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0 22:5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远的文化底蕴,而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五千年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的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纵向时间脉络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从横向文化内涵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文化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之同步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大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新闻、报纸、广播等宣传手段,传播效率慢,并且考虑到个人文化素质修养高低等问题,这些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期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纷繁复杂,但互联网和其他诸如短视频或直播等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有些甚至脱离人民群众。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多元化导致不少国人混淆了传统文化和“迷信”的概念,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甚至有不少人赞同摒弃传统文化,这等同于割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达到一个正确的认知,就是对文化自信根基的动摇,继承发展也必定长路漫漫。
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在进步,进入新时代后,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现在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接续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马晖、谢玲《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传承数千年,在历史的汪洋中汇聚经典,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 然而,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曲解误读、传承不当等问题,部分国人受西方思想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非议,严重影响其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成效。
近代中国社会一股很强的文化倾向就是把近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归结为传统文化。这导致有些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非议,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自豪感不断减弱。此外,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西方思潮、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部分国人热衷于通过网络选择新兴的、国际化的文化产物,如日本动漫、科幻电影等,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国产节目缺乏兴趣。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糟粕,不断轻视、排斥传统文化,在崇洋媚外中迷失自我,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而产生“文化自卑”心理,导致“传统文化无用论”等错误思潮横行,严重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实际效果。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汉字热”等传统文化学习热潮的兴起,社会上出现许多全面复兴传统、过度消费文化的不良现象,这导致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误解,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搞“复古主义”。他们倡导用“三纲五常”等封建文化取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片面推崇烧香祭祀、诵经仿古等封建活动,甚至要用封建教条代替完善的法律制度,全面实行“文化复古”。除此以外,当前社会还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传统文化都是愚昧的、落后的封建糟粕,对其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全盘否定的现象,即“虚无主义”。这种思想上的“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已然造成恶劣影响,面对这些错误思潮,我们要坚定民族文化立场,对中华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取其精华。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传承五千年,在历史的激流中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其蕴含的丰富内容、深远价值丰富了世界文化视野,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的认同,要正视其传承、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国际传播力,让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蓝图进步、发展,为解决世界问题、促进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刘成璐、梁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实践理路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B.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吸收和接纳,比其他民族文化更具包容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丰富的一个原因。
C.西方思想的传入和近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影响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华传统文化被部分国人曲解误读。
D.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来的是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了中国文化本土化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种正确认知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根基。
C.国学热等传统文化学习热潮是过度消费文化的不良现象,会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要摒弃。
D.坚定民族文化立场,对中华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更好地抵御错误思潮。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春节已成为伦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各大博物馆竞相筹办以中国为主题的特展。
B.有的地区清明期间禁止以烧纸等方式祭奠先人,倡导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方式。
C.近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提出,争取2036年让武术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
D.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及其他与会人士的“新中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压迫
丁西林
[开幕时,一个着粗呢洋服、长筒皮靴的男人坐在茶几旁边的一张椅子上抽烟斗,一个老妈子立在门外。]
男 客 (不耐烦,站起)唉,你先弄一点东西来吃,好不好?
老 妈 东西倒有,在那里,不过这也得等太太回来。
男 客 吃东西也得等太太回来?
老 妈 (叹了一口气)是的,吃东西得等太太回来,房子的事情,也得等太太回来。
男 客 不把这房子租给我?谁叫她收我的定钱?
老 妈 是的,那只怪小姐不好。其实——唉——这房子已经空了有一年多了,也没有租出去。
男 客 这样说为什么一年多没有租出去呢?
老 妈 我们的太太爱的就是打牌,一天到晚在外边。家里只有我和小姐两个人。有人来看房,都是小姐去招呼。有家眷的人,一提到太太、小孩,小姐就把他回了。没有家眷的人,小姐才答应,等到太太回来,一打听,说是没有家眷,太太就把他回了。这样不要说一年,就是十年,我看这房子也租不出去。
男 客 一个人没有结婚,并没有犯罪,为什么连房子都租不得?
老 妈 啊,这大概是太太回来了。(走到门口,高声)是太太么?
[房东太太由后门走进,老妈跟在她的后面。]
房 东 (从一个皮夹里拿出一张票子)啊,这是先生你留下的定钱,请你收起来。
男 客 啊,对不住,我今天是到这边来住宿的,不是来讨定钱的。
房 东 怎么?昨天我不是对你说明白了么,说这房子不能租给你?
男 客 啊,是的,你说的很明白。
房 东 那么今天你还叫人把行李送到这儿来是什么意思?
男 客 (高兴得很)因为叫我不要来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我并没有答应你说不来。我答应了没有?
房 东 (渐渐地感到不快)你这话我真不大明白,你的意思,好像是说这房子的租不租要由你答应,是不是?
男 客 喔,不是,这房子的租不租,自然是要由你答应。不过,既把房子租了给我,这房子的退不退,就得由我答应。你知道,现在房子不是租不租的问题,是退不退的问题。
房 东 (渐渐生起气来)我这房子是几时租给你的?
男 客 你既然收了我的定钱,这房子就算租了给我。
房 东 真是碰到鬼,我几时收你的定钱?那是我的女儿,她不懂事。
男 客 不懂事?她又不是一个小孩子。
房 东 喔,现在这些废话都不必讲,我是要租一个有家眷的人。
男 客 你这话说的毫无道理,你租房的时候,说明了要家眷没有?
房 东 你这人一点道理不讲,我没有这许多工夫来和你争论。
老 妈 (想做和事佬)喔,太太,今天时候也不早了,天又下雨,再要这位先生另外找房子,也不大方便,可不可以让这位先生暂时在这儿住一宵,明天再想旁的法子。
男 客 (固执)不行!这话不是这样讲,如果我不租这房子,我即刻就走,既是收了我的定钱,这房子就非租我不可!
房 东 那么我告诉你,你今晚非走不可!
男 客 (冷笑了一声)喔!(坐了下来)
房 东 (站到他的面前)你走不走?
男 客 不走!
房 东 王妈,去把巡警叫来。
老 妈 喔,太太!(由后门走出)
房 东 要他即刻就来!(由后门走出,用力将门一关)
男 客 (正想抽烟,忽然来了敲门的声音。厉声的)进来!(仍然背了门立着)
女 客 (推开门,轻轻走进)有人告诉我,说这边还有几间空房……
男 客 啊,你是来租房的!
女 客 是的。不知道这边的房子租出去了没有?
[女客进来也要租房,男客说没有家眷不能租房子。女客提出假装做男客的太太。]
巡 警 您贵姓?府上是?
男 客 (不客气的)我姓吴。府上?我没有府上。
女 客 (委屈地)啊,你是拿定主意不要家了,是不是?
巡 警 (注意到插嘴的人,向男客人)这位……贵姓是?
男 客 (答不出,看了女客人一眼。女客也正在代他为难。他只好起始做起依旧赌气的丈夫来)我不知道。你问她自己好了。
巡 警 (真的问她自己)您贵姓?
女 客 (很高兴地)我?我……也姓吴。
巡 警 喔,你也姓吴。您是来这边?……
女 客 我!我是来这边找人的。
房 东 (不能再忍耐了)你到这边找什么人?
女 客 (很客气的向她点了一点头)我到这边来找我的男人。
房 东 找你的男人?谁是你的男人?
女 客 我想你应该知道吧?——你把房子都租了给他。
房 东 怎么!这位先生是你的男人么?
女 客 我不知道。你问他好了,看他承认不承认?
老 妈 (也不能再忍耐了)太太,你看怎么样!我老早就对您说过,这位先生一定是有太太的,您不信。
巡 警 (糊涂了)怎么?刚才不是说这位先生没有家眷,怎么现在他又有了家眷?超然客公众号
老 妈 刚才这位太太还没来,我们怎么会知道?
巡 警 这话可得要说明白了。现在这位先生的太太既是来了,这事就好办。如果太太是和先生在这边同住,那就没有我的事,如果太太不在这边住,这件事还得……
老 妈 不要瞎说吧。太太自然是在这边住。太太不在这边住,到哪里住去?——好了,现在没有你的事了,你赶紧回去打你的牌去吧。(把风灯送到他手里)走!走!
巡 警 这样说,那就没有我的事了。好了,再见,再见。
女 客 再见。你放心好了,哪一天我不在这里住的时候,我通知你就是了。
巡 警 对不起,打搅,打搅。
[巡警走出。老妈兴高采烈地拿了茶壶走出。房东太太承认了失败,看了她的客人一眼,也只好板了面孔走出。]
男 客 (关上门,想起了一个老早就应该问而还没有问的问题,忽然转过头来)啊,你姓什么?
女 客 我……啊……我……
——闭 幕
(写于1926年1月)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唉,你先弄一点东西来吃,好不好?”表现了男客等候房东时焦急和不耐烦的心理。
B.面对房东依仗房产的故意刁难,男客无所畏惧,认为自己既然付了定钱,就一定要租到房子。
C.男客紧紧抓住房东的逻辑漏洞,据理力争,房东无可奈何,只好打发老妈去叫巡警。
D.本剧既有对没有家眷而受到房东精神上“压迫”的人的同情,也有对充满歧视的心理的不满。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东的租房条件,造成她与男客矛盾冲突的同时,也为男、女客之间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
B.“吃东西得等太太回来,房子的事情,也得等太太回来”,侧面表现了房东的独断专横。
C.结尾“你姓什么 ”这一问题,引发了读者对剧情突转过程的重新回顾,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D.作者设计男、女客假扮夫妻欺骗房东的剧情,来平息矛盾,化解冲突,使剧作富有喜剧色彩。
8.简要分析女客这一人物在剧中的作用。(4分)
9.钱理群认为,丁西林的戏剧具有机智、幽默的风格。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昔者,荆平王①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王杀子奢而并杀子尚。子胥闻之,即从横岭上大山,北望齐晋,谓其舍人曰:“去,此邦堂堂,被山带河,其民重移。”乃南奔吴。至江上,见渔者,曰:“来,渡我。”渔者知其非常人也,欲往渡之,恐人知之,歌而往过之,曰:“日昭昭,侵以施,与子期蒲芦之碕②。”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 半江,而仰谓渔者曰:“子之姓为谁?还,得报子之厚德。”渔者曰:“纵荆邦之贼者,我也,报荆邦之仇者,子也。两而不仁,何相问姓名为?”子胥即解其剑,以与渔者,曰:“吾先人之剑,直百金,请以与子也。”渔者曰:“吾闻荆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购之千金。’今吾不欲得荆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剑为?”渔者渡于于斧之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诺。”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无令之露。”渔者曰: “诺。”子胥行,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泄也。
子胥遂行,至吴。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三日,市正疑之,而道于阖庐。阖庐曰:“吾闻荆平王杀其臣伍子奢而非其罪,其子子胥勇且智,彼必经诸侯之邦可以报其父仇者。”王者使召子胥。入,吴王下阶迎而唁,数之曰:“吾知子非恒人也,何素穷如此?”子胥跪而垂泣曰:“胥父无罪而平王杀之,而并其子尚。子胥遁逃出走,唯大王可以归骸骨者,惟大王哀之。”吴王曰:“诺。”上殿与语,三日三夜,语无复者。王乃号令邦中:“无贵贱长少,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罪至死,不赦。”……后,子胥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
(节选自《越绝书·荆平王内传第二》)
[注]①荆平王:楚平王。②碕:弯曲的水岸。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渔者知其非常人也 非常:不同寻常的
B. 购之千金 购:悬赏
C. 乃发其箪饭 发:打开
D. 何素穷如此 穷:贫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歌而往过之 夜缒而出
B.何相问姓名为 吾见其难为
C.请以与子也 却宾客以业诸侯
D.语无复者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
B. 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
C. 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
D. 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子奢和伍子尚因得罪荆平王被害,伍子胥认为难以依靠齐晋两国报仇,于是投奔吴国。
B.渔夫做事谨慎,采用唱歌的方式告诉伍子胥傍晚相约于长满芦苇的弯曲水岸,再帮其渡河。
C.渔夫不贪图赏金和宝剑,把伍子胥送到对岸,随后以死表明不会泄露伍子胥的行踪。
D.吴王阖庐认为伍子胥刚勇而有智谋,在国内发布了不听伍子胥的训导就是死罪的命令。
14.把文中画横线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无令之露。”(4分)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4分)
(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注]今已误儒生。
[注]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为青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送别时间和地点,借天气的变幻不定表现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
B.颈联写夕阳下孤帆远去,碧草如茵,由近及远描写眼前之景,抒发不舍之情。
C.诗歌的最后一句抒写了诗人不被朝廷重用,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的苦闷之情。
D.全诗用一连串的“景语”来描写送别的场景,画面生动,景中含情,诗意浓厚。
16.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述志时所说的“______,______”两句,显示出他谦逊谨慎的态度。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与想象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极其宏阔壮观的气象。
(3)王安石在《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感叹人们登高凭吊,空发兴亡感慨,却丝毫不吸取历史教训。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元旦假期虽然已经过去,但城市的旅游热度依然高涨。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59.14亿元左右,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峰值。哈尔滨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所提供的异域风情体验。在哈尔滨最繁华的中央大街上,众多采用巴洛克风格的经典欧式建筑,为游客带来像置身欧洲的异域风情。
冰雪大世界“花式营业”,索菲亚教堂旅拍出圈……今冬,哈尔滨持续“放大招”,涌现出一系列“冰雪+”“+冰雪”的新产品、新场景、新玩法,把黑龙江优质冰雪资源的独特魅力展现得 ,五湖四海的游客接踵而至,带动冰雪消费一路狂飙。华灯初上,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内已经 ,眼前这些晶莹剔透、 的冰灯作品,令外地游客叹为观止,③很多人不远千里赶来,就是为了赴一场神往已久的冰灯之约、视觉盛宴。切块摆盘的冻梨、萝卜,加糖的豆腐脑……连日来,哈尔滨各种花式“宠粉”,让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份 的舒心,让游客旅游体验感和氛围感持续飙升。
总的来说,哈尔滨通过创意活动、独特美食和文化体验,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这样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④可以激发多元化的旅游推广,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淋漓尽致 人满为患 巧夺天工 实至名归
B淋漓尽致 人头攒动 巧夺天工 宾至如归
C酣畅淋漓 人满为患 鬼斧神工 实至名归
D酣畅淋漓 人头攒动 鬼斧神工 宾至如归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20.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自然或人文的角度为哈尔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句式整齐,不超过2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古代十分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文艺不存在教育作用,只存在审美作用。我认为,文艺的教育作用是存在的,但不是那样直接,那样“立竿见影”。让一些“苦大仇深”的农民,看一出戏,立刻热血沸腾,当场要求报名参军,上前线打鬼子,可能性不大,而且这也不是文艺作品应尽的职责。文艺的教育作用只能是潜移默化的,使读者 ① 。超然客公众号
我觉得一个作家的作品总要使读者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一个作品写完了,放在抽屉里,是作家个人的事; ② ,就是一个社会现象。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带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有诗意一些,从而使世界更诗化。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做错了事情必须给人家道歉。
B.屋子里给弄得乱七八糟。
C.他赠送给我一本精装书。
D.老师耐心地给同学们解决问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上面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 2.(3分)C 3.(3分)B
4.(4分)
①首先,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②接着,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③然后,列举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新问题,指出其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④最后,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5.(6分)
①创新宣传手段,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②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以网络为载体,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更多空间。
③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民族文化立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取其精华。
④辩证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 7.(3分)A
8.(4分)女客是解决房东与男客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角。她机智灵活,表演得体,她又大方开朗,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她主动提出来做男客的妻子,“欺骗”了房东,助男客租到了房子。
9.(6分)机智与幽默一是体现在男客拒不退房时与房东的交锋,运用充满机智的逻辑推理揭示房东不同意租房的不合理性,看似蛮不讲理又言之有据,用机智聪明的语言,步步紧逼,压倒了恃势凌人的房东,男客的语言也是十分幽默的;(3分)超然客公众号
二是体现在女客设计与男客争吵,假扮夫妻租到了房子,这种情境也显得滑稽幽默;凭借机智和巧计达到租房目的,又没有过分得罪房东,这是一种充满幽默感的巧妙的斗争艺术。(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10.(3分)D 11.(3分)A 12.(3分)B 13.(3分)A
14.(11分)
(1)子胥吃罢饭离开了,离开时回头对渔夫说:“掩盖好你的茶饭碗筷,不要让他们露出来。(4分)
(2)难道大王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以后心里才痛快么?(4分)
(3)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
16.(6分)
①送别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超然客公众号
②颔联营造了一种十分沉寂的意境;
③以这种静烘托出二人分别时心中的不静、不舍和无限忧郁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3分)B 19.(3分)C
20.(4分)示例:共赴冰城冰雪奇缘,感受尔滨异域风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21.(4分)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②拿出来发表
22.(3分)D
四、写作(60分)
23.(60分)参考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