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22:4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 课时作业
单选题
1.【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一箪 食/ 食之不能尽其才
B. 万钟于我何 加焉/既 加冠
C. 今为宫室之 美而为之/吾妻之 美我者
D. 是亦不可以 已乎?/死而后 已
2.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善用比喻手法,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B. 孟子善用排比手法,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
C. 孟子善用对比手法,如把生与义对比,把贪生怕死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孟子的散文节奏感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3.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告子曰:“性犹湍水①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③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④;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孟子 告子》)
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决诸东方 则东流 然 则何时而乐耶
B. 犹水 之就下也 天子 之怒
C. 激 而行之 足肤皲裂 而不知
D. 人之可使 为不善 为宫室之美
4.阅读下面两篇诗文,完成下列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下面对这两篇诗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两篇诗文运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价值取向相同。
B. 这两篇诗文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与人格魅力。
C. 这两篇诗文作者的人生处境相同,所以表达的旨意相同。
D. 文天祥的人生选择宜作为《鱼我所欲也》的生动范例。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 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 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6.下列各项中,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故不为 苟得也(苟且偷生)
B. 乡为身死而不受(家乡)
C. 故 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7.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不为苟得也
二、语言表达
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______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在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可用文段中的“______”四个字概括。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______”。
(4)“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种设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5)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10.一词多义
(1)而 ①蹴尔而与之 __________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
(2)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_______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
(3)是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
(4)为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_
(5)与 ①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
(6)加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__________
(7)莫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__________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__________
(8)之 ①得之则生 __________
②人皆有之 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 __________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_
⑥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
11.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______
A.二者不可得兼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12.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1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解答】
A名词,饭食/动词,通“饲”,喂养。故A不同。
B名词,好处/动词,戴。故B不同。
C华丽/认为……美。故C不同。
D停止/停止。故D相同。
故选D。
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抓住文本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最后对照题目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来辨析、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ABD分析正确。
C“贪生怕死的人”有误,应改为“重义轻生的人”或“舍生取义的人”,原题分析不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解答】
A就/那么。故A不符合题意。
B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B符合题意。
C表修饰/表转折。故C不符合题意。
D变成,成为/为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古诗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解答】
C.《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鱼我所欲也》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所以表达的旨意相同,但说作者的人生处境相同错误。
ABD正确。
故选 C。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思考段落的作用,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
【解答】
C项中“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不正确。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证明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观点,故选C。
6.【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解答】
B.“乡”同“向”,“先前、从前”的意思。故B解释有误。
ACD解释正确。
故选B。
7.【答案】D
【解析】A.为了/做
B.比/对
C.得到/同“德”,感恩、感激
D.都是“所以”的意思
8.【答案】示例: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伤害,对生命造成威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所给材料以及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概括材料信息要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从材料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内涵,然后概括作答。解答此题可参考如下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伤害,对生命造成威胁。
9.【答案】同时得到;同“避”,躲避;因此;舍生取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得兼:即“兼得”,同时得到;
②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③句意为: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是故:因此。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句意为:(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
②句中重点词有: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句意为:并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会丧失罢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失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的是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
(4)本题考查理解语段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5)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自圆其说,合理即可。
答案:
(1)①同时得到; ②同“避”,躲避; ③因此
(2)①(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
②并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会丧失罢了。
(3)①舍生取义;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生与义。形象生动地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5)示例: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已:
1、止,停止(死而后已)
2、完结(白露未已)
3、已经(身已半入)
4、而已(一抚尺而已)
5、通“以”(自董卓已来)
10.【答案】(1)①连词,表修饰,不译 ②转折连词,却
(2)①介词,比 ②介词,对
(3)①这种 ②这种做法
(4)①介词,为了 ②动词,做
(5)①动词,给 ②同“欤”,语气词
(6)①增加,这里指带来的益处 ②虚夸,夸大
(7)①没有什么 ②没有谁
(8)①代词,它,指“一箪食,一豆羹” ②代词,它,指“本心” ③代词,他,指乞人 ④代词,它,指“万钟” ⑤代词,它,指“乡为身死而不受”的事 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解析】略
11.【答案】A;A;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句意为: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厌恶.解释不正确;
B:句意为: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解释正确;
C:句意为:妻妾的侍奉.解释正确;
D:句意为: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解释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通假字.要了解通假字的有关知识,平时要注意积累与记忆.
A: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得:得到.不是通假字;
B: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C: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感激;
D: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乡:通“向”,先前.
故选:A.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另有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
A:分析正确;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不是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也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故该项分析不正确;
C:分析正确;
D:分析正确.
故选:B.
答案:
(1)A.
(2)A.
(3)B.
译文:
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四处游历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被轻视而不肯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好处);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文言实词“患”的用法: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12.【答案】示例: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就义诗慷慨赴死。这些都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舍生取义”原本是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的意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词语的意思也与时俱进。在今天,“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舍弃个人利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可为。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谈看法的能力。注意结合原文对于“舍生取义”的概述,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注意结合原文以及文章写作背景,不可凭空捏造。
13.【答案】(1)比/对于
(2)动词,做/介词,为了
(3)给/通“欤”,语气助词
【解析】(1)句意:所想要的(东西)还有胜过生命的。于:比;/句意: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于:对于。
(2)句意: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为:动词,做;/句意: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介词,为了。
(3)句意: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与:给;/句意:所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与:通“欤”,语气助词。
本题考查文言词义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也可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推断。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