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一中2022级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16小题,共48分)
1.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治河北岸的台地上,C14测定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间。在遗址中发现的80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 )
A.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B.生产方式多元并存
C.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 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
2.西周时,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
A.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3.根据考古报告显示,出土的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的铁器数量很少,只是一些小铁锄、铁销、铁短剑等。在战国七雄所位于的全部地区,均发现有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或铁器。据此可知,当时( )
A.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B.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C.变法运动持续开展 D.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4.孔子明确地提出他所要培养的“志士”的标准是:“行己有耻,始于国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其核心是强调了将个人价值与社会紧密相连。苏格拉底也曾说道:“我若想要影响政治,那么是我一个人参与政治的力量强大一些呢,还是我所培养的人都参与政事的影响大些呢?”综上,他们都强调的重要育才理念是( )
A.德才兼备 B.理性至上 C.人本主义 D.入世情怀
5.据史载,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奏劾贪污的守令,打击横行州郡的宦官党羽,被桓帝罚作左校(左校掌左工徒)。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表示愿意“黥首系趾,代穆校作”,因此,桓帝不得不赦免朱穆。这表明( )
A.官方儒学提升了儒生地位 B.宦官参政加剧政治黑暗
C.太学清议有利于政治清明 D.协商议政净化官场风气
6.西晋初年,马隆奉旨去西北平叛,他将募兵标准定为“须引弓四钧,挽弩九石”,并亲自检查考核结果,短短时间就募得3500人。同一时期的魏晋士族墓葬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有大量人们使用弓箭的画面(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当时的射箭活动( )
A.深受玄学风潮影响
B.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C.成为贵族社交礼仪
D.承载多重社会功能
7.依据现有考古墓葬出土的资料可知,在隋代入华粟特男子的世俗服饰中,粟特胡服体系自始至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隋代本土服饰虽有出现,但所占比例不大。而在唐代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发现其所穿服饰均是唐代本土服饰。这说明唐代( )
A.入华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加深 B.民族交融推动服饰多样化
C.大力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中华文化的对外辐射增强
8.在唐初的国家财政收入中,户、地两税所占比例差距不大。天宝时,每年地税所得约1240余万石,约占国家全年收粮总数的1/2,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已经和租、调大约相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实施赋税改革的可能性 B.百姓赋税负担相对减轻
C.国家管控力被严重削弱 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9.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10.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1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12.宋代学者编著的儿童启蒙读物中,如朱熹《童蒙须知》等,都对儿童的“衣服冠履”“言语步趋”“读书写字”等具体行为做出了细致要求和阐述,强调儿童“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入则孝,出则悌”。据此可知,宋代学者( )
A.探索儒学教育的世俗化 B.注重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
C.强化社会道德伦理秩序 D.宣扬“经世济民”的思想
13.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由此可知,该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城市能源问题突出 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
14.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户籍管理制度( )
A.缩小了主户与客户的贫富差距 B.抑制了传统租佃关系的发展
C.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保证了赋税制度的正常运转
15.《宋书·州郡志》论及淮南云“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渡。成帝初,苏峻、 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据此推知,当时(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南宋和金界限明晰
C.民族矛盾激化尖锐 D.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16.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局部的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末年。秦始皇对旧六国的遗产进行重新规划,实现全面的郡县制。但是,分封子弟作为屏藩拱卫王室的思想始终存在,汉晋就发生了封建制的回光返照,使郡县制度严重变形。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派九卿出任地方州牧,州牧以监察官兼管了地方的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于是州成了郡的上一级机构,两级制政区转化为三级制。 隋统一中国后,全国存190郡,1255县。唐朝开国之后,郡又被改名为州。
材料二 元朝建国后,在中央立中书省。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忽必烈灭宋前后,陆续设立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云南等行省。以后,元成宗大德年间又在和林设岭北行省,合共十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为后世长期沿用,是我国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沿革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事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到唐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春秋时代华夏意识的产生,汉民族开始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为诸子百家的诸文化被创造出来,又逐渐在秦汉时代被统合为华夏的文化。秦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
——摘编自【日】石见清裕《秦汉VS隋唐,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 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扩张,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乱,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繁荣的唐代。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在素朴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中的东洋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文化与隋唐文化的差异。(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秦汉与隋唐文化差异的原因。(8分)
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政治地理结构
如图所示,北宋的政治地理结构,是由首都(点A)向外辐射的模式,由京畿核心区(内圆1)至东南供馈区(半圆环2)和北方防御区(半圆环3),再到南方边远区(半圆环4)如果在3之外补上半圆环5,这个模式,就比较符合上古以来理想中“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荒服”的均匀辐射的圈层式的政治地理结构。但是北宋的这一模式的重心偏向北方,实际上并不存在半圆环5,区域3也不能与区域2直接联系。
——据余蔚《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
(1)概括指出图1中各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2)结合材料说明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的特点。(5分)
三、论述题(12分)
20.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象征,伴随时间发展,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的形象和运用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
时间 史料 介绍
商 商朝时期的龙形象主要呈现在青铜器上,商人崇拜神灵,龙是其崇拜的百神、问卜的对象之一,因此青铜器中的龙纹具有狞厉感,神秘而抽象
汉 汉朝的龙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在汉朝的宫廷文化中,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展示着汉朝的卓越国力和强盛统治
唐 唐朝的繁荣富强和开放包容使唐朝的龙形象更加富有艺术感和想象力。龙的头部更加夸张,眼睛大而圆,嘴巴张开,牙齿尖锐。龙的身体更加修长,线条流畅、富有动感。龙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婚礼和丧葬等场合
现代 现代中国,人们以“龙的传人”自居,很多领域的发明创造都会以“龙”命名,比如第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为“蛟龙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龙的变迁与时代发展”的角度,完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题明确,史论结合)
通辽一中2022级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48分)
1-5.BABDC 6-10.DAACB 11-16.DACCD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5分)
(1)演变:春秋时期沿袭分封制;春秋末年出现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末年实行州郡县制;隋朝又恢复郡县制;唐朝改郡为州,实行州县制。(每个时期1分,共7分)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或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18.(12分)
(1)差异:秦汉文化整合华夏各族文化,隋唐文化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与秦汉文化相比,唐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多元。(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4分)
(2)原因:秦汉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隋唐是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程度较高;隋唐实行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得8分)
19.(13分)
(1)北方防御区:北宋在北方面临着辽、西夏的军事威胁等现实因素;京畿核心区:北宋都城在开封,巩固统治需要等政治因素;南方边远区:距离都城远,交通不便等自然地理因素;东南供馈区:经济重心南移,江淮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粮食丰盈,工商业发达等综合因素。(每一区域2分,共8分)
(2)特点:各区域功能分工明确;差异明显;重心偏向北方;以首都为中心;呈环状(半环状)分布,体现中央集权特征;与理想政治地理结构有差距,如缺失半环边远区,防御区与供馈区不能直接联系。(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5分)
20. (12分)
论题:龙的变迁体现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2分)
论述: 商朝龙作为神灵受到崇拜,可以看出商朝崇尚鬼神,善于占卜,同时在手工业生产中,青铜铸造为主要部门。汉朝的龙被视为皇权象征,展示国力与统治,反映了汉朝时期专制皇权不断上升,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唐朝龙的形象更加夸张且细腻,体现了唐朝的富强与开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封建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治世,同时中外交往日益频繁。 现代社会,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迈开坚实步伐,龙的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大量的科技成果以“龙”命名,“蛟龙号”研发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国人不断奋斗的结晶。(8分)
综上所述,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龙文化成为鼓舞人民心心相系,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纽带,作为青少年,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助力中国这条巨龙腾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