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22:1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 课时作业
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 弗学,不知其善也
D. 处处志之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3.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 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捕鱼为业(wéi)
C. 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 遂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4.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译文: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5.下列划线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 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 无论魏晋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 来此绝境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6.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 B. 具答之
C. 闻之,欣然规往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二、填空题
9.用课文原句填空。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3)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蒹葭》)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故乡》)
(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写冬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曹操《龟虽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老当益壮的情怀。
10.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三、语言表达
11.一个同学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失败,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对个人对社会都没有好处。”听了他的评论,你持不同观点,你怎么反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12.专题性学习。
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专题学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学习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
13.[赏桃源,悟情理]
(1)邀请你身边的3至4名同学和小智一起组成学习小组,围绕“‘桃源美’小组讨论计划”展开学习。将讨论结果填写在“讨论成果记录表”中。如果小组成员还有其他问题,请填写在“话题三”中并展开讨论。讨论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见解,也可以翻阅、参考相关材料展开学习。完成后,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一次全班性的交流。
表1 “桃源美”小组讨论计划
小组成员 发言人
讨论时间
话题一 “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底美在哪儿?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后“积累拓展”中节引的《桃花源诗》做一番探讨。
话题二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又自称“五柳先生”,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不营造一个菊花源或是柳源?请从“桃”独特的寓意入手,结合课文内容研讨这个问题。
话题三
表2 讨论成果记录表
话题一 小智:桃花源美在清新恬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在田野里耕作,在家里安适地生活,闲适愉悦。 我:
话题二 小智:这让我想起《西游记》中的“蟠桃会”,想起神话故事《夸父逐日》里的夸父,他的手杖变成了“邓林”也就是桃林,还想起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桃”寄寓了这么多美好的意思! 我:
话题三
(2)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你对桃花源之美的理解,完成任务。
①“晋太元中”的“渔人”。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其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里就爆发了数十场大小战争。
假设你是生活于乱世的渔人,当你走进又走出桃花源,你会怎么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可再觅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写于公元421年。当时,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已经千疮百孔。归隐多年的陶渊明对此深感忧虑,又无力与现实相抗争,只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一处“桃花源”寄托理想。
作为一篇虚构的作品,陶渊明为它设计了“高尚士”刘子骥再寻桃源“未果”,“后遂无问津者”的结局。你怎么理解这个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亲”“子”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B项“老”“壮”“幼”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D项“志”是名词用作动词。
2.【答案】B
【解析】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3.【答案】B
【解析】A.舍shě/shè
C.要yāo
D.语yù
4.【答案】B
【解析】“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这一理解有误。“俨然”,整齐的样子。这一句正确的理解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
5.【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做到分类辨析,理解记忆。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解答】
选项ABC项解释正确。
选项D“绝境”的古义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应是“没有出路的境地”,D项解释有误,故选D。
6.【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识记辨析能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或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发生变化、词义强化或弱化等。本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解答即可。
【解答】
A古今义都是:形容开阔。
B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C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故选A。
7.【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
D项中的“之”为助词。
8.【答案】C
【解析】C项,“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平静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
9.【答案】1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 芳草鲜美
3 去年天气旧亭台
4 所谓伊人
5 也便成了路
6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7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伊“老骥伏枥”等字的书写。
10.【答案】(1)口内 渔人 (2)小口 渔人 (3)村人 (4)渔人 村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需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和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如(1)山有小口,( 口内)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2)(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4)( 村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1.【答案】示例:看问题要一分为二,陶渊明辞官归隐,每天饮酒、写诗,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归隐后的二十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拟挽歌辞三首》等。陶渊明归隐后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丰厚的作品,这怎能说是一种失败呢?
【解析】略
12.【答案】(1)(示例1)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及其与陶渊明的关系。
(示例2)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桃花源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跟桃花源相关的古诗文及地名,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对后世诗文(文化)的影响。
(示例3)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归隐
专题学习任务: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研究中国的归隐文化,探究陶渊明对归隐文化的影响。
(示例4)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田园诗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特点。
(2)(示例1)南山种豆 带月荷锄归 (示例2)东篱赏菊 悠然见南山
【解析】(1)本题考查专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除了“酒”之外,还有“菊花”“桃花源”“田园诗”等,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来回答此题。
(2)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材料要求,针对陶渊明与刘禹锡在安贫乐道方面的相似之处,借用陶渊明古诗名句补充即可。
13.【答案】(1)[示例]话题一:桃花源美在生活富足、和谐安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农业社会,有肥沃平整的田地耕种(就有丰富的农产品),有池水(就有丰富的水源和水产),有桑(可以养蚕、吐丝、织布),有竹(环境优美,可以制作许多农具和生活工具),意味着人们生活自给自足,安定祥和。 话题二:“桃”在传统文化中是长寿、正义、美好、富足的象征。陶渊明营造“桃花源”这个环境,正是想要表达对“桃”所象征的美好生活(生活富足、和平安定、和谐愉快)的向往。 话题三:略。(提示: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并做相应的阐释即可。)
( 2)①[示例]这里多么美好啊!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谐快乐,我回去收拾收拾,一定要回来!(要求与情节相符) ②桃花源无可再寻使得《桃花源记》有了悲剧色彩,这也暗示着作者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想要寻找幸福生活是不可能的。《桃花源记》的结尾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讨论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见解,也可以翻阅、参考相关材料展开学习。如:[示例]话题一:桃花源美在生活富足、和谐安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农业社会,有肥沃平整的田地耕种(就有丰富的农产品),有池水(就有丰富的水源和水产),有桑(可以养蚕、吐丝、织布),有竹(环境优美,可以制作许多农具和生活工具),意味着人们生活自给自足,安定祥和。 话题二:“桃”在传统文化中是长寿、正义、美好、富足的象征。陶渊明营造“桃花源”这个环境,正是想要表达对“桃”所象征的美好生活(生活富足、和平安定、和谐愉快)的向往。 话题三:略。(提示: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并做相应的阐释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概括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①根据语境揣摩人物心里,注意[示例]这里多么美好啊!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谐快乐,我回去收拾收拾,一定要回来!②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主题分析,如:桃花源无可再寻使得《桃花源记》有了悲剧色彩,这也暗示着作者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想要寻找幸福生活是不可能的。《桃花源记》的结尾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