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7-21 13:5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回顾旧识,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展示青蛙和乌龟的图片。 回顾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将前后两节课联系起来,也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过渡】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栖动物,知道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爬行动物。
环节二 讲授新课: 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展示图片】现在我们以蜥蜴为例,来认识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并积极作答。 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和问题串的形式,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提出问题】展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蜥蜴,请同学分别说出蜥蜴在这四幅图中的生活环境?
【讲解】据不完全统计表明,地球上除了南极洲之外,大陆上都有蜥蜴的身影。田野,沙漠,山间,可见它们分布很广泛。
【过渡】那么它们有哪些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呢?
【提出问题】我们再次看这四幅图,蜥蜴的肤色分别是怎样的?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学生未回答出“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关答案时进一步提出该问题)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并积极交流。 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完善重要概念。
【总结】它们的肤色与外界环境是相似的,可以更好的伪装自己,不被敌害发现,也能更好地捕捉食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
【展示图片】展示蜥蜴的皮肤及皮肤纹理图。
【提出问题】皮肤除了颜色的特性之外,还有什么呢?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皮肤是怎样的吗?
【总结】蜥蜴的皮肤是粗糙的、干燥的、布满鳞片的。
【提出问题】那么这样的皮肤对蜥蜴而言,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足呢?(可以回忆节肢动物外面被覆什么及其作用来思考) 复习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以此引出蜥蜴皮肤对蜥蜴的重要性。
【总结】如同节肢动物被覆外骨骼一样,这样的皮肤可以保护身体和减少水分散失。但由于皮肤角质化,没有活的细胞。只有退掉原来的表皮,长出新的表皮以适应不断长大的躯体。因此,蜥蜴就像节肢动物一样也会有蜕皮现象发生。 通过节肢动物类比爬行动物。
【提出问题】蜥蜴的身体分成哪几个部分呢? 思考问题并积极交流。
【总结】蜥蜴身体分成5个部分,分别是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强调“颈”的进化。
【提出问题】颈对于蜥蜴而言,又有什么好处以适应陆地生活呢?(请同学们一起体验一下,睁开双眼转动你的脖子,你的视野范围发生怎样的变化?与你不动脖子相比,你的视野范围怎样?那么视野范围变大了,对蜥蜴在陆地生存下去,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亲身体验,感受“颈”对生物的作用。 通过体验活动,建构概念。
【总结】颈的进化使蜥蜴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周围的环境,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有颈,头能灵活转动,便于觅食和御敌。
【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青蛙的前肢短小,后肢强壮发达,便于跳跃。那么蜥蜴的四肢又有什么特点呢? 思考问题并积极交流。
【总结】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因此可以不易于暴露自己,移动迅速易于爬行躲藏,也可以迅速地捕食。
【提出问题】蛇没有四肢,为什么也是爬行动物呢?
【讲解】蛇四肢退化,仍是爬行动物,也说明它还具有其他爬行动物的特征。比如,完全用肺呼吸。 从特例到普遍,使概念体系更全面完善和系统。
【展示图片】展示青蛙与蜥蜴肺的结构示意图。 图片比较,重在引导学生观察结构上的差异,建构出爬行动物呼吸的优势。
【总结】青蛙的肺结构相对简单,蜥蜴的肺,形似囊状,内部具有复杂的间隔,使之分隔出无数的蜂窝状的小室,其上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效地扩大与空气接触以及气体交换的面积。甚至有的巨型蜥蜴有肌肉发达的咽喉,像风箱一样往肺内打气,从而提高呼吸效率。
【展示图片】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蜥蜴的生殖和发育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重要概念的内涵。 引导培养学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总结】蜥蜴为体内受精,陆地上产卵,而且卵很大,内部的营养也很充分,卵黄、卵白都为幼体的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此外,卵外有坚韧的壳,防止卵内受到伤害,防止水的流失。而且个体在陆地上直接从卵发育成幼体。
【强调】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脊椎动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生殖和发育脱离了对水的依赖。
环节三 讲授新课: 爬行动物的特征 【总结】总结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皮肤、颈、四肢、呼吸、生殖和发育。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分类比较能力,促进学生记忆。
【提出问题】你能从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中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皮肤干燥有角质鳞片和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陆地产卵,卵外有卵壳。
【提出问题】你能总结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吗?完成表格内容。
【总结】师生共同完善表格内容。
环节四 讲授新课: 其他爬行动物和与人类的关系 【展示图片】展示爬行动物“扬子鳄”。 观察、了解其他爬行动物。 了解其他爬行动物。
【讲解】扬子鳄是小型鳄类,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三省长江沿岸的局部地区。生活在水边的芦苇丛中或竹木地带,以田螺、鱼、蛙等为食。现已人工繁育成功。
【展示图片】展示爬行动物“鳖”。
【讲解】人工养殖的鳖可以食用,鳖甲可以入药。
【展示图片】展示爬行动物“蛇”。
【讲解】我国约有50种毒蛇,常见的有蝮蛇、眼镜蛇、银环蛇、竹叶青等。毒蛇能伤人,但蛇毒也能治病。
【展示图片】展示爬行动物“避役”。
【讲解】避役俗称变色龙,能捕食昆虫,其中包括危害林木的昆虫。
【活动】学生展示其他爬行动物,互相交流。 小组间展示并交流。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及表达的能力。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爬行动物的介绍,你能总结出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吗? 思考问题并积极交流。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总结】: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益有害,如: 1.可以入药,如蛇毒等。 2.保护林木、农作物等:如蜥蜴能捕食危害农林的害虫。 3.有时会危害人类:如毒蛇能伤人。 (我们要全面科学的看待爬行动物。)
环节五 讲授新课: 爬行动物的兴衰 【过渡】早在2亿年前是爬行动物进化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就是恐龙时代。 小组间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恐龙的种类、鼎盛时期的气候和植被特点,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渗透生物的进化是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展示资料】展示自然博物馆中收集到的恐龙资料,引导学生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
【总结】生物的进化伴随着生物的灭绝,有灭绝也有新生物的诞生,二者共同存在。爬行动物衰落,但生物进化并没有停止而是朝着更加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环节六:
拓展延伸 【讲解】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 拓展延伸。
环节七: 总结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
【总结】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环节八: 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三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