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从种到界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蜜蜂既是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又是昆虫。为什么同一种动物要冠以不同类群的名称呢? 学生思考问题,根据已有经验作出自己的判断并积极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迅速进入课堂。
【展示图片】在动物园、植物园、公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动(植)物的标牌上写着动(植)物的名称,除了中文名称,上面往往还写了纲、目、科、属和拉丁文学名,这是怎么回事?
环节二 讲授新课: 生物分类等级 【讲解】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以答案的形式得出分类的目的和生物分类的依据。
【讲解】生物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为了更精确地表述生物的分类地位,科学家还把原有的分类单位作进一步细分,加“超、亚”等辅助等级。(注:“种”是唯一客观存在的分类单位,其他的分类单位是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人为设定的。)
【提出问题】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的类群,如何将它们与分类单位对应起来呢?
【讲解】展示动物界、植物界的分类图解。
【提出问题】一种生物是如何被列入不同分类等级的呢?
环节三 讲授新课: 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 【过渡】下面以“狼”为例,看看生物是如何被列入不同分类等级的。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由小到大分析狼分别属于的等级。体会分类的依据及等级越小,属于同一等级的动物之间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越大。
【自学】阅读教材P102~103的图6-1 狼在动物分类中的位置。思考:狼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
【讲解】种:每一只狼是一个动物个体,但所有的狼都属于同一个物种。 小组讨论,并积极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不同物种?
【讲解】物种即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物种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存在生殖隔离,即互不交配,即使交配,也不产生可育的后代。
【讲解】以全世界的人、马和驴、虎和狮为例区分物种。
【讲解】(加郊狼)属:郊狼的体型比狼小得多,但是这两种动物都具有身体较长、眶间部显著隆起等特征,因此它们被划分到同一个属——犬属。 根据狼的等级分类进行规律的总结。
【讲解】(加狐)科:狐的眶间部平缓,但它与狼、郊狼都具有颜面部较长、吻端突出、爪钝而不能伸缩等共同的特征,因此被划分到同一个科——犬科。
【讲解】(加虎)目:虎的爪锐利且能伸缩,不属于犬科,但它和狼、郊狼、狐—样,具有尖锐的犬齿,因此它们同属于食肉目。
【讲解】(加马、兔、蝙蝠、人)纲:马、兔、蝙蝠、人等动物,与狼、郊狼、狐之间的差别很大,但它们都具有胎生、哺乳等特征,都属于哺乳纲。
【讲解】(加鸟、蛇、蛙、鲨鱼)门:它们都有脊柱,同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
【讲解】(加其他动物)界:动物界。
【提出问题】分析动物在分类上的位置,回答问题: 1.狼和狐的相同点多,还是狼和马的相同点多?为什么? 狼与狐的相同点多。狼与狐属于同科,狼和马属于同纲。 2.上述生物中,与狼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什么? 狼与郊狼的亲缘关系最近。狼与郊狼属于同种。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总结】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具有的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具有的共同特征越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环节四 讲授新课: 生物命名——双名法 【展示图片】这种植物,北京人称为白薯,湖南人称为红薯,四川人称为红苕,山东和东北人称为地瓜,而江苏人则称为山芋。 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林奈和双名法。 帮助学生认识双名法的组成部分、书写规则。
【展示图片】这两种不同植物的地下茎,在很多地区它们却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山药。
【提出问题】我们在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常会出现上述的“同物不同名”、“同名不同物”的现象,如何避免这种混乱呢?
【讲解】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双名法。 以“狼”为例讲解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
环节五:
拓展延伸 【讲解】生物的五界系统。 拓展延伸。
环节六
总结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以及学会用概念图进行知识总结的方法。
【总结】总结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环节六: 课堂练习 【讲解】三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