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网络安全与网络资源3.2网络资源分享 教案(表格式)-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网络基础》(人教-中图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网络安全与网络资源3.2网络资源分享 教案(表格式)-高中教学同步《信息技术-网络基础》(人教-中图版2019)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中图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4-07-20 22:0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网络基础》教案
课 题 第3章网络安全与网络资源3.2网络资源分享 课 型 班课 课 时 1
授课班级 高一1班
学习目标 知识与理解 学生将能够描述网络资源的种类和特点,包括信息类型(如图、文、声、像)和基于不同协议(如HTTP, FTP, Telnet)的网络资源分类。 学生将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分享方式,如文件共享、基于二维码的分享和计算资源共享,并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将认识到网络基础资源的重要性,并了解中国在网络基础资源建设方面的进展。 技能 学生将能够使用不同的网络工具和应用来分享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例如通过FTP服务、电子邮件附件、云盘服务等分享文件,以及利用二维码分享网址。 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分布式计算系统进行计算任务,特别是通过Python中的dispy库创建和使用分布式计算系统。 应用与分析 学生将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景选择最合适的网络资源分享方法。 学生将能够分析分布式计算项目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如BOINC平台的使用,并理解其对科学研究的贡献。 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将培养合理合法使用网络资源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 学生将增强对于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在促进信息共享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网络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网络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如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 理解不同网络协议下的资源类型,例如基于HTTP的万维网资源、基于FTP的文件传输资源、基于Telnet的远程计算资源。 学习根据来源(政府、企业、公众)和主题(旅游、学习、体育)对网络资源进行分类的方法。 网络资源的分享方式: 掌握不同场景下合适的网络资源分享方法,如通过社交网络、电子邮件、云盘服务等分享文件。 理解并实践基于二维码的分享技术,认识到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便利性。 学习通过网络分享计算资源的概念,包括使用分布式计算系统完成复杂计算任务。 分布式计算的应用与实践: 介绍如何使用Python的dispy库建立分布式计算系统。 分析分布式计算项目如BOINC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认识到网络基础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成就。 教学难点 分布式计算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可能初次接触分布式计算的概念,理解其如何分配和处理计算任务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实际编程实践,如使用Python的dispy库来创建和使用分布式计算系统,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复杂。 网络资源的多样化分享技术: 学生需要掌握多种网络资源分享方法,并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每种技术的原理,还要了解各自的应用场景。 特别是基于二维码的分享技术,涉及到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技术解释和演示。 评估和选择合适的网络资源: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评估不同网络资源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涉及到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网络安全与网络资源分享的基础知识,解释相关概念、分类和协议。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特定实例(如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利用FTP服务和云盘服务分享文件、使用二维码分享网址等),帮助学生理解网络资源的实际应用。 实践操作法:介绍如何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分享网络资源,包括生成二维码、使用分布式计算系统等,并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加深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在探讨分布式计算系统和BOINC平台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分布式计算项目的运作方式及其对科学研究的贡献,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深入理解。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表、图像和演示软件等多媒体工具,直观展示网络资源的分类、网络基础资源的发展情况以及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工作原理。 问题解决法:通过提出问题(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网络资源分享方式、如何解决分布式计算中的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课前准备 教材和资源准备: 收集并整理有关网络安全与网络资源分享的教材,确保内容涵盖网络资源的分类、分享技术及应用实例。 准备表3.2.1的数据,展示中国网络基础资源的发展情况,以便在课堂上讨论和分析。 技术工具和软件: 确保所有需要用到的技术工具如二维码生成器、Python dispy库等都已安装和测试,以确保课堂演示无技术问题。 准备相关的软件和网站链接,方便学生在实践操作时使用。 多媒体教学资料: 制作或更新包含网络安全和资源分享相关概念的幻灯片和视频材料。 收集案例研究材料,如分布式计算项目BOINC的案例分析,以丰富教学内容。 互动和讨论材料: 设计小组讨论题目,例如关于不同网络资源共享方式的优缺点比较,或是分布式计算系统的潜在应用场景。 准备互动环节的问题,如提出道德和法律问题,让学生讨论网络资源分享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实践操作指南: 编写或更新实验指导书,包括如何使用云盘服务、生成二维码及建立简单分布式计算系统的步骤。 准备用于课堂演示的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和电脑,用来演示扫描二维码和文件分享的操作。 评估和反馈工具: 准备课后问卷或反馈表,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操作实践的反馈。 设计相关的测验或测试,评估学生对网络资源分享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媒体 讲授资料: 幻灯片:展示网络安全与网络资源分享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实例。 图表:如表3.2.1,展示中国网络基础资源的发展情况。 演示工具: 二维码生成器:用于演示如何从网址生成二维码。 Python dispy库:用于演示如何建立和运行分布式计算系统。 实践操作平台: 云盘服务账户:让学生练习文件的上传和分享。 分布式计算平台(如BOINC):介绍并演示分布式计算的实际应用场景。 多媒体素材: 视频材料:介绍网络资源分享的技术和案例。 动画或模拟:展示分布式计算系统如何工作。 互动和讨论工具: 在线问卷或反馈系统: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反馈。 实时投票系统:在课堂上进行即时问答,增加互动性。 补充阅读材料: 研究论文和案例分析:关于网络资源分享和分布式计算的最新研究。 教学手册和实验指导书: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理论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开始上课时,教师展示一张包含多种网络资源类型的图表(如图、文、声、像等),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资源是如何分类的。 接着,教师展示一个实例,如一个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资源的情境,并引入问题:“这样的资源如何被分享和利用?” 开始上课时,教师展示一张包含多种网络资源类型的图表(如图、文、声、像等),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资源是如何分类的。 接着,教师展示一个实例,如一个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资源的情境,并引入问题:“这样的资源如何被分享和利用?”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自然引入网络资源分类及其重要性的主题。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网络资源的分类方法,讲解图、文、声、像等资源的实际应用。 介绍网络协议如HTTP、FTP、telnet,以及它们在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网络资源的应用场景,例如万维网如何用于日常信息浏览,FTP如何用于文件共享等。 每组准备简短的汇报,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发现。 促进学生对网络资源分类的深入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增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云盘服务和二维码生成器来分享资源,让学生看到操作的实际过程。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技术如何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和便利性? 学生实际操作云盘服务上传和分享文件,扫描教师提供的二维码,体验其便捷性。 分组讨论云盘和二维码技术的优势和可能的应用场景,准备分享给全班。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网络资源共享技术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
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使用Python dispy库尝试建立简单的分布式计算系统。 引导学生访问BOINC平台,了解分布式计算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内,按照指导书步骤尝试编写代码,构建分布式计算系统的模型。 讨论分布式计算的潜在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实际操作和研究真实案例,巩固学生对分布式计算概念的理解,提升其编程和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程我们深入探讨了网络安全与网络资源分享的重要主题。我们首先了解了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包括图像、文本、音频和视频资源,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网络协议如HTTP、FTP和telnet来分类和访问这些资源。通过实际例子,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网络分享文件,包括使用云盘服务和生成二维码来便捷地分享网址。此外,我们还初步接触了分布式计算的概念,了解如何利用Python的dispy库建立分布式计算系统,并通过BOINC平台看到了这一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让我们理解了网络资源的基本构成和分享方式,还拓展了我们对于网络技术应用的视野,特别是在分布式计算方面的潜力。希望同学们能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探索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作业布置 实践操作: 选择至少两种不同的网络资源(如文本、图像),使用今天课堂上学习的方法(云盘、二维码等)分享给你的同学,并撰写简短的报告描述你的选择和分享过程的体验。 研究任务: 阅读关于BOINC或类似分布式计算平台的更多资料,回答以下问题:分布式计算项目是如何帮助科学研究的?分布式计算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应用?准备在下次课上进行简短的口头报告。 思考题: 基于今天的学习,你认为未来网络资源共享技术会如何发展?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撰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观点和预测。
板书设计 3.2 网络资源分享 3.2.1 网络资源简介 定义: 网络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 分类: 图、文、声、像 实例: 使用搜索引擎时,搜索特定类型的资源。 网络协议分类: 万维网资源 (HTTP) FTP网络资源 (FTP) telnet网资源 (telnet) 来源分类: 政府信息资源 企业信息资源 公众信息资源 主题分类: 旅游、学习、体育运动等 网络基础资源: IP地址数量 域名数量 国际出口带宽 3.2.2 网络资源分享实例 分享方式: 微博、朋友圈、邮件等 文件分享: FTP服务、电子邮件附件、局域网共享、网络云盘 二维码分享: 应用展示:将网址转换为二维码,便于扫描访问 分享计算资源: 使用Python的dispy库建立分布式计算系统 BOINC平台:用于科学研究的分布式计算
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网络安全与网络资源分享”的主题,特别关注了网络资源的分类、分享方式以及分布式计算的应用。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很多积极的方面,但同时也识别出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积极方面: 学生参与度高: 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搜索引擎的使用和云盘服务,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上不仅讲解了理论知识,还通过编程演示和BOINC平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增强了学习的实践性。 跨学科学习: 本课程成功地将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与信息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了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改进空间: 互动性增强: 虽然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编程实践和理论应用方面仍显得有些被动。未来可以考虑更多小组合作或角色扮演游戏,以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深化内容讨论: 对于网络资源安全和道德使用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强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和分享网络资源。 技术更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和案例需要定期更新,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相关性。计划在每次课程后收集最新的网络技术发展案例,备用于下一次课程的更新和补充。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识到了将技术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提升课堂互动性的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采用更多互动式教学方法,并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以保持课程的活力和吸引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网络技能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