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鱼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了解淡水鱼类、海水鱼类及其养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教学难点】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动物都生活在水中。“烟波浩渺的海洋,奔腾不息的江河,碧波荡漾的湖泊,涓涓流淌的小溪,本来是水生动物的乐园。但由于我们人类的活动,地球上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鲨鱼决定召集广大鱼类召开成员大会,一起商议将来的生存大计。鱿鱼、比目鱼、娃娃鱼、甲鱼、鲸鱼、黄花鱼纷纷游来。你们知道图示的这些动物中,谁有资格参加? 讨论回答。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对鱼类知识的探求欲望。
【总结】给予学生一定的交流空间后,简单介绍相关的动物类群,强调以上动物中只有比目鱼、黄花鱼才是真正的鱼类。
环节二 讲授新课: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过渡】鱼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种类较多,形态也各不相同,它们的内部结构却有相同之处。 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直接教具进行比较,明确脊椎动物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展示标本】展示鱼的骨骼标本,请同学们观察鱼的骨骼。 仔细观察,思考并回答。
【讲解】在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骨骼,这就是脊柱。脊柱是多块脊椎骨组成的结构。
【展示图片】展示其他几种有脊柱的动物。
【讲解】像鱼这样,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相反,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提出问题】结合前面学习的几种动物,你能举出几种无脊椎动物吗?
【展示图片】展示前面学过的几种动物。
【强调】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提出问题】通过对比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你能推测出脊柱的作用吗? 思考并回答。
【强调】脊柱在动物体内起支持作用。
环节三 讲授新课: 多种多样的鱼 【过渡】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及表达的能力。
【活动】学生分组展示收集的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教师应适时发现学生讲解中是否有错误点,并及时纠正。) 分组展示课前准备的材料。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展示,可见鱼类资源丰富。它们有的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水域;有的在水体上层游动,有的在水体底部栖息;有的以藻类等水生植物为食,有的生性凶猛,专门捕食其他水生动物。下面,我们来着重了解几种鱼类。
【展示图片】展示海洋鱼的图片。你认识这些海水鱼吗? 观察、思考并作答。
【讲解】我国的海洋鱼已知的约有2000种,常见的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鲐鱼、鲅鱼、大麻哈鱼、鲚鱼、鲥鱼等。
【讲解】鲳鱼身体略呈菱形,头小,背鳍和臀鳍较长,尾鳍呈叉形。
【讲解】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鲨鱼中有体形最大的鱼类鲸鲨,也有小到可以放在手上的侏儒角鲨,还有凶猛的大白鲨。
【讲解】石斑鱼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暖水海域,头较大,体色与四周岩石的颜色相似,有条纹和斑点。石斑鱼幼体为雌鱼,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转变为雄鱼。
【讲解】带鱼身体呈带状,口大,背鳍较长,几乎与背部等长。带鱼比较凶猛,以鱼类、软体动物为食。
【讲解】比目鱼栖息于海底,成鱼的眼睛移到身体的同一侧,没有眼睛的那侧身体朝向海底。比目鱼的两只眼睛生在一侧,是与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展示图片】展示淡水鱼的图片。你认识这些淡水鱼吗?
【讲解】据调查,我国淡水鱼有1000多种,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都是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
【讲解】鲢鱼体色较淡,因而又称白鲢,在水域的上层活动,以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
【讲解】鳙鱼头较大,故又名“胖头鱼”,背面暗黑色,并有不规则黑点,因而俗称花鲢,栖息在水的中上层,以水蚤等浮游动物为食。
【讲解】草鱼体色为青黄色,栖息在水域的中下层和水草多的岸边,主要以水草为食。
【讲解】青鱼体色为青黑色,栖息在水域中下层,主要以螺、蚌等软体动物为食。
【过渡】根据几种鱼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可将它们混合放养在一个水域里。
【讲解】混合放养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并且能够利用各种天然饵料,因而能够增加鱼的产量,达到高产的目的。
环节三:
拓展延伸 【讲解】海马不是马而是鱼。 拓展延伸。
环节四: 总结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
【总结】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及多种多样的鱼
环节五: 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两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