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22: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庄子》二则 课时作业
单选题
1.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庄子》中的《逍遥游》。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民歌,“雅”指的是宫廷音乐,“颂”一般是祭祀用的曲乐。“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C.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D. “记”,是古代的一种体裁,可叙事(例如《桃花源记》)、写景、状物(《核舟记》)、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惠子相梁》中,庄子往见惠子,表明了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了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作者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B.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的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文章轻松闲适,意味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C. 《虽有嘉肴》一文使用摆事实、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实践的理念,提倡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行为。
D. 《大道之行也》文中的“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其翼若/垂天之云 B.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 子/固非/鱼也 D.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登勃朗峰》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马克 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 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等。
D.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7.《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下列对文义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
B.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作者以肯定的语气写出了鲲鹏遨游天空俯视大地的情态。
C. 这个巨大的鹏鸟还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表现出鹏具有的巨大力量。
D. 文章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 , 和鲲鹏作对比, 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二、名著阅读
8.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他既然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为什么还要活着呢?在现在和在凄凉的将来,他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呢?用什么来充实这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只做一个无用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在战斗中向前猛进吗?成为队伍的累赘吗?他应不应该毁掉这个背叛了他的肉体呢?朝心口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谁能责备一个不愿意作绝望呻吟的战士呢?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的光滑枪身,指头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手枪来,大声对自己说:“谁能想到你会有今天哪?”
枪口轻蔑地对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着说:“朋友,这是假英雄!任何一个笨蛋都会随时杀死自己!这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
(1)保尔失去战斗能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他后来从事的工作是___________,从而实现了“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的想法。
(2)“累赘”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写保尔有了自杀的念头,但这并没有影响保尔的英雄形象,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9.围绕《〈庄子〉二则》,全班开展了“遇见庄子”“故事再现”“情理感悟”三个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遇见庄子]
【材料一】庄子(约前369—前286),名______,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与后学的著作共33篇,被称作《_________》。
【材料二】在《逍遥游》中,庄子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文中的鲲鹏是作者虚构的艺术形象,庄子把自己的心灵安放在鲲鹏身上来鸟瞰世间万物、人间百态,宛如凌空高悬的镜子,这一形象实际上暗喻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秋水》假托虚构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表现了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但是仍处在“天地之间”。人在天地间显然很渺小,因此人才要顺应自然。
【材料三】
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坐在棺材上敲着破瓦盆,一边敲一边唱歌。庄子说:“人死了,只不过是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罢了。我妻子不过是安寝于天地之间,我要是号啕大哭,就是不明白生命是怎么回事了。”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派二大夫去劝他入仕。庄子说:“楚国有神龟死了三千年,国王把它珍藏于庙堂之上,这只神龟愿意死了之后留下骨骸被珍藏,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涂之中呢?”二大夫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涂之中。”庄子说:“那么请回吧,我也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涂之中。”
(1)根据课文注释,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2)看了材料二,庄子的思想给我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妻子死时“鼓盆而歌”,又以“曳尾涂中”的故事来推辞做官,我对他的评价是 。
10.总复习阶段,小风在整理庄子专题时,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插图引起了他的注意。图中A、B两人,究竟哪一个是庄子,哪一个是惠子呢?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帮小风分析一下。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表达通畅。(130字左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1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 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 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谁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3) 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了上风呢?
12.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全文,回答问题。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教材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 庄子在本文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2) 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3) 作者把鲲鹏的居住地定为“南冥”,目的何在?
(4) 作者假借《齐谐》之言,有什么目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解答】
A风/风。
B固然/本来。
C这/这。
D代词,指大鹏/代词,指大鹏。
故选B。
2.【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用心读名家名篇,对其作品中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官职、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等。对于此类知识要善于总结并熟记于心。
【解答】
A项应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庄子》中《庄子·秋水》。故A不正确。
BCD正确。
故选A。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思考段落的作用,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
【解答】
ABD.正确。
C.《虽有嘉肴》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是类比论证。故C项不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解答】
根据句子的大概意思(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及主谓之间的停顿原则可知:A项节奏划分有误,应为:其翼/若垂天之云。
BCD选项节奏划分正确。
故选A。
5.【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解答】
ABC.正确。
D.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因此其断句为: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故选D。
6.【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解答】
ABC.正确;
D.有误,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
故选D。
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在阅读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一定要审清题干,注意文章中关键性语句的提示作用,学生只要找准范围,然后与选项相对照,即可正确作答。
【解答】
本题ACD对文义理解表述正确。
B项,根据文段内容可知,“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作者是以揣测之笔写出了鲲鹏遨游天空俯视大地的情态,所以题干中“作者以肯定的语气”是错误的。
故选B。
8.【答案】(1)疾病缠身 文学创作
(2)使人感到多余、麻烦的事物
(3)谁都不能责备一个不愿意作绝望呻吟的战士。
(4)保尔产生自杀的念头后,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快便抑制了这种极端的情绪。这样写贴近生活,使保尔的英雄形象有血有肉,更深入人心。
【解析】略
9.【答案】(1)周 战国 道家 庄子 (2)崇尚自由和顺应自然
(3)庄子是个对生死和名利都很淡泊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用心读名家名篇,对作品中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与后学的著作共33篇,被称作《庄子》。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材料结果的能力。细读材料二,根据“这一形象实际上暗喻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人在天地间显然很渺小,因此人才要顺应自然”等语句可知,庄子的思想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崇尚自由和顺应自然。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以及文章具体的情节来品味人物的精神和品质。根据文中庄子在妻子死时“鼓盆而歌”,又以“曳尾涂中”的故事来推辞做官可知,庄子是个对于生死和名利都很淡泊的人。
10.【答案】(示例1)我认为A是庄子,B是惠子。从动作神情看,A侧身俯视桥下游鱼,关注自然;神情专注,对鱼充满兴趣。而B面向A,对鱼毫无兴趣,同时,目不斜视,一脸严肃,仿佛正在跟A辩论。据我了解,庄子是个充满情趣的浪漫之人,而惠子是个严谨好辩之人,所以,A是庄子,B是惠子。
(示例2)我认为A是惠子,B是庄子。从外貌看,A腰有环佩,以冠束发(衣着整洁),据此判断社会地位较高。而B衣着随意,领口敞开(布巾束发,手持竹杖),显然是平民样貌。据我了解,惠子身有官职,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庄子最是厌恶功名束缚,生活清贫。这些都与图中信息吻合。所以,A是惠子,B是庄子。
(从神情、动作、构图、主次等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仔细观看插图,可从人物穿着、人物表情、人物行为、构图特点等推断图片中的人物。当然,还要联系人物的性格与身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合理的判断。此题比较开放。如认为A是庄子,可从他关注自然的角度作答;认为B是庄子,可从他衣着随意(平民)的角度判断。再如,认为A是惠子,可从他衣着讲究(贵族)的角度判断;认为B是惠子,可从他面向庄子一脸严肃及其好辩的性格角度推断。
11.【答案】【小题1】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小题2】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小题3】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庄子认为“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其实是他内心心境的物化,正因为自己的从容愉悦,才发现了鱼儿的快乐。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庄子和惠子的差异,要从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中去把握。
2.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通过对二人论辩过程的分析可知: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旨,再找出关键的语段,结合题目要求和自己的阅读体会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12.【答案】(1)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心境。
(2)【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实则就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庄子认为水中游动的鱼儿很快乐,是因为自己快乐,将自己的情感赋予鱼儿。由此可见庄子此时是快乐的,愉悦的。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欣赏二者中的哪一个都可以,关键要了解二者观点有何不同。“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在于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了解了这些阐述欣赏的理由也就不难了。
13.【答案】【小题1】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小题2】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有所“凭借”。
【小题3】 把鲲鹏的目的地“南冥”与出发地“北冥”对举,表明鲲鹏从渺远幽深的极北之地迁徙至极南之地,可见其志向极远。
【小题4】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鲲鹏的真实性。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结合文本分析,庄子善于借助外物表明自己的寄托,在本文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作用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题目和文章主题的关系,具体语言环境,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本题中,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有所“凭借”。
3.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本题中,作者把鲲鹏的目的地“南冥”与出发地“北冥”对举,表明鲲鹏从渺远幽深的极北之地迁徙至极南之地,可见其志向极远。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再了解文章写作特色,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最后抓住重点段落(句子)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对文中句子的分析可知,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鲲鹏的真实性。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题中,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鲲鹏的真实性。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