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概述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的图片。 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答案。 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都属于软体动物。那么,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你知道的软体动物还有哪些?
【提出问题】乌贼、章鱼等体外不具有硬的贝壳,为什么也属于软体动物?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软体动物的特征。
环节二 讲授新课: 观察双壳类动物的内部结构 【实验】打开文蛤(或其他双壳类动物)的贝壳,揭开部分外套膜,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的操作。 明确规范的操作步骤。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将实物与书中的图片相结合进行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你所观察的动物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呢? 小组进行实验和观察,认识相应的内部结构,思考并回答问题。
【讲解】总结归纳: 1.贝壳具有保护动物的作用。 2.靠足运动,用鳃呼吸。
【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推理,文蛤是如何获取食物和排出食物残渣的呢? 根据观察,推测文蛤取食、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
【播放视频】双壳动物进食。
【讲解】双壳动物通过进水管、出水管取食、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
【提出问题】文蛤的这些主要结构与它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填写表格。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讲解】归纳文蛤的结构特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完善表格,共同总结归纳双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三 讲授新课: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展示图片】各类软体动物的图片。 观察其他种类的软体动物。 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讲解】分别介绍软体动物的不同类别:双壳类、多板类、腹足类、头足类。
【提出问题】这些种类的软体动物和双壳类动物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与双壳类动物进行比较,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讲解】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环节四 讲授新课: 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提出问题】你能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举例说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吗? 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结合书本内容以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辩证地分析事物。
【展示图片】展示师生共同搜集的相关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
【讲解】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环节五:
拓展延伸 【讲解】美丽的珍珠。 拓展延伸。
环节六 总结:
软体动物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
【总结】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环节七: 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两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