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综合训练(1-2单元)
一、选择题
1.“制作临时装片”实验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空白黑圈可能是_
A.一个细胞 B.一个气泡 C.一滴水
2.显微镜上靠近载物台的镜头叫( )。
A.反光镜 B.物镜 C.目镜
3.当显微镜视野中物像不十分清晰时,应该调节( )。
A.细准焦螺旋 B.遮光器 C.反光镜
4.如果显微镜的物镜上标有“10×”,目镜上标有“20×”,那么用这个显微镜观察物体,放大的倍数是( )。
A.30倍 B.100倍 C.200倍
5.下列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具体方法,顺序正确的是( )。
A.滴水、染色、展膜、盖片、吸水 B.滴水、展膜、盖片、染色、吸水
C.展膜、滴水、盖片、染色、吸水
6.假如地球停止了自转,以下现象不会出现的是( )。
A.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将在同一时刻看到太阳
B.昼夜交替现象不会消失
C.动物的睡眠规律和活动习惯发生改变
7.与四季成因无关的是( )。
A.地球公转 B.地轴倾斜 C.月球公转
8.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分别是( )。
A.一天、一年 B.一年、一天 C.一年、一年
9.下面的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的是( )。
A.蜻蜓 B.蝙蝠 C.猫头鹰
10.最近流行的甲流、乙流以及支原体病毒,严重危害着我们的健康,但这些病毒都是微生物,想观察它们可以采用( )。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11.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疾病的元凶是细菌和病毒
B.微生物使食物霉变,霉变食物对人体有害,因此微生物对人类没有益处
C.人们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12.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叶片,图像大小和视野的关系是( )。
A.图像越大,视野越大 B.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C.没有规律
二、填空题
13.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它是生物体最基本的 和功能单位。
14.有些微生物对人体有害,比如 使食物发霉、腐烂、变质的罪魁祸首。
1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这就意味着越是 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16.放大镜也叫 ,镜片是透明的, 厚 薄。
17.太阳的 在变化:冬天 ,阳光 ;夏天 ,阳光 。太阳高度周期性的变化,造成周期性的直射和斜射。
18.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向 运动。坐在逆时针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在 运动。
三、判断题
19.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 )
20.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 )
21.昆虫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
22.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 )
23.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多种,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不同。( )
24.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
四、连线题
25.请将下列现象与产生的原因用线连起来。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各地迎来黎明时间不同 地球公转
四季变化现象 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出现
五、简答题
26.举例说说用生活中材料制作放大镜的方法。(至少3点)
27.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28.列举几例你知道的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
29.举例说明地球四季变化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六、综合题
30.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请你观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模拟实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我们模拟实验研究的是我们生活的 (南半球 北半球)的情况。
(2)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是夏季;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3)当地球从A位置转到B位置再转到C位置时,徐州地区气温逐渐 (升高 降低)。
(4)地球从A位置绕太阳公转一圈回到A位置,用的时间是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 形的。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气泡是边缘黑、中央亮的圆圈。 因此“制作临时装片”实验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空白黑圈可能是一个气泡。故选B。
2.B
【详解】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光学显微镜由目镜,物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转换器,反光镜,载物台,镜臂,镜筒,镜座,聚光器,光阑组成。显微镜上靠近载物台的镜头叫物镜。
3.A
【详解】显微镜各结构中,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为遮光器和反光镜,可以升降镜筒的结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用粗准焦螺找到物像后,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4.C
【详解】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的是物像的长度或宽度。如果显微镜的物镜上标有“10×”,目镜上标有“20×”,那么用这个显微镜观察物体,放大的倍数是200倍,所以C符合题意。
5.B
【详解】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擦、滴(清水)、取(薄而透明的材料)、展、盖、染吸。根据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顺序是滴水、展膜、盖片、染色、吸水。
6.A
【详解】地球不自转,那就没有日出和日落,太阳一直照射地球的同一面,地球的另一面无法被照到,所以不同地区的人根本不可能同一时间看到太阳。
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现象。假如地球停止了自转,太阳永远照亮地球的一面,所以昼夜交替现象将会消失。
假如地球停止了自转,动物的睡眠规律和活动习惯也会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根据题目可知,假如地球停止了自转,以下现象不会出现的是A。
7.C
【详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因此,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有关,与月球公转没有关系。故C选项符合题意。
8.B
【详解】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其周期为一天,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自西向东球公转,其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B符合题意。
9.A
【详解】昼夜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蜻蜓是在白天活动,蝙蝠、猫头鹰在夜晚活动。
10.C
【详解】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光学显微镜放大一千多倍,能观察到生物的细胞、微生物;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万倍,能观察到细菌、病毒。所以观察题干中的微生物用电子显微镜更合适。
11.B
【详解】A.随着观察仪器的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疾病的元凶是细菌和病毒,说法正确。
B.微生物使食物霉变,霉变食物对人体有害,因此微生物对人类没有益处,说法错误,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如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意义,甲烷菌可以净化污水,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
C.人们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说法正确。
12.B
【详解】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同一个微小的物体看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观察工具通常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13. 细胞 结构
【详解】大量的事实证明:生命体(除了病毒)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
14.霉菌
【详解】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有些微生物对人体有害,比如霉菌使食物发霉、腐烂、变质的罪魁祸首。
15. 自西向东 东边
【详解】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经度数越大,日出时间越早,西经度数越小,日出时间越早,越是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
16. 凸透镜 中间 边缘
【详解】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能把物体的图象放大,显现人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17. 高度 低 斜射 高 直射
【详解】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太阳位置高,北半球是夏季,这时候南半球太阳是斜射,太阳位置低,处于冬季;太阳直射赤道时,北半球、南半球分别为春季和秋季。
18. 后 顺时针
【详解】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以树木为参照物,树木向后运动;坐在逆时针转动的转椅上观察,以转椅为参照物,周围的景物在顺时针运动。
19.×
【详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
20.×
【详解】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植物产生影响,所以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白天开花,有的夜间开花。昼夜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
21.√
【详解】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大多数昆虫都有一对或者两对翅膀。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22.√
【详解】四季变化是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造成的,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是夏季,太阳高度大,日影长度短。从夏季到秋季,日影长度逐渐变长,到冬至日最长,然后由长变短,到夏至日最短。所以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是不同的。
23.√
【详解】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几种观点: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③地球自转但不公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不同。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4.√
【详解】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放大才能看到。因为光照时间太长,绿色藻类属于微生物,水变绿是绿藻大量繁殖的结果,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25.
【详解】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现象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各地迎来黎明时间不同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6.解:①用玻璃瓶装满水。②找一块有机玻璃,用砂纸、牙膏打磨成凸透镜。③找个远视眼镜片。
【详解】放大镜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的镜片,根据这些特征寻找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即可。
27.大多数植物会在秋天落叶,保存水分;大多数动物会在秋季换毛,储存食物,春季脱毛,迎接酷暑。还有一些动物冬季冬眠。
【详解】季节变化对身边的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动植物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做出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为了减少体内水分蒸发量,仙人掌叶片进化刺,来抵御酷暑。蛇和青蛙用冬眠的方式抵御严寒等。
28.昼行性动物:蝴蝶、喜鹊、麻蜥等。夜行性动物:猫头鹰、蝙蝠壁虎、鼠妇、潮虫、西瓜虫等。
【详解】昼夜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有些动物白天觅食,这类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狗等;有些动物喜夜间觅食,这类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如老鼠,一些蛇,猫头鹰等。
29.地球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动物冬季冬眠、迁徙、换毛等;植物在春季发芽、秋季落叶等。
【详解】大多数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动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植物也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有的动物冬季会冬眠,有的动物会迁徙,有的动物会换毛等;植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植物在春季发芽,秋季收获;树木到了秋季就开始落叶,在北方地区冬季农作物就不能播种了。
30. 北半球 A C 降低 一年 椭圆
【详解】(1)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北半球。
(2)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是夏季。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3)当地球从A位置转到B位置再转到C位置时,季节从夏季到秋季再到冬季,徐州气温会逐渐降低。
(4)地球从A位置绕太阳公转一圈回到A位置,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