声音,像 。
(4)“银雨洒金街”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的画面。
(5)写出两种瀑布的特点,分析妙处。
黄果树瀑布:
庐山瀑布:
将两种瀑布一起写的好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