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着重介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介绍了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还是国际共运史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演变有重大影响,也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在世界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标准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东欧剧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改革,以及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经曲折;只有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才能获得成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匈牙利的改革。
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匈牙利的斯大林雕像被推倒在地、匈牙利人围观被推倒的斯大林雕像头部
教师:这是发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街头的情景,时间是1956年。这是当时著名的“匈牙利事件”中出现的一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次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它又引起匈牙利社会的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历史图片导入,斯大林是苏联的领导人物,领导了苏联的卫国战争,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人物,而在匈牙利却出现了这样的事,用这样的对比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枷锁下的舞蹈
展示:二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有哪些?在图上标出来。
学生: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说明:先利用地图让学生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并在图中标注,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欧洲东部的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二战给这些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恢复和发展经济就成了这些国家首要的任务,那么这些国家是怎么发展经济的呢?
学生:按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
教师: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果走了不少弯路。人民极为不满,结果发生了“匈牙利事件”。
展示:
匈牙利事件(匈牙利称为“1956年革命”)发生于1956年10月23日-1956年11月4日,匈牙利民众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表达不满导致苏联入侵的暴力事件。最初以学生运动开始,以苏联军队入驻匈牙利并配合匈牙利国家安全局进行镇压而结束。
——《维基百科》
教师:在“匈牙利事件”之后,匈牙利是怎么样进行的改革呢?
展示:
材料一 “匈牙利不应该奴隶般地模仿外国的榜样,而应该使匈牙利在一条符合本国经济和历史传统的民主道路上向前发展。 ”
——卡达尔·亚诺什
材料二在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上: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人教版《世界历史》下册第65页
讨论:匈牙利改革的措施有哪些?请根据材料和教材进行总结。
教师:匈牙利的改革结果怎么样呢?
展示:
匈牙利工业生产到1970年已居世界第17位,许多经济指标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贯挑剔的西方媒体也将匈牙利称为 “东欧小巴黎”和“消费者的天堂”。
——[匈]亚诺什·科尔内《理想与现实》
教师: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下来,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七十年代大量借外债,到八十年代末,匈牙利又面临着新的经济困难。
教师:除匈牙利外,其它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都成效不大。
展示: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
教师: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全面展开,被称为“布拉格之春”。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遭到苏联的反对,认为它背离了“社会主义轨道”。1968年8月,苏联等5个华沙条约成员国武装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苏军占领了布拉格,绑架了杜布切克等领导人。在苏联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进程被迫中断。
讨论:“布拉格之春”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点拨: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发展的权利。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二、困境中的剧变
展示: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
讨论: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呢?
教师总结:(1)照搬斯大林模式;(2)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独立自主的发展;(3)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教师:以上原因共同促使了东欧剧变的发生。东欧剧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展示: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柏林墙被推倒、德国统一、捷克开放边境
教师:这些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剧变后的欧洲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过渡:几乎同一时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那么我国的情况怎么样呢?
三、改革中的春天
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师: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重点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取处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图片
教师:从我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可以看出我国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例子。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
学生: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符合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是从我们的实际需要出发的。
教师:是啊,我们的改革是从我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我们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下施行的结果,也是我们对于外来的东西批判吸收学习的结果,更是我们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说明社会主义遭遇了挫折,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那么从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启示呢?
讨论:东欧剧变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点拨:(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六、达标练习
1、曾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的匈牙利也发生了社会剧变,我们从东欧剧变中得到的启示是( )
A.根据本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D.坚持计划经济体制
2、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东欧剧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C.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D.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D.苏联解体
3、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社会主义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的改革开始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请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战略决策。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这是为什么?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是什么?试用一个例子说明归纳这一目的是否实现了?
(3)在中国改革之前,还有哪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其结果如何?比较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改革,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基本认识?
七、板书设计: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枷锁下的舞蹈
二、困境中的剧变
三、改革中的春天
八、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在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一些理论问题学生可能不好理解。在本课的内容处理上,我把它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枷锁下的舞蹈、二、困境中的剧变、三、改革中的春天。利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失败和东欧巨变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相比较,从而比较自然而然的对学生完成思想情感教育的目标。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较多的运用了图片和史料,让学生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对学生的历史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目标的要求。
不足之处在于:
1、有些地方的处理不够细腻;
2、对于理论的东西学生不大容易理解,相应的内容处理的有点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