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行为(第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教学难点】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蚂蚁大家都经常看到,那么蚂蚁是怎样与其他个体交流的呢? 回顾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吧。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探究蚂蚁的通讯” 【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都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地点。蚂蚁不会发声, 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出假设】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出可能的假设。 作出假设: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制订计划】所制订的计划中应当包括:选好实验材料,实验要求,方法和步骤,注意事项等。 小组讨论,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按确定的计划进行探究,认真观察并记录。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 进行实验。 通过实际实验,提高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讲解】以问题串的形式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1.实验前是否需要对蚂蚁进行饥饿处理?为什么? 需要饥饿处理。可提高蚂蚁的食欲,便于引导蚂蚁上桥寻找食物。 2.为什么要在容器内放少量清水? 为创建A、B、C三个小岛。 3.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谁是实验组?谁是对照组? 自变量是“气味的有无”;实验组是“BC桥”;对照组是“AB桥”。 4.实验过程中能否直接用手移动“桥”呢,为什么? 在实验中不能直接用手来对换小木条,移动“桥”,因为手上的气味会粘到“桥”上,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后填写表格。
【得出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将结果和假设进行对照,若结果能够验证假设,则得出相应的结论。(注意讲解结论和假设的关系) 通过分析实验记录,得出结论:蚂蚁通过气味交流信息。
【表达和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的组成功了,有的组失败了。分析其中的可能原因,总结经验和不足。讨论: 1.问题研讨:对实验装置、结果有何疑问,如何解决? 2.实验反思:想一想,实验中我们哪些方面还可以做的更好? 3.实验评价: (1)是否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验? (2)能否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3)当实验假设与实验结果不一致时,能否去认真的分析原因? (4)能否在探究实验中与他人合作交流? (5)能否不怕失败,坚持探究,得出结果? (6)小组互评中能否欣赏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 各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表达一下实验的收获,互相交流一下体会。 通过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蚂蚁的通讯。
环节三:
拓展延伸 【拓展】蚂蚁的觅食.mp4。 拓展延伸。
环节四: 总结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
【总结】总结“探究蚂蚁的通讯”。
环节五: 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两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