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之语言风格》导学案
学习目标:复习文学类文本之语言风格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1.根据教材,把课后“思考探究”有关“语言风格”的题目摘录到下表。
册数 篇目 语言风格 考点探究
七上 春 生动优美;多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多用叠词、 形容词、连续动词等;描写生动细腻,有画面感。
七上 动物笑谈 诙谐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大词小 用、褒词贬用、俗词雅用、雅词俗用等。
七上 散步 富含哲思;善用双关,多用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八上 背影 素朴典雅,简净细致;平实质朴
八上 昆明的雨 温润沉静,文化味浓
九下 蒲柳人家 自然朴实;语言通俗,口语化,多用方言。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案例1.《背影》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句子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2.《蒲柳人家》
小说语言富有特色,大量使用口语俗语,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阅读时要细加品味,试以下列句子为例,加以赏析。
1.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
2.人配衣裳马配鞍,窝着一肚子饿火,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3.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安塞腰鼓》,回答问题: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例如写腰鼓表演临近高潮:“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昆明的雨》,回答问题: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诗雨沉沉”。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路亭 柯灵
①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②我不幸拙行于路,又和冯谖同病,却无由弹锬而歌。碰到这种时候,就经常不由得想起乡间的路亭。
③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④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天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⑤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⑥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⑦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龄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时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对联:山色湖光,四时佳兴。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⑧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勿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
⑨“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2021·广西中考)
(选自《柯灵散文选》,有删改)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对“路亭”的描述,主要围绕着外形特征、实用价值,风貌品质等方面展开。
B.善于写人摹景状物,寥寥数语,勾画白描,形象生动,画面感强,有视觉冲击力。
C.语言有浅显易懂、明白晓畅的特点,如“破费悭囊”“拙于行路”“聊避风雨”等。
D.对路亭的喜爱和赞美,透露出作者关注民生、与普通民众苦乐系于一体的情怀。
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 刘世芬
①有一次,作家周晓枫到河北作协开讲座。开讲前,主持人先做介绍,周坐在台下第一排座椅上,我就坐在她身后,此时的我,作为听众,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极为放松,可我前面的周晓枫,却没将身体向后倚靠,她自始至终将身体离开椅背两个拳头的距离,正襟危坐,从后面看,她的双臂应该是整齐地叠放于胸前,绝对是那种芭蕾舞演员的身姿,朴素安然,雕像般一动不动。
②这种坐姿,显现的是一种自律。这种自律唤醒我记忆深处的一个“孩子”。
③那个“孩子”,当时是西安某大型集团总裁助理,27岁,清瘦、文弱,眼神悠悠淡淡,声音细细微微,神情羞羞涩涩,一举一动,生怕惊动了什么。扎在叔叔阿姨辈的人堆里,特别是在那群德高望重的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这个词,像是为他定制。
④在周一例会上,我所带的实习团队一律坐到后排,观摩并等待集团为我们举行的欢迎仪式。那“孩子”与那群久经沙场的老前辈一起围坐,研讨上周工作,总结一周得失,言谈举止间,仍是静悄悄的青涩模样。
⑤如果不是仪式后他坐到后排时那个腰板笔直的姿势,我至多仅记住这样一个安静谦恭的背影。例会结束,欢迎会开始,我们的实习团队围坐到会议桌前,那“孩子”与集团领导则退居会议桌后面——只留三两个中层领导致欢迎词。
⑥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汇报上周各自分管的工作,谁都明白,这一次的例会大有不同,因为后面坐着我们这些外人,他们虽非首次“登台”,可是有“观众”在场,毕竟有别于平时的“例行公事”,每人都极为“重视”,一板一眼,生怕在外人面前出错,此刻坐到后面,可以稍事放松,允许紧绷的状态分神懈怠。
⑦然而,我还是从会议桌对面一眼看到了他:就在一片静悄悄的松懈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能够让我牢记并心有所感,是因为这个姿势的唯一和抢眼。
⑧起初,我还以为他有过军旅经历,他的坐姿真的很“军人”,曾见过部队官兵们持帽端坐,那神情令人不由自主地心生庄严与敬畏,此刻的他,双腿笔直并拢,笔记本平摊其上,目光平视,而腰板和脊柱,就那么直直地挺立,自始至终,纹丝不动。
⑨这个坐姿,将我狠狠地“蜇”了一下。
⑩在我心中,如此一坐,“泄露”了自励与自持、功力与涵养,为一个初涉职场男孩的一生提供了一套绅士密码,这个姿势所涉极多:砥砺、坚韧、卧薪尝胆,还有表象背后不为人知的心灵熬炼和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成长。
这样的坐姿,看起来似乎缺少那么一点倜傥、洒脱,十足的青涩、懵懂,可是谁又敢说,青涩曾缺席自己的成长?只有青涩才不为世俗所囿滞,才能秉持梦想的鲜纯与清俊,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
十年后,我遇到几位西安作家,向他们打听那“孩子”。那大型集团在全国已如雷贯耳,而那“孩子”已成功甩掉“助理”二字,升任总经理。
不知他现在是否显得成熟了,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的坐姿肯定一如既往。
是的,他和周晓枫的坐姿透露出的是自律。残忍的自律!我有时想,有这个必要吗?但同时我又明自,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自律以一种水滴石穿的韧性,成就其人生的辉煌。
而且,这样的坐姿,给人的感受,正与身陷绵软沙发时那种昏昏沉沉的感觉相反——那样正襟危坐的人,其心灵是清澈灵透的,其灵魂则是可以飞翔的。 (2021·辽宁营口中考)
(选自2020.9《青年文摘》)
下面对选文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③段描写那个“孩子”时,连用三个叠词“悠悠淡淡”“细细微微”“羞羞涩涩”细腻地表现出那“孩子”在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的样子。
B.文中第⑥段写集团领导们坐在后面时分神懈怠,与第⑦段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那“孩子”灵魂的样子。
C.文中第 段“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与第 段“但同时我又明白,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两句互相照应。
D.全文紧紧围绕坐姿来写,突出了坐姿里灵魂的样子;第 段则插叙了十年后那“孩子”的状况,深化了文章主旨。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橡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2021·天津中考)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作者借文人墨客听雨的故事,表明了听雨有着让思绪、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放飞的能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中考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之语言风格
一、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案例1.《背影》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句子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参考答案
语言素朴典雅,简净细致: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教材是口语,明白易懂。
答题方法
语言风格=分析词语运用+分析语体色彩+表达效果
2.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案 语言素朴典雅,简净细致。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 ,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
答题方法
语言风格=分析语体色彩+分析句式+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参考答案
语言素朴典雅,简净细致。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答题方法
语言风格=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案例2.《蒲柳人家》
小说语言富有特色,大量使用口语俗语,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阅读时要细加品味,试以下列句子为例,加以赏析。
1.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
2.人配衣裳马配鞍,窝着一肚子饿火,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3.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参考答案
《蒲柳人家》本文富有京东地区的语言特色。一是大量使用口语。二是大量使用俗语。三是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读来很有味道。
答题方法
语言风格=分析语言特色 +表达效果
归纳策略
1.看词语运用:多用叠词、形容词、连续动词,有画面感,看词语的感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
2.看语体色彩:
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口 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3.看句式特点: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的使用。
4.看手法: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等;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照应、对比、铺垫、伏笔等;表达效果主要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平实质朴、准确得当、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诙谐幽默等。
5.看地域: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考虑,把握作品语言的特点。还可以根据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村题材,其语言常常通俗质朴,具有地方特色;城市题材,其语言常常委婉细腻,寓意深刻。
二、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安塞腰鼓》,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例如写腰鼓表演临近高潮:“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参考答案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激情。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发挥、升华”等一连串动词,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氛围中,应接不暇。短句急促有力,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生命律动。
示例符合思维模型
定位语言风格=分析动词+分析句式+分析感受。
2.阅读《昆明的雨》,回答问题: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诗雨沉沉”。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参考答案
《昆明的雨》语言文化味浓。
1.“莲花池外少行人 ……木香花雨沉沉”。典雅文言与质朴的口语 。相映成趣 ,雅俗共赏, 韵味无穷 ;
2.“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巧妙的化用杜甫、陶渊明的诗句,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浓绿,富有诗韵;
3.“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短句口语色彩浓厚,语言质朴。文章长短句结合,口语、诗歌融为一体,典雅的文言和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雅俗共赏,意味无穷。
示例符合思维模型:定位语言风格=分析语体色彩+分析句式+分析手法+分析感受。
三、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 路亭》,回答问题。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对“路亭”的描述,主要围绕着外形特征、实用价值,风貌品质等方面展开。
B.善于写人摹景状物,寥寥数语,勾画白描,形象生动,画面感强,有视觉冲击力。
C.语言有浅显易懂、明白晓畅的特点,如“破费悭囊”“拙于行路”“聊避风雨”等。
D.对路亭的喜爱和赞美,透露出作者关注民生、与普通民众苦乐系于一体的情怀。
参考答案:C “破费悭囊”“拙于行路”“聊避风雨”是书面语,文雅而非浅显易懂。
2.阅读《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回答问题。
下面对选文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③段描写那个“孩子”时,连用三个叠词“悠悠淡淡”“细细微微”“羞羞涩涩”细腻地表现出那“孩子”在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的样子。
B.文中第⑥段写集团领导们坐在后面时分神懈怠,与第⑦段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那“孩子”灵魂的样子。
C.文中第 段“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与第 段“但同时我又明白,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两句互相照应。
D.全文紧紧围绕坐姿来写,突出了坐姿里灵魂的样子;第 段则插叙了十年后那“孩子”的状况,深化了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D 本题考查叙述顺序的理解。写“那‘孩子’”先写十年前,再写十年后,是顺序,不是插叙。故选D。涉及到语言特色考查的是A,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达出那“孩子”在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的样子,是对的。
3.阅读《听雨》,回答问题。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作者借文人墨客听雨的故事,表明了听雨有着让思绪、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放飞的能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
参考答案
C 涉及到语言特色考查的D选项。结合文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表明了听雨有着让思绪、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放飞的能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
四、归纳总结
语言风格
生动优美
诙谐幽默
平实质朴
文化味浓
语言通俗,口语化,多用方言
看词语运用
看语体运用
看句式特点
看手法
看语言特色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之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复习文学类文本之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1.导入语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往往会碰上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题目,见到这类题目,有的同学往往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导致丢分。下面我们进行考点探源,一起来看看中考文学类文本中考查的文章语言风格。
2.考点探源
根据教材,把课后“思考探究”有关“语言风格”的题目摘录到下表。
册数 篇目 语言风格 考点探究
七上 春 生动优美;多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多用叠词、 形容词、连续动词等;描写生动细腻,有画面感。 课文清新,活泼,优美,请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
七上 动物笑谈 诙谐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大词小 用、褒词贬用、俗词雅用、雅词俗用等。 作者的语言诙谐风趣,有时还带着调侃的味道,阅读时注意体会这种幽默的效果
七上 散步 富含哲思;善用双关,多用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品味词句,结合全文主,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八上 背影 素朴典雅,简净细致;平实质朴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句子为例,加以赏析
八上 昆明的雨 温润沉静,文化味浓 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细细品味,体会汪曾祺的散文的独特韵味
九下 蒲柳人家 自然朴实;语言通俗,口语化,多用方言。 小说语言富有特色,大量使用口语俗语,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阅读时要细加品味。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一)以文析法
案例1.《背影》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句子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参考答案:语言素朴典雅,简净细致: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教材是口语,明白易懂。
答题方法:语言风格=分析词语运用+分析语体色彩+表达效果
2.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参考答案:语言素朴典雅,简净细致。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 ,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
答题方法:语言风格=分析语体色彩+分析句式+表达效果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参考答案:语言素朴典雅,简净细致。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答题方法:语言风格=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案例2.《蒲柳人家》
小说语言富有特色,大量使用口语俗语,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阅读时要细加品味,试以下列句子为例,加以赏析。
1.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
2.人配衣裳马配鞍,窝着一肚子饿火,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3.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参考答案:《蒲柳人家》本文富有京东地区的语言特色。一是大量使用口语。二是大量使用俗语。三是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读来很有味道。
答题方法:语言风格=分析语言特色 +表达效果
(二)归纳策略
1.看词语运用:多用叠词、形容词、连续动词,有画面感,看词语的感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
2.看语体色彩:
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口 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3.看句式特点: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的使用。
4.看手法: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等;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照应、对比、铺垫、伏笔等;表达效果主要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平实质朴、准确得当、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诙谐幽默等。
5.看地域: 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考虑,把握作品语言的特点。还可以根据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村题材,其语言常常通俗质朴,具有地方特色;城市题材,其语言常常委婉细腻,寓意深刻。
(三)答题格式:定位语言风格=分析的切入角度+分析感受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安塞腰鼓》,回答问题: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例如写腰鼓表演临近高潮:“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参考答案: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激情。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发挥、升华等一连串动词,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氛围中,应接不暇,短句急促有力,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生命律动。
示例符合思维模型:定位语言风格=分析动词+分析句式+分析感受。
2.阅读《昆明的雨》,回答问题: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昆明的雨语言如绵绵细雨,温润沉静,文化味浓,细腻而不失简净。“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诗雨沉沉”。文章口语 、诗歌融为一体,典雅文言与质朴的口语 。相映成趣 ,雅俗共赏, 韵味无穷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巧妙的化用杜甫、陶渊明的诗句,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浓绿,富有诗韵;
示例符合思维模型:定位语言风格=分析语体色彩+分析句式+分析手法+分析感受。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路亭》 (2021·广西中考)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文章对“路亭”的描述,主要围绕着外形特征、实用价值,风貌品质等方面展开。
B.善于写人摹景状物,寥寥数语,勾画白描,形象生动,画面感强,有视觉冲击力。
C.语言有浅显易懂、明白晓畅的特点,如“破费悭囊”“拙于行路”“聊避风雨”等。
D.对路亭的喜爱和赞美,透露出作者关注民生、与普通民众苦乐系于一体的情怀。
参考答案C。“破费悭囊”“拙于行路”“聊避风雨”是书面语,文雅而非浅显易懂。
2.《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 (2021·辽宁营口中考)
下面对选文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中第③段描写那个“孩子”时,连用三个叠词“悠悠淡淡”“细细微微”“羞羞涩涩”细腻地表现出那“孩子”在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的样子。
B.文中第⑥段写集团领导们坐在后面时分神懈怠,与第⑦段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那“孩子”灵魂的样子。
C.文中第 段“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与第 段“但同时我又明白,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两句互相照应。
D.全文紧紧围绕坐姿来写,突出了坐姿里灵魂的样子;第 段则插叙了十年后那“孩子”的状况,深化了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叙述顺序的理解。写“那‘孩子’”先写十年前,再写十年后,是顺序,不是插叙。故选D。涉及到语言特色考查的是A,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达出那“孩子”在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的样子,是对的。
3.《听雨 》 (2021·天津中考)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作者借文人墨客听雨的故事,表明了听雨有着让思绪、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放飞的能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
参考答案(C)结合语境中“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等内容可知,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并不是认为母亲的教育很多余。涉及到语言特色考查的D选项. 结合文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等内容可知,作者借文人墨客听雨的故事,表明了听雨有着让思绪、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放飞的能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诗意美
五、归纳总结,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