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作业
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朝服衣冠(cháo) 谤讥(bàng) 窥镜(kuī)
B. 时时而 间进(jiàn) 暮 寝(qǐn) 王之 蔽(bì)
C. 期年之后(jī) 纳 谏(jiàn) 市 朝(cháo)
D. 弗如远甚(fú) 昳丽(yì) 孰与(shú)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B.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D.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左传 曹刿论战》)
B.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误。(《孟子》三则)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光大。 (《出师表》诸葛亮)
4.从判断句角度看,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是寡人之过也
C.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过也
5.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 “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唯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 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出一种倨傲。
6.下列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 今齐/地方千里 D.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7.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 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 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 今天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8.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
B.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C. 当余之从师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综合题
9.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小题。
邹忌相貌出众,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有自知之明,与徐公比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善于进谏,以家事喻国事,委婉指出王之蔽甚矣。齐威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给语段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昳丽( ) 进谏( ) 间进( ) 期年( )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修八尺有余( ) ②孰视之( )
③王之蔽甚矣( ) ④时时而间进( )
(3)写出该语段中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0.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
请你为下面的对联补写一个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12.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同学们对邹忌的进谏策略和齐威王的纳谏魄力十分佩服,于是开展了一次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如果你是学生代表,你会怎样劝说李校长?(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齐王通过不同途径采纳谏言的启发,学校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的问题向大家征集建议。下面是丁明同学建议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
【甲】一、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监管网络,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教育。【乙】三、学校应开展专题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13.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不需要声嘶力竭地歌唱,只要安安静静地书写。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
【材料二】2018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了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三】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1)从以上材料中你探究出怎样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班将于本周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班级想要你去邀请郝校长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朝服衣冠中的”朝“应读”zhāo“。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错误;句意为:朝中的臣子们没有不敬畏大王的;故断句为: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答案】B
【解析】A.正确;
B.错误,句意为:一个人常犯过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过:犯错误;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反问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例句是一个判断句句,AB两项也是判断句,C项不是。故选C。
5.【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句子再做分析。
【解答】
D项中“倨傲”这个词错了,因为这篇文章是写邹忌好的方面,而“倨傲”一般是贬义词,不符合文意。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C项,正确的停顿为“今齐地/方千里”。
7.【答案】B
【解析】翻译此句时应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今”,应译为“现在”,不能译为“今天”;二是“地方”,为古今异义词,按古义应译为“土地方圆”。故选B。
8.【答案】B
【解析】A.句意: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之: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B.句意: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之”和“者”都是辅助表示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无实义。
C.句意:当我去求师的时候。“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句意:徐公不比你美。“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根据句子含义、语法结构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的常见用法:
1.代词,可指代人、物、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2.动词,“去”“往”“到”。
3.助词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调节音节,无意义,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9.【答案】(1)yì jiàn jiàn jī
(2)①长,这里指身高 ②同“熟”,仔细 ③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④常常,不时
(3)门庭若市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解析】(1)注意拼音、声调书写规范。“间”和“期”都是多音字,要结合语境确定其读音。(2)根据积累直接作答,也可结合语境,根据句意推测词义。注意“孰”是通假字。(3)解释成语要先指出其字面意思,然后解释其引申义。
10.【答案】示例一: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示例二:臣民面刺齐王受上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不管何种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句法整齐,结构相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对联的尾字具有“仄起平收”的特点。本题对联上联已经给出,根据要求拟写下联。示例: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11.【答案】 (示例)威王下令改过失(或“威王纳谏成伟业”)
【解析】 根据对联上下联词性相同、内容相关的特点,联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采用“何人+做何事”的格式作答即可。
12.【答案】(1)【示例】齐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2)【示例】李校长,学校要是能设立一个“校长信箱”,让大家能为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那该多好啊!
(3)①有利 不良 ②引领 引导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上下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词性一致。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为主谓短语,人名+特点。“邹忌”对“齐王”,“巧言善辩”对“广开言路”,“进言委婉”对“从谏如流”即可。
(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说话人的身份、受众的身份等。另外还要注意说话的针对性和艺术性,尽量使用礼貌的话语达到说话的目的。注意本题的语境是某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作为学生代表,劝说时,要有称呼,然后讲述设立“校长信箱”的意义即可。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甲处“有利”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相矛盾,应将“有利”改为“不良”。乙处“引领”与“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搭配不当。
13.【答案】(1)传统文化类节目走上荧屏,深受观众喜爱。
(2)①示例一:走进民族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示例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示例三:品文化大餐 展民族精神
②示例:尊敬的郝校长,您好!我们班定于本周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特邀您参加此次活动,期待您的光临!谢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结果的能力。探究结果题重在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整合与把握,细读所给材料,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概括总结其蕴含的道理。结合所给材料可知,传统文化类节目走上荧屏,深受观众喜爱。
(2)①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满足对联的基本条件为:应景、基本对仗、注意诵读时要上口(也就是平仄)。一般来说数字、动词、名词应尽量在上下联中都能对上。如:走进民族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汲取民族精神营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品文化大餐 展民族精神。只要围绕宣传、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句式结构一致,意蕴相连即可。
②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写邀请首先要有对邀请人的称呼,还要把自己的身份交代清楚,最重要的是把邀请人的具体任务说明白,最后提出邀请,语气要诚恳,意思要表达清晰。答题格式一般为:称呼+介绍自己的身份+表明自己的目的。示例:尊敬的郝校长,您好!我们班定于本周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特邀您参加此次活动,期待您的光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