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课时作业
单选题
1.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是对古代帝王的敬称。
B.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 “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是现代汉语“呢”的意思。
D. 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2.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一点不旁 骛( wù ),便是敬。
B.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 瑟( sè )索着。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 孜( zī )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 xǐ ),以头抢地耳。
3.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4.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
将入,导呼
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
。
不与言。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
、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
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敦之 举兵也/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 B. 直入不顾/ 直截了当
C. 不 与言/念无 与为乐者 D. 南北之 望/ 望尘莫及
5.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B.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怅恨久之(失望) 秦王色挠(屈服)
B.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同“倡”,倡导) 去国怀乡(国都)
C. 以数谏故(屡次) 长跪而谢之(感谢)
D. 谓为信然(说) 宜枉驾顾之(拜访)
7.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B.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 轻寡人与
二、语言表达
9.下图是矗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铸剑为犁”雕像的图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图片的内容及意义。
10.特殊句式。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______。
(2)此庸夫之怒也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11.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问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富弼①见契丹主。契丹主曰:“群臣请举兵而南,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弼曰:“北朝②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契丹主惊曰:“何谓也?”弼曰:“晋高祖③欺天叛君,末帝昏乱,上下离叛,故契丹全师独克,然壮士健马物故大半。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
(节选自《宋史·富弼列传》,有删改)
【注】①富弼:北宋名相,文学家。②北朝:指契丹。③晋高祖:指后晋皇帝石敬塘,在契丹支持下称帝,后为契丹所灭。
(1)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布衣之怒 ______
②以头抢地尔 ______
③天下缟素 ______
④则人主专其利 ______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
(3) 从“怫然怒”到“色挠”,你看出【甲】文中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4) 两文中,唐雎和富弼出使强国,都受到了武力威胁,他们的应对有何异同?
12.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13.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睢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睢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已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官职、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等。对于此类知识要善于总结并熟记于心。同时用心读名家名篇,对其作品中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
【解答】
A项,“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A错误。
B项,“三十二”应为“三十三”。故B错误。
C正确。
D项,“四个”应为“三个”。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的能力。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D项加线字注音有误,“跣”应读作“xiǎn”。故选D。
3.【答案】A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实词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解答】
A项,从。故A符合题意。
B项,使……灭亡/同“无”,没有。故B不符合题意。
C项,听说/听见。故C不符合题意。
D项,因为/用来。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解答】
A发动/选拔、任用。故A不合题意。
B直接、径直/直爽。故B不合题意。
C和/和。故C合题意。
D有名望的人/向远处看。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解析】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解答】
选项C的“谢”意为道歉,解释错误,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能力。
A项,应改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B项,应改为“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项,应改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8.【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本题考查没有错别字的,只要排除有错别字即可。
【解答】
A项,“仓”同“苍”。
B项,“错”同“措”。
C项无通假字。
D项,“与”同“欤”。
故选C。
9.【答案】【示例】内容:图片中一个青年人的一只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要被改铸为犁的剑。意义:象征着人类要求停止战争,把用于战争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以造福人类。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答题时,仔细看图,结合图片的主题,分析图中各元素的意义。介绍图片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顺序。认真看图可知,图片中一个青年人一只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一把要被改铸成犁的剑,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追求。可据此作答。
10.【答案】(1)状语后置
(2)判断句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文句式的掌握。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理解句意是完成该类题目的关键。
(1)状语后置;可译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
(2)判断句;可译为: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
11.【答案】【小题1】①平民百姓;②碰撞;③穿白色丧服; ④独享。
【小题2】①秦王脸上露出胆怯的神情,直身跪坐,向唐雎道歉。
②因此劝你用兵的人,都是为了给自己谋利罢了。
【小题3】秦王“怫然怒”,恐吓威胁唐雎,骄横狂妄、盛气凌人。到“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转变,可以看出秦王前倨后恭,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小题4】相同点:他们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言语不卑不亢,言辞委婉。不同点:甲文中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正义凛然,针锋相对,誓死维护国土;乙文中富弼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以利害,让契丹主认同自己的观点。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百姓发怒。布衣:平民百姓。
②句意为: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碰撞。
③句意为: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缟素:穿白色丧服。
④句意为:君王可以独自享有所有的好处。专:独享。
2.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挠,屈服;谢,道歉;句意为:秦王脸上露出胆怯的神情,直身跪坐,向唐雎道歉。
②中重点词语有:故,所以;皆,全,都;句意为:因此劝你用兵的人,都是为了给自己谋利罢了。
3. 本题考查人物评价。甲文中从秦王“怫然怒”到“色挠”的神态变化中可看出秦王是一个骄横狂暴的人。“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从秦王前后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前倨后恭,贪生怕死、外强中干的特点。
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能看出唐雎和富弼在应对的时候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言语不卑不亢,言辞委婉;从“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北朝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等语句能看出,甲文中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正义凛然,针锋相对,誓死维护国土;乙文中富弼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以利害,让契丹主认同自己的观点。
参考译文:
【甲】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白色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
富弼奉命出使契丹。契丹主说:“本王的臣子们都要求本王立即出兵南下,我的意思是先派使者要求割地,如果宋朝不答应,再出兵南下也不迟。”富弼说:“北朝和中国修好,君王可以独自享有所有的好处,而臣下没有丝毫的利益。一旦双方交战,如果胜利,功劳归大臣所有;如果失败,君王却要承担战争中所有的责任。因此臣子劝君王用兵,无非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契丹主惊讶说:“这是什么意思?”富弼说:“晋高祖欺骗上天背叛君主,末帝昏乱,土地疆域狭小,上下离心叛乱,因此契丹能保全军队而战胜他们,但壮士健马物资也失去一大半。如今中国疆域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严明,上下一心,北朝打算发动战争,能保住一定能获胜吗?即使获胜,损失的军队马匹,是群臣负责,还是人主负责?如果互通友好不断绝,岁币全部归人主,群臣又能享有什么利益呢?”契丹主彻底觉悟,不断地点头加以肯定。
12.【答案】(1)表示反问语气;表示陈述语气;
(2)表示反问语气;表示疑问语气;
(3)表示疑问语气;表示感叹语气;
(4)表示陈述语气;表示感叹语气。
【解析】(1)句意: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也,表示反问语气;句意: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也,表示陈述语气。
(2)句意: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哉,表示反问语气;句意:我曾经探索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不同。为什么呢?哉,表示疑问语气;
(3)句意: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乎,表示疑问语气;句意: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乎,表示感叹语气;
(4)句意:(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矣,表示陈述语气;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矣,表示感叹语气。
本题考查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
哉
文言语气助词
a.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有何难~?”
b.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
13.【答案】示例: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大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义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解析】《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多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文中涉及三个人物,唐雎、安陵君和秦王,唐雎为人刚正不阿,面对强权不肯屈服,为了国家利益舍生忘死。秦王狡诈阴险,表面是为了安陵君好,实际是强取豪夺。而安陵君在文章中的描写比重虽不多,但是对于他的语言描写能够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个善于言谈、懂得分寸的君王。
本题考查根据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