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数据与数据科学1.2数据管理与分析简介 教案(表格式) -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人教-中图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数据与数据科学1.2数据管理与分析简介 教案(表格式) -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人教-中图版2019)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中图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4-07-20 21:5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教案
课 题 第1章数据与数据科学1.2数据管理与分析简介 课 型 班课 课 时 1
授课班级 高一1班
学习目标 理解数据的价值和作用:学生应能解释数据在推动社会、经济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理解为何有效的数据管理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掌握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学生应了解数据管理从人工管理到文件系统再到数据库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认识大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学生应掌握大数据时代的主要存储技术如分布式文件系统、非关系数据库和云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学生应能描述数据分析的各个步骤,包括数据获取、清洗、计算、建模及应用,并理解数据分析如何助力科学决策。 激发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示,鼓励学生思考数据科学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其利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重要性和价值。 数据管理的发展史,包括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阶段的特点和演进。 大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如分布式文件系统、非关系数据库、云数据库的概念和特点。 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包括目标问题的理解、数据的获取、整理与清洗、计算与统计、建模和应用、可视化展示以及解决目标问题。 数据分析助力科学决策的方式,如提升决策准确性、优化管理决策、模拟决策结果和实时反馈数据。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数据管理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技术特征及其局限性。 掌握大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非关系数据库、云数据库)的核心概念及应用场景。 学习并应用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特别是在数据建模及其应用中选择恰当的机器学习算法。 理解数据分析如何具体助力科学决策,包括决策的准确性提升、管理决策的优化、决策结果的模拟和实时数据反馈在决策调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这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述来传授知识,解释概念,阐述事实,演示数据等。 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具体的数据分析实例,如约翰尼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某企业领导如何通过市场调查判定市场动向并制定生产与销售计划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据分析的应用和价值。 演示法:可能包括展示数据分析工具的操作,如电子表格软件和数据统计软件SPSS的使用等,以及展示数据分析过程的图表或模型,如图1.2.7所示的数据分析基本过程图。 讨论法:在介绍数据分析技术的新突破、数据分析助力科学决策等内容时,教师可能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和思考,以加深对数据分析影响和应用的理解。 实践操作法:虽然在课堂上可能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操作,但教师可能会布置相关的实操作业或项目,让学生亲手操作数据分析工具,处理真实或模拟的数据集,以实践所学知识。
课前准备 教学内容更新与整合: 更新数据管理与分析相关的最新技术和应用实例,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 整合教学资源,比如搜集与数据分析相关的案例研究、行业报告、学术论文等,以丰富课堂内容。 教学计划和结构设计: 明确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设计合理的课程大纲和教学进度表。 确定每个主题的教学顺序和时间分配,保证逻辑性和系统性。 课件和辅助材料准备: 制作或更新PPT课件,包括关键概念的解释、图表、数据分析流程图等。 准备教学辅助材料,如案例研究文档、数据集、软件操作指南等。 实践环节规划: 设计实验室练习、项目作业或模拟数据分析项目,以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准备实验指导书和数据集,确保实验环境的搭建和配置。 互动和讨论部分: 规划课堂讨论话题,鼓励学生思考数据管理与分析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设计互动式学习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小组讨论等。 评估和反馈机制: 制定学生的评估方法,如作业、项目、期中和期末考试等。 准备反馈表格或问卷,用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技术检查和备份方案: 检查教室的技术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确保其正常工作。 准备教学材料的备份,如U盘、在线存储等,以防突发情况。 预习引导和资料分发: 提供课前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和准备课堂内容。 分发课前准备清单,明确学生需要带什么、预习哪些内容。
教学媒体 数据分析工具:如电子表格软件和数据统计软件(例如SPSS),以及商业智能领域的工具(例如Cognos、Style Intelligence、Microstrategy、Brio、Oracle和国产的Yonghong Z-Suite BI套件)。 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非关系数据库和云数据库。 数据分析过程示意图:如图1.2.7所示,展示了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包括了解目标问题、数据获取、数据整理与清洗、数据计算与统计、数据建模及其应用、数据拓展及数据可视化和解决目标问题等步骤。 大数据分析模型:用于对决策结果进行模拟或仿真效果呈现,帮助决策者改进决策方案和细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通过展示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在各行各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智能交通系统、个性化医疗、市场趋势预测等),引入课程主题。 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什么数据管理和分析对于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和“数据的价值是如何被挖掘出来的?” 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每组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概念和重要性。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讲解数据管理的发展历程(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使用PPT或多媒体辅助教学。 介绍大数据存储与管理的主要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非关系数据库、云数据库)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小组合作,根据课前布置的阅读材料,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介绍数据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或技术。 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当前最新的数据管理技术和应用案例,进行分享和讨论。 通过互动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数据管理的背景和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信息检索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详细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了解目标问题、数据获取、数据整理与清洗、数据计算与统计、数据建模及其应用、数据拓展及数据可视化和解决目标问题)。 利用案例分析(如超市购物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用户行为分析等),展示数据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分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如学校图书馆借阅记录分析、校园垃圾分类效果评估等),按照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进行模拟操作。 每组根据分析结果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并在班级内进行汇报交流。 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数据分析基本过程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提供几个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案例(如市场调查报告、环境监测数据、体育比赛统计数据等),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组织一个小型的数据分析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参与数据分析竞赛,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竞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技能和综合素质。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数据管理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我们了解到数据本身并不自动产生价值,而是通过专业的管理和分析过程来挖掘其潜在价值。数据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的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如分布式文件系统、非关系数据库、云数据库等应运而生,为处理大规模数据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学习了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包括了解目标问题、数据获取、数据整理与清洗、数据计算与统计、数据建模及其应用、数据拓展及数据可视化和解决目标问题等步骤。这些步骤帮助分析师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形成结论,并做出科学决策。 我们还讨论了数据分析在商业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优化管理决策、模拟决策结果,并实时反馈数据以调整决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能够理解数据管理与分析的基本流程,并认识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作业布置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行业(如零售、医疗、教育等),描述该行业的数据管理发展过程,并讨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设计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项目,阐述你将如何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基本过程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项目需包括以下内容: 确定分析目标; 描述数据获取来源; 解释你将如何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 概述你打算使用的数据建模方法; 预测可能的分析结果和其对决策的潜在影响。
板书设计 1.2 数据管理与分析简介 1.2.1 数据管理的发展 人工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 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数据与程序不独立,无专门软件管理数据 文件系统阶段: 20世纪60年代 计算机引入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数据可长期保存、查询、修改和删除 数据有限定独立性,但依赖于特定程序 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数据库系统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 数据量快速增长,应用需求复杂化 数据结构化、易于共享、具有高度独立性 高安全性:由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统一控制 1.2.2 大数据存储与管理 分布式文件系统: 解决大数据存储问题 多个地点的节点组成数据网络 强可扩展性,提高并行访问与计算能力 非关系数据库: 补充关系数据库的局限性 支持数据分散存储,解决写入操作瓶颈 提高频繁数据处理的效率 云数据库: 基于云计算技术,优化数据库部署 按需付费,灵活扩展,易于移植 支持数据备份、恢复和安全管理 1.2.3 数据分析及其基本过程 数据分析目的: 提取信息,形成结论,进行概括归纳 揭示内在规律,辅助决策 分析工具: 电子表格软件:简单操作,适合小数据量 数据统计软件(如SPSS):统计分析、数据挖掘 商业智能工具(如Cognos、Microstrategy):复杂分析和决策支持 分析过程: 了解目标问题:明确分析需求和目标 数据获取:收集相关数据集 数据整理与清洗:规范数据格式,准备分析 数据计算与统计:发现特征和趋势 数据建模及其应用:选择合适算法,建立模型 数据拓展及可视化:制作可视化报告 解决目标问题:利用分析结果做出决策 1.2.4 数据分析助力科学决策 提升决策准确性:数据支撑,靠近科学发展规律 优化管理决策:依赖大数据和AI技术,动态调整 对决策结果模拟:预测和调整决策方案 实时反馈数据:及时调整策略,把握发展趋势
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主要围绕“数据管理与分析简介”这一主题展开,内容涉及数据的价值、数据管理的发展历程(包括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大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如分布式文件系统、非关系数据库和云数据库)、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及其在科学决策中的应用等。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管理与分析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应用价值,为后续深入学习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的连接性与过渡:课程内容安排符合由浅入深的原则,先从数据的价值入手,再讲述数据管理的发展历程,最后引入大数据存储与管理以及数据分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但在某些环节的过渡上,如从数据管理到数据分析的衔接,可以更加自然和深入,例如通过案例展示数据管理如何促进数据分析的高效执行。 互动与反馈:课堂中结合了提问和简短讨论,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未来可考虑增加更多实践操作环节,如简单的数据分析工具操作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实例与案例的应用:虽然课程中使用了一些案例来说明数据分析的作用,但更多集中在理论解释。可以考虑增加更多与学生日常生活或未来职业相关的案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城市交通流、预测市场趋势等,以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当前的PPT和讲授内容已经较为全面,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料,如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指南、经典数据分析案例的详细报告等。 作业与评估:布置的作业应侧重于理解与应用相结合,除了基本的概念题外,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动手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如使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图表制作,以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认识到在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融入互动、案例和实践操作,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未来的课程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