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中的作品主题(思想情感或哲理)是阅读理解的核心考点之一,广泛分布在阅读理解的各题型中,是答题的主力得分点。当下对作品主题理解的考核方式是多元化的,诸如赏析题型和作用类题型往往需要答作品的思想情感,另外像词句理解和标题含义理解等题型更是注重对作品主题的多角度分析。通常一部作品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会因为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内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常见问法】
1.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某话的理解。
3. 作品主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解题技巧】
1. 把握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
(1)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2)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3)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考察所领悟到的哲理。
2. 应多注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隐藏于其中。
领会文章主题的方法
抓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有时会直接点明主旨,有时会借助其他事物突显主旨。
抓首段 文章常开篇点明主旨,分析开篇的语句,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抓尾段 有的记叙文会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分析结尾段常常可以把握中心。
抓议论、抒请句 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来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抓段意或人物事件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抓时代背景 有一些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所以了解时代背景,会帮助我们理解文章主题。
多维度理解文章主题
(1)分析文章中人物的品质特点
格式:赞美了/批判了......(人物的品质特点)
(2)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格式:1):亲情关系:①对伟大父爱/母爱的赞美。(单一的付出)②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双向的付出,亲人之间相互理解,包容等)
2):友情关系:体现了深厚的友谊。(也可以是其他人物间的关系,例如师生情,战友等)
3):邻里关系:赞美了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4):军民关系:体现了军民鱼水之情(此类作品多为反映军人外出打仗时普通百姓通过各种形式给予支持)
(3)分析作品折射的社会现象问题
格式:①关心老人,关注老人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突出老人生活孤单的时候)
②关注孩子的成长(作品中有关于孩子快乐的生活时)
③对和平及美好生活的向往(此类作品多为写战争背景下人生百态)
④对传统艺人工匠精神的赞美(此类作品多为反映传统艺术发展状况)
(4)作者的情感
格式: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赞美、感激、敬佩、思念、怀念、同情等感情。
要特别注意,反映家乡风物的作品,作品主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③对某某人的怀念之情
(5)借物喻理或借事喻理
此类作品多为在介绍事物或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讲述人生的道理等,通常以物为题的作品中如果涉及主人公在面对不同处境时应对的态度时往往是在讲述一种生活哲理,即如何对待生活等。
从理解一朵花开始
黄咏梅
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②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小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③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宿外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
④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抱着这样的心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第③段描绘了一幅“农民画”,有人认为,这幅画与主旨无关,可删去。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日 子
严风华
①早晨,天未亮,山里便嘈杂起来了。
②那是鸟叫声。
③不知是什么鸟,也不知有多少,个头有多大,就在屋边的树丛里叽叽喳喳地叫。叫声很欢快,很清脆,也很灵动。每天清晨,我在鸟叫声中醒来,神清气爽。
④天亮后,鸟儿轻盈地从这枝头飞到那枝头,啼鸣声便像风一样从这儿飘到那儿,旋转个不停。
⑤土育树,树生风,风生雨,而生云。云为鹤家乡,树为鸟天地。
⑥这里树多,老伯上山时种了很多树。
⑦老伯在这里种了两棵很漂亮的树。
⑧一棵是牛甘果树。
⑨这棵树,就像一个看守寨门的卫士,立在屋下那道坡中段的路边。树干已有手臂粗了,有些弯曲。树身上有寄生虫,树皮被咬出了一个个伤疤,伤疤上又长成了瘤,树身便疙疙瘩瘩的,有一种古老、苍劲的神韵。
⑩这种树,滥生、贱生,广西南方荒山野岭到处可见。一般有一两米高,春天长叶,七月结果。一张枝叶,丫杈纷繁。丫杈上的叶子,只有蛾翅般大小,到深秋,转青变黄。所结之果,如小孩玩的玻珠球般大小,浑圆,青中泛黄,如润玉般有透明之质感。
另一棵是柠檬树。
它就长在老伯的厨房门口。树皮灰黑,带白斑点。树茎挺直,有手臂粗。从树根到树顶,两米多高,直溜溜竟无枝丫,但到了树顶,枝丫繁茂,亭亭如盖,像一把绿伞。所结之果,初呈青色,熟后呈黄色,如乒乓球般大小,煞是好看。
这棵漂亮的树,无论远看近看,其貌其形其神其态,皆如盆景,有缩龙成寸、以小见大之妙。这样的树,若长在庭院,便显富贵;而长在山野,则显慧雅,有幽幽仙气,令人心生敬意。
柠檬树终日伴着老伯,老伯与人言无二三,却能与树倾心交谈。树下嗅雨,孤屋御风,与鹿为群,同草木为伴,这就是老伯的日子。老伯的日子清淡,却不乏诗意。
只是,仅过了一年多,那棵柠檬树就死了。
张岱的《陶庵梦忆》,有一篇《朱文懿家桂》,记载了朱文懿家的后院里,种有一棵桂树,“干大如斗,枝叶溟蒙(茂盛),樾荫(树荫)亩许,下可坐客三四十席。”此树之所以能如此壮观,是因为主人在树下“不亭、不屋、不台、不栏、不砌……”,“花时不许人入看,而主人亦禁足勿往,听其自开自谢。”也就是说,这颗树始终保持原生状态,没有受到人为干扰。老伯种的柠檬树,正好就在厨房门口,火烟熏扰,枯死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人不能太热闹,太热闹的日子会乱心;心乱则惘。
山多草木,亦多草虫。热天住在山间,虫子让人备受困扰。晚上刚躺下,刚盖上被子,手脚、身上就痒痒的。先是有一两个小虫不知从哪儿偷袭上来,轻手轻脚的,然后就是闲庭信步,悠然自得,实在是胆大妄为。我轻轻伸出手往痒痒的地方捏,想把那虫子捏住,却总也捏不到。不一会儿,这儿也痒,那儿也痒。一抓,便起疙瘩。一折腾,睡意全消。
我把对虫子的厌烦与老伯说了,希望老伯能把这些虫子灭了。可老伯却说,唉,别跟它们计较,我吃鸡,鸡吃虫,虫咬我,过日子就是这样的啦……
至此,我渐渐明了,我到山里偶作闲居的原因了。在山里,草木也罢,蛇虫也罢,都是山的公民,彼此相依相偎,当可善待……
这个理,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未必比老伯明白。
(选自《一座山,两个人》,有改动)
本文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多种感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战马魂
蒙福森
①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乱,途经龚州,其渡江之处名“将军古渡”,久负盛名。虽历经千年,至今古韵犹存。
②历代文人墨客在将军古渡留下了不少诗作,摘录一二佳句:
③“汉将征边地,威名重伏波。”
④“试看将军滩上水,犹留豪气击鸣鼓。”
⑤古渡不远,有一处空旷开阔的草坪,马援曾在此操练士兵。遥想当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声震四野。
⑥草坪中有一处泥潭,深可及腹,宽数丈,野草覆盖,人所不知。
⑦马援坐骑名火龙驹,皇帝亲赠,多年来,随他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立下赫赫战功。
⑧那日,早操练毕,马援下马,解鞍卸甲,任由火龙驹在草地上吃草。
⑨忽闻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马援大惊。
⑩火龙驹拼命挣扎,可泥潭像一个囚笼,牢牢地困住了火龙驹。
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
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
从黄昏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马援一夜不眠,坐在泥潭边,默默地陪伴着火龙驹,眼看着心爱的坐骑慢慢耗尽了力气,却一筹莫展。
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砂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休。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
天边露出了鱼肚白,绿野平畴,疏林野树,江水苍茫,江中一叶轻舟,随波逐流,与往日并无二致。
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
马援老泪纵横。
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
马援心如刀割。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闻将军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今有一法,或可一用。”
“请问何法?”马援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心急如焚地说。
老人说:“此法未必有用,但到了此刻,不妨一试。”
马援依老人之法,将所有战马云集于草地上。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手执长鞭,牵住其中一匹,跨身一跃而上。嗷呜——一声高喊,手起鞭落,抽打坐骑。
坐骑奔跑起来了。
其他战马也跟着奔跑起来。
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
马群绕着圈儿奔跑,越跑越快。
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
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哪怕每次跃起,挪移只有一点点,但它依然顽强不屈,绝不放弃。
马群依然在奔跑。
火龙驹在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像在战场上,它和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
火龙驹一步一步地,终于,跃出了泥潭。蓦然,火龙驹鬃毛竖立,前蹄高杨,“咴——”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
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彤彤的,远处的田野、山峦、树木、村落、河流,殷红一片。
“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
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9期,有删改)
1.读小说要读故事。故事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请站在马援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来概述故事。
2.读小说要关注“虚构中的真实”。小说中的细节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本文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特点?请任找一例简要分析。
3.读小说要体味有意味的形式。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独立成段,如果将其合并为一段,其表达效果有何差异?
4.读小说要领悟主题的丰富性。试归纳小说的三个主题。
5.读小说要细品结尾。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无名之树
刘永飞
①补过三个轮胎,换好两个车闸,上午的时间已过去大半。
②杨积余随手从工具车下拉出个坑坑洼洼的铝盆,手插水里,脑袋习惯性地往左探。以往的这个节点,老马准会递话过来,开场白五花八门,比如天气、抖音上的奇闻趣事、新闻里的“俄乌冲突”……可是今天,老马不仅没有如约递话,待他转头细看,那个老马常坐的板凳上竟然空空如也。杨积余一边毛巾擦手,一边琢磨老马是否来过。
③眼见时间过午,他问隔壁小卖铺的老丁,老丁摇头说:“没来过,肯定没来过,我还正纳闷呢,这家伙早该出现了,今天咋回事?”老马的不出现,让杨积余总觉得自己的时间里缺点什么。
④到了吃饭时间,来了生意。他一边帮人家换脚踏板,一边不住地张望那只板凳,以至于走神被螺丝刀戳破了手。其实老马和杨积余并非亲戚,甚至连朋友都说不上。但是自从杨积余在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支起修车摊的时候,老马就熟人似的拉过那条榆木板凳坐下来,一坐就是十多年。
⑤后来他们熟了杨积余才知道,他出摊的那一天,老马正好退休。那天,老马惯性似的走出小区时,蓦然发现自己再也不用上班了。那一刻他无比失落,茫茫然不知去向何处。此时,他们的目光不期而遇,杨积余礼貌性的朝他友善地点点头,而老马正好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随手拉过那条矮凳就坐下来。于是他们一坐一聊,一问一答就这么熟络了。从此,吃过早饭,搞好家务,来这里坐坐,成了老马的固定节目。他仿佛被另一种惯性支配着,这一支配就是十多年。
⑥十多年来,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奇闻趣事、时政新闻聊完了就聊生活。老马跟他聊去世的老伴,跟他聊住在城市另一个角落的儿子。杨积余也跟他聊生活。聊自己的老婆,聊自己的两个儿子,聊自己家里曾养过的一只五条腿的羊。什么都聊完了,就把聊过的事情再聊一遍、两遍、三遍……
⑦他们只在闲暇时聊天。杨积余修车时,老马就坐在板凳上静静地看,专注得像个学徒工。有时候忙得不可开交,杨积余会朝老马伸手,老马立刻递给他某号扳手,再一伸手他又能准确地递过来某个配件。
⑧等忙好了,待杨积余洗手的工夫,他们的聊天立刻启动。每次都是老马先开头……
⑨此刻,老马的不出现,开始让杨积余坐立不安起来。他本想打个电话,掏出手机才发现彼此没有存过号码。想想一个人如果没了影子,该是多可怕的事情。
⑩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去老马家看看。这一看不当紧,他发现了躺在客厅里的老马……
老马出院了,第一件事就是到杨积余这里坐坐。现在,脑梗后遗症让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嘴角往右下方耷拉着,口齿也变得含糊不清,还时不时不自知地流下些口水。
以后的日子老马依旧每天来此坐坐,每次过来,杨积余总是先开口,无论忙或不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老马,药吃了吗?”
老马嘴角一扯一扯地说:“吃啦。”
三个月后的一天,老马见杨积余的工具车被一块塑料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有客人过来,他还摇手。老马说:“咋还不出摊?”说着要帮他卸工具,手却被杨积余握住。老马说:“你冷吗,手恁凉?”
杨积余苦笑着说:“老马,我要回老家去了,今天就是为了等你,告个别。”老马万分惊诧:“为,为啥呀?”
“街道不让摆了,说影响市容,其实我也不愿意在外边漂了,你也知道,我父母的年纪大了,也离不开人了。”杨积余说。
杨积余回乡下去了。那块修车的地方砌了矮墙,矮墙里堆了土,最终被改造成一处“微景观”,很漂亮。
现在,老马每天喜欢拿个垫子在矮墙上坐一会儿,他的旁边是一棵新栽的不知名的小树。老马时常望着那棵树发呆,像一株枯木。每当看到这一幕,老丁都觉得心里酸酸的,因为他知道,那棵树的位置,就是杨积余每次跟老马聊天时坐的地方。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23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积余走神被螺丝刀戳破了手,是因为杨积余帮人家换脚踏板动作不熟练。
B. 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交代杨积余和老马相识的时间、起因以及熟络的经过。
C. 杨积余和老马“聊天”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反复中又富于变化。
D. “每当看到这一幕,老丁都觉得心里酸酸的”侧面烘托了老马的失落与孤独。
2.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时间 起因 经过 结果
今天 ① 杨积余担心老马,去老马家查看 把躺在客厅里的老马送进医院
② 老马退休,失落茫然 ③ 聊得来、熟络起来
④ ⑤ 杨积余向老马告别,回乡下 老马时常望着那棵树发呆
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老马时常望着那棵树发呆,像一株枯木。
4. 阅读全文后,杨积余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两点并简要分析。
5. 小说标题“无名之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A 2. ①老马没有出现②十多年前③杨积余与老马结识,无话不谈④三个月后的一天⑤街道不让摆摊
3.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马”比作“一株枯木”,生动形象地描绘杨积余走后老马整日在矮墙空坐、凝望从前每次聊天时坐的地方呆呆的样子,刻画出老马内心的孤独、失落、空虚。
4. ①身在底层而又热爱生活:从他修车十多年从不抱怨,聊生活、儿子、五条腿的羊可以看出;②艰难打拼而又乐观善良:从他主动上门找老马、帮忙送医、叮嘱吃药可以看出;③事事烦扰而又宽容坚韧:从失去营生、被迫回乡仍宽慰老马可以看出。
5. “无名之树”既指修车地方砌成的矮墙里一棵新栽的不知名的小树,又指像杨积余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坚强站立在自己人生舞台中央的小人物;“无名之树”承载着作者对他们追求向善向美、珍视平常生活中情感价值的赞扬之情;“无名之树”蕴含着对他们常常被社会忽视、生存处境艰难的深层思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④段“到了吃饭时间,来了生意。他一边帮人家换脚踏板,一边不住地张望那只板凳,以至于走神被螺丝刀戳破了手”可知,“杨积余帮人家换脚踏板动作不熟练”表述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情节的梳理。
①根据题干“杨积余担心老马,去老马家查看”和第②段“可是今天,老马不仅没有如约递话,待他转头细看,那个老马常坐的板凳上竟然空空如也”可知,事情的起因是:老马没有出现。
②根据题干中提到的“老马退休”以及第⑤段末尾的“这一支配就是十多年”可以知道,时间应该是:十多年前。
③根据题干中的“经过”和第⑥段“十多年来,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奇闻趣事、时政新闻聊完了就聊生活”可以概括为:杨积余与老马结识,无话不谈。
④根据题干中“杨积余向老马告别,回乡下”以及第 段“三个月后的一天,老马见杨积余的工具车被一块塑料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有客人过来,他还摇手”可以知道,时间是:三个月后的一天。
⑤根据题干中的“起因”以及第 段“街道不让摆了,说影响市容,其实我也不愿意在外边漂了,你也知道,我父母的年纪大了,也离不开人”可以概括为:街道不让摆摊。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老马时常望着那棵树发呆,像一株枯木”,句中把把“老马”比作“一株枯木”,枯木的外形是缺乏生机的,动作是静止不动的,通过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杨积余走后老马整日在矮墙空坐、凝望从前每次聊天时坐的地方呆呆的样子,刻画出老马内心的孤独、失落、空虚。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杨积余的身份来看,他是一个来自于乡下的,在街边修车的,处在社会底层,但是他一直在用辛苦的劳动,艰难地去打拼。从第⑩段“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去老马家看看。这一看不当紧,他发现了躺在客厅里的老马……”可知,杨积余助人为乐,热心而又善良,他主动上门找老马、帮忙送医,老马出院之后,他还经常叮嘱吃药可以看出;
杨积余一人漂泊在城里,他本身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但他又宽容坚韧。根据第 段“街道不让摆了,说影响市容,其实我也不愿意在外边漂了,你也知道,我父母的年纪大了,也离不开人”可知,他被迫离开城市,失去营生,但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还为自己的回乡下找了个借口,以此宽慰老马,让他不要为他难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根据第 段“老马每天喜欢拿个垫子在矮墙上坐一会儿,他的旁边是一棵新栽的不知名的小树”可知,“无名之树”是指修车地方砌成的矮墙里一棵新栽的不知名的小树。杨积余走了,他经常修车的地方的栽上了一棵小树,小树象征着杨积余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坚强站立在自己人生舞台中央的小人物;杨积余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身上却有着许多可贵的优秀的品质,承载着作者追求向善向美、珍视平常生活中情感价值的赞扬之情;“无名之树”是没有名字的,就像文中的默默无闻的修车人,他们常常被社会忽视,生存处境艰难。“无名之树”的名字,引发了人们的深层思考。记叙文阅读中的作品主题(思想情感或哲理)是阅读理解的核心考点之一,广泛分布在阅读理解的各题型中,是答题的主力得分点。当下对作品主题理解的考核方式是多元化的,诸如赏析题型和作用类题型往往需要答作品的思想情感,另外像词句理解和标题含义理解等题型更是注重对作品主题的多角度分析。通常一部作品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会因为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内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常见问法】
1.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某话的理解。
3. 作品主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解题技巧】
1. 把握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
(1)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2)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3)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考察所领悟到的哲理。
2. 应多注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隐藏于其中。
领会文章主题的方法
抓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有时会直接点明主旨,有时会借助其他事物突显主旨。
抓首段 文章常开篇点明主旨,分析开篇的语句,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抓尾段 有的记叙文会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分析结尾段常常可以把握中心。
抓议论、抒请句 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来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抓段意或人物事件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抓时代背景 有一些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所以了解时代背景,会帮助我们理解文章主题。
多维度理解文章主题
(1)分析文章中人物的品质特点
格式:赞美了/批判了......(人物的品质特点)
(2)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格式:1):亲情关系:①对伟大父爱/母爱的赞美。(单一的付出)②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双向的付出,亲人之间相互理解,包容等)
2):友情关系:体现了深厚的友谊。(也可以是其他人物间的关系,例如师生情,战友等)
3):邻里关系:赞美了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4):军民关系:体现了军民鱼水之情(此类作品多为反映军人外出打仗时普通百姓通过各种形式给予支持)
(3)分析作品折射的社会现象问题
格式:①关心老人,关注老人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突出老人生活孤单的时候)
②关注孩子的成长(作品中有关于孩子快乐的生活时)
③对和平及美好生活的向往(此类作品多为写战争背景下人生百态)
④对传统艺人工匠精神的赞美(此类作品多为反映传统艺术发展状况)
(4)作者的情感
格式: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赞美、感激、敬佩、思念、怀念、同情等感情。
要特别注意,反映家乡风物的作品,作品主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③对某某人的怀念之情
(5)借物喻理或借事喻理
此类作品多为在介绍事物或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讲述人生的道理等,通常以物为题的作品中如果涉及主人公在面对不同处境时应对的态度时往往是在讲述一种生活哲理,即如何对待生活等。
【典例1】(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
从理解一朵花开始
黄咏梅
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②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小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③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宿外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
④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抱着这样的心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第③段描绘了一幅“农民画”,有人认为,这幅画与主旨无关,可删去。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删去。内容上,全文主要写作对象是梨花,“农民画”中主要的描绘对象也是梨花。画中描绘了一位头戴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的老农妇,怀抱母鸡望向梨花花海,寓意梨花给本村农民带来生活的富足、希望及生命的尊严与力量,表达对梨花的喜爱、感激之情。对“农民画”的描绘,拓展了梨花的意蕴,进一步深化文章主旨。结构上,全文以梨花为线索展开行文,本段承上启下,上承梨花带给农民的丰收,下启由梨花带来的对生命的感悟,为下文蓄势。
【解析】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去。
从内容上,联系本段中的“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可知,全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梨花,农民画中那位老妇人凝望的也是梨花。“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远方是一片蓬勃的梨树林,这些梨树给当地人们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让作者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所以对梨花的描绘拓展了梨花的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
从结构上,本段承接上文梨花给农民带来丰收,带活了当地的经济,引出末段作者对于梨花精神的感悟,作者感悟到“生命的尊严与力量”。所以本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典例2】(2023·重庆B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日 子
严风华
①早晨,天未亮,山里便嘈杂起来了。
②那是鸟叫声。
③不知是什么鸟,也不知有多少,个头有多大,就在屋边的树丛里叽叽喳喳地叫。叫声很欢快,很清脆,也很灵动。每天清晨,我在鸟叫声中醒来,神清气爽。
④天亮后,鸟儿轻盈地从这枝头飞到那枝头,啼鸣声便像风一样从这儿飘到那儿,旋转个不停。
⑤土育树,树生风,风生雨,而生云。云为鹤家乡,树为鸟天地。
⑥这里树多,老伯上山时种了很多树。
⑦老伯在这里种了两棵很漂亮的树。
⑧一棵是牛甘果树。
⑨这棵树,就像一个看守寨门的卫士,立在屋下那道坡中段的路边。树干已有手臂粗了,有些弯曲。树身上有寄生虫,树皮被咬出了一个个伤疤,伤疤上又长成了瘤,树身便疙疙瘩瘩的,有一种古老、苍劲的神韵。
⑩这种树,滥生、贱生,广西南方荒山野岭到处可见。一般有一两米高,春天长叶,七月结果。一张枝叶,丫杈纷繁。丫杈上的叶子,只有蛾翅般大小,到深秋,转青变黄。所结之果,如小孩玩的玻珠球般大小,浑圆,青中泛黄,如润玉般有透明之质感。
另一棵是柠檬树。
它就长在老伯的厨房门口。树皮灰黑,带白斑点。树茎挺直,有手臂粗。从树根到树顶,两米多高,直溜溜竟无枝丫,但到了树顶,枝丫繁茂,亭亭如盖,像一把绿伞。所结之果,初呈青色,熟后呈黄色,如乒乓球般大小,煞是好看。
这棵漂亮的树,无论远看近看,其貌其形其神其态,皆如盆景,有缩龙成寸、以小见大之妙。这样的树,若长在庭院,便显富贵;而长在山野,则显慧雅,有幽幽仙气,令人心生敬意。
柠檬树终日伴着老伯,老伯与人言无二三,却能与树倾心交谈。树下嗅雨,孤屋御风,与鹿为群,同草木为伴,这就是老伯的日子。老伯的日子清淡,却不乏诗意。
只是,仅过了一年多,那棵柠檬树就死了。
张岱的《陶庵梦忆》,有一篇《朱文懿家桂》,记载了朱文懿家的后院里,种有一棵桂树,“干大如斗,枝叶溟蒙(茂盛),樾荫(树荫)亩许,下可坐客三四十席。”此树之所以能如此壮观,是因为主人在树下“不亭、不屋、不台、不栏、不砌……”,“花时不许人入看,而主人亦禁足勿往,听其自开自谢。”也就是说,这颗树始终保持原生状态,没有受到人为干扰。老伯种的柠檬树,正好就在厨房门口,火烟熏扰,枯死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人不能太热闹,太热闹的日子会乱心;心乱则惘。
山多草木,亦多草虫。热天住在山间,虫子让人备受困扰。晚上刚躺下,刚盖上被子,手脚、身上就痒痒的。先是有一两个小虫不知从哪儿偷袭上来,轻手轻脚的,然后就是闲庭信步,悠然自得,实在是胆大妄为。我轻轻伸出手往痒痒的地方捏,想把那虫子捏住,却总也捏不到。不一会儿,这儿也痒,那儿也痒。一抓,便起疙瘩。一折腾,睡意全消。
我把对虫子的厌烦与老伯说了,希望老伯能把这些虫子灭了。可老伯却说,唉,别跟它们计较,我吃鸡,鸡吃虫,虫咬我,过日子就是这样的啦……
至此,我渐渐明了,我到山里偶作闲居的原因了。在山里,草木也罢,蛇虫也罢,都是山的公民,彼此相依相偎,当可善待……
这个理,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未必比老伯明白。
(选自《一座山,两个人》,有改动)
本文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多种感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答案】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太热闹的日子会乱人心,对人生无益;万物依存,我们应当善待自然万物;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汲取他人的人生智慧。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探究。解答此题,根据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主题即可。
根据第⑤段“土育树,树生风,风生雨,而生云。云为鹤家乡,树为鸟天地”可知,作者借土、树、风、雨、云、鸟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表现了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主题;
根据第 段“同样,人不能太热闹,太热闹的日子会乱心;心乱则惘”可知,作者借柠檬树受烟火熏扰而枯死的故事,告诫人们太热闹的日子会乱人心,对人生无益;
根据第 段“在山里,草木也罢,蛇虫也罢,都是山的公民,彼此相依相偎,当可善待”可提炼出:万物依存,我们应当善待自然万物;
根据第 段“这个理,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未必比老伯明白”可知,文中的老伯“孤屋御风,与鹿为群,同草木为伴”,过着寡淡却富有诗意的生活,同时能够疏导“我”看淡虫子的侵扰,富有人生智慧,从中可以得出: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汲取他人的人生智慧。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023·重庆A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战马魂
蒙福森
①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乱,途经龚州,其渡江之处名“将军古渡”,久负盛名。虽历经千年,至今古韵犹存。
②历代文人墨客在将军古渡留下了不少诗作,摘录一二佳句:
③“汉将征边地,威名重伏波。”
④“试看将军滩上水,犹留豪气击鸣鼓。”
⑤古渡不远,有一处空旷开阔的草坪,马援曾在此操练士兵。遥想当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声震四野。
⑥草坪中有一处泥潭,深可及腹,宽数丈,野草覆盖,人所不知。
⑦马援坐骑名火龙驹,皇帝亲赠,多年来,随他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立下赫赫战功。
⑧那日,早操练毕,马援下马,解鞍卸甲,任由火龙驹在草地上吃草。
⑨忽闻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马援大惊。
⑩火龙驹拼命挣扎,可泥潭像一个囚笼,牢牢地困住了火龙驹。
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
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
从黄昏到傍晚,从傍晚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马援一夜不眠,坐在泥潭边,默默地陪伴着火龙驹,眼看着心爱的坐骑慢慢耗尽了力气,却一筹莫展。
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砂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休。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
天边露出了鱼肚白,绿野平畴,疏林野树,江水苍茫,江中一叶轻舟,随波逐流,与往日并无二致。
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
马援老泪纵横。
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
马援心如刀割。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闻将军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今有一法,或可一用。”
“请问何法?”马援紧紧地抓住老人的手,心急如焚地说。
老人说:“此法未必有用,但到了此刻,不妨一试。”
马援依老人之法,将所有战马云集于草地上。老人头裹红布,腰系红绸,手执长鞭,牵住其中一匹,跨身一跃而上。嗷呜——一声高喊,手起鞭落,抽打坐骑。
坐骑奔跑起来了。
其他战马也跟着奔跑起来。
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
马群绕着圈儿奔跑,越跑越快。
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
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哪怕每次跃起,挪移只有一点点,但它依然顽强不屈,绝不放弃。
马群依然在奔跑。
火龙驹在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像在战场上,它和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
火龙驹一步一步地,终于,跃出了泥潭。蓦然,火龙驹鬃毛竖立,前蹄高杨,“咴——”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
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彤彤的,远处的田野、山峦、树木、村落、河流,殷红一片。
“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军营里,歌声忽起,慷慨激昂,悲壮苍凉。
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
(选自《百花园》2022年第9期,有删改)
1.读小说要读故事。故事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请站在马援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来概述故事。
2.读小说要关注“虚构中的真实”。小说中的细节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本文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特点?请任找一例简要分析。
3.读小说要体味有意味的形式。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独立成段,如果将其合并为一段,其表达效果有何差异?
4.读小说要领悟主题的丰富性。试归纳小说的三个主题。
5.读小说要细品结尾。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应该删去,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
1.本文描述了“我”的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不能动弹,火龙驹拼命挣扎,“我”也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济于事。“我”一直在泥潭边守护着它,就在它即将到达生命最后的时刻时,一位老人给“我”出了一法。于是,“我”依老人之法。让老人鞭策群马绕着泥潭一圈圈奔驰,激发出火龙驹奔驰的热望,它奋力跃起,沉下,就这样,火龙驹一步步跃出了泥潭。一年后,“我”病逝于军前,火龙驹也绝食而死。
2.第 段“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
这里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火龙驹在泥潭中不断跃起,沉下地过程,表现出火龙驹对生命的追求,对奔驰的热望以及对艰难险阻的永不退缩精神。这体现了小说“虚构中的真实”。
3.这四个句子独句成段,句式简短,节奏明快,更突出地表达马援对火龙驹的难舍难分、情谊深厚、痛苦悲伤之情;
也更好地表现火龙驹对马援的不舍之情;也渲染了悲伤的氛围;
为后文老人用方法激发火龙驹跃出泥潭做铺垫;
独句成段之后,字句简短、节奏明快,在视觉上显得突出醒目,能充分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如果将其合并为一段,就变成了“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马援老泪纵横。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马援心如刀割”,由此可知,就不能突出马援对火龙驹的悲伤、难过之情,也不能很好地突出火龙驹对马援的难舍难分之情;所以,如果将其合并为一段,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4.本文表现了马援与火龙驹之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难舍难分的情意,表现了人与动物间深厚的情谊,也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表现火龙驹的忠心仁义;
表现了一种对生命执着追求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
表现马援保家卫国,开疆辟土,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
5.我认为不应删去;
马援病逝,火龙驹难舍马援,绝食而死;突出表现了火龙驹的忠义,表现火龙驹对马援的深厚情谊;
与第 段“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第 段“马援老泪纵横”、第 段“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第 段“马援心如刀割”相呼应;
表现了火龙驹对生命执着追求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但最终为马援绝食而死,更加突出火龙驹地忠义;也侧面突出马援对火龙驹的深情厚谊;
所以,最后一段不应去掉。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故事。
根据第⑨段“忽闻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马援大惊”可知,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不能动弹;
根据第 段“到了中午,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很快,火龙驹耗去了力气,浑身汗津津的,疲惫不堪”、第 段“马援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法把火龙驹救出来”可知,火龙驹拼命挣扎,马援也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济于事;
根据第 段“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第 段“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闻将军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今有一法,或可一用。’”可知,就在火龙驹即将到达生命最后的时刻时,一位老人给马援出了一法;
根据第 段“老人挥舞长鞭,驱马绕着泥潭一圈儿一圈儿地奔跑”、第 段“马群绕着圈儿奔跑,越跑越快。”、第 段“一时间,群马嘶鸣,响遏行云。马蹄翻飞,泥土飞溅,马蹄声急,声震四野。马群越跑越快,越跑越急,风驰电掣,气势如虹。像一股激流,如暴雨,如闪电,如飞沙,如走石,如飓风,如海啸,如天崩,如地裂……”、第 段“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第 段“火龙驹一步一步地,终于,跃出了泥潭”等可知,老人鞭策群马绕着泥潭一圈圈奔驰,激发出火龙驹奔驰的热望,它奋力跃起,沉下,就这样,火龙驹一步步跃出了泥潭;
根据第 段“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可知,一年后,马援病逝于军前,火龙驹也绝食而死。
根据题干“请站在马援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来概述故事”可知,概括故事用第一人称。所以,示例如下:
本文描述了“我”的火龙驹陷入泥潭之中不能动弹,火龙驹拼命挣扎,“我”也想尽了种种办法,依然无济于事。“我”一直在泥潭边守护着它,就在它即将到达生命最后的时刻时,一位老人给“我”出了一法。于是,“我”依老人之法。让老人鞭策群马绕着泥潭一圈圈奔驰,激发出火龙驹奔驰的热望,它奋力跃起,沉下,就这样,火龙驹一步步跃出了泥潭。一年后,“我”病逝于军前,火龙驹也绝食而死。
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
根据第 段“燃烧的篝火,映红了马援的脸庞。他的脑海中,往事一幕幕地回放:大漠,风沙,古道,草原,砂砾……火龙驹驰骋沙场,迅疾如风;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染沙场:殷红的血,染红了火龙驹的躯休。那血迹,有马援的,有火龙驹的,有敌人的”可知,这是虚写,描写的是马援的征战回忆;突出马援与火龙驹的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深厚情谊;
根据第 段“最初,火龙驹茫然地望着它的同伴奔跑。后来,随着群马的嘶鸣,飞奔,火龙驹沉寂的灵魂被唤醒了,激发了,一股与生俱来的力量,刹那间迸发出来。“咴——”但闻其一声嘶鸣,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但它百折不挠,无所畏惧,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可知,“挣扎着,一跃而起”、“虽然,跃起一点儿,随即沉下”、“不断地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跃起,沉下……”这里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火龙驹在泥潭中不断跃起,沉下地过程,表现出火龙驹对生命的追求,对奔驰的热望以及对艰难险阻的永不退缩精神。这体现了小说“虚构中的真实”。
3.本题考查句式赏析。
根据第 段“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第 段“马援老泪纵横”、第 段“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第 段“马援心如刀割”可知,这四个句子独句成段,句式简短,节奏明快,更突出地表达马援对火龙驹的难舍难分、情谊深厚、痛苦悲伤之情;也更好地表现火龙驹对马援的不舍之情;也渲染了悲伤的氛围;
根据第 段“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闻将军坐骑陷入泥潭之中,您一夜不眠。老朽来自北方草原,自幼牧马,懂马,多年前随大军南下,今有一法,或可一用。’”可知,为后文老人用方法激发火龙驹跃出泥潭做铺垫;
独句成段之后,字句简短、节奏明快,在视觉上显得突出醒目,能充分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如果将其合并为一段,就变成了“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马援老泪纵横。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马援心如刀割”,由此可知,就不能突出马援对火龙驹的悲伤、难过之情,也不能很好地突出火龙驹对马援的难舍难分之情;
所以,如果将其合并为一段,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根据第 段“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第 段“马援老泪纵横”、第 段“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第 段“马援心如刀割”可知,本文表现了马援与火龙驹之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难舍难分的情意,表现了人与动物间深厚的情谊,也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根据第 段“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可知,火龙驹难舍马援,绝食而死;表现火龙驹的忠心仁义;
根据第 段“像在战场上,它和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第 段“火龙驹一步一步地,终于,跃出了泥潭。蓦然,火龙驹鬃毛竖立,前蹄高杨,“咴——”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可知,表现了一种对生命执着追求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
根据第⑦段“马援坐骑名火龙驹,皇帝亲赠,多年来,随他南征北战,保家卫国,开疆辟土,立下赫赫战功”、第 段“浮生几度,苍生困苦,功名付与酒一壶。醉怒吼,慷慨处,气吞万里如虎。十万弓弩,欲遮天幕,百万同袍,不知归路……”、第 段“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可知,表现马援保家卫国,开疆辟土,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
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我认为不应删去;
根据第 段“一年后,马援在征战五溪时,病逝于军前,壮志未酬,年六十四岁。火龙驹不饮不食,日夜嘶鸣,绝食而死”可知,马援病逝,火龙驹难舍马援,绝食而死;突出表现了火龙驹的忠义,表现火龙驹对马援的深厚情谊;
根据第 段“但,火龙驹的生命,却到了最后的时刻”、第 段“马援老泪纵横”、第 段“火龙驹也流下了泪水,仿佛亲人间的生离死别”、第 段“马援心如刀割”可知,表现了马援与火龙驹之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难舍难分的情意;文章最后一段与此,相呼应;
根据第 段“像在战场上,它和伙伴们,披荆斩棘,永不退缩”、第 段“火龙驹一步一步地,终于,跃出了泥潭。蓦然,火龙驹鬃毛竖立,前蹄高杨,“咴——”一声长啸,穿云裂帛,声震荒野”可知,表现了火龙驹对生命执着追求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但最终为马援绝食而死,更加突出火龙驹地忠义;也侧面突出马援对火龙驹的深情厚谊;
所以,最后一段不应去掉。
(2024合肥一六八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无名之树
刘永飞
①补过三个轮胎,换好两个车闸,上午的时间已过去大半。
②杨积余随手从工具车下拉出个坑坑洼洼的铝盆,手插水里,脑袋习惯性地往左探。以往的这个节点,老马准会递话过来,开场白五花八门,比如天气、抖音上的奇闻趣事、新闻里的“俄乌冲突”……可是今天,老马不仅没有如约递话,待他转头细看,那个老马常坐的板凳上竟然空空如也。杨积余一边毛巾擦手,一边琢磨老马是否来过。
③眼见时间过午,他问隔壁小卖铺的老丁,老丁摇头说:“没来过,肯定没来过,我还正纳闷呢,这家伙早该出现了,今天咋回事?”老马的不出现,让杨积余总觉得自己的时间里缺点什么。
④到了吃饭时间,来了生意。他一边帮人家换脚踏板,一边不住地张望那只板凳,以至于走神被螺丝刀戳破了手。其实老马和杨积余并非亲戚,甚至连朋友都说不上。但是自从杨积余在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支起修车摊的时候,老马就熟人似的拉过那条榆木板凳坐下来,一坐就是十多年。
⑤后来他们熟了杨积余才知道,他出摊的那一天,老马正好退休。那天,老马惯性似的走出小区时,蓦然发现自己再也不用上班了。那一刻他无比失落,茫茫然不知去向何处。此时,他们的目光不期而遇,杨积余礼貌性的朝他友善地点点头,而老马正好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随手拉过那条矮凳就坐下来。于是他们一坐一聊,一问一答就这么熟络了。从此,吃过早饭,搞好家务,来这里坐坐,成了老马的固定节目。他仿佛被另一种惯性支配着,这一支配就是十多年。
⑥十多年来,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奇闻趣事、时政新闻聊完了就聊生活。老马跟他聊去世的老伴,跟他聊住在城市另一个角落的儿子。杨积余也跟他聊生活。聊自己的老婆,聊自己的两个儿子,聊自己家里曾养过的一只五条腿的羊。什么都聊完了,就把聊过的事情再聊一遍、两遍、三遍……
⑦他们只在闲暇时聊天。杨积余修车时,老马就坐在板凳上静静地看,专注得像个学徒工。有时候忙得不可开交,杨积余会朝老马伸手,老马立刻递给他某号扳手,再一伸手他又能准确地递过来某个配件。
⑧等忙好了,待杨积余洗手的工夫,他们的聊天立刻启动。每次都是老马先开头……
⑨此刻,老马的不出现,开始让杨积余坐立不安起来。他本想打个电话,掏出手机才发现彼此没有存过号码。想想一个人如果没了影子,该是多可怕的事情。
⑩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去老马家看看。这一看不当紧,他发现了躺在客厅里的老马……
老马出院了,第一件事就是到杨积余这里坐坐。现在,脑梗后遗症让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嘴角往右下方耷拉着,口齿也变得含糊不清,还时不时不自知地流下些口水。
以后的日子老马依旧每天来此坐坐,每次过来,杨积余总是先开口,无论忙或不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老马,药吃了吗?”
老马嘴角一扯一扯地说:“吃啦。”
三个月后的一天,老马见杨积余的工具车被一块塑料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有客人过来,他还摇手。老马说:“咋还不出摊?”说着要帮他卸工具,手却被杨积余握住。老马说:“你冷吗,手恁凉?”
杨积余苦笑着说:“老马,我要回老家去了,今天就是为了等你,告个别。”老马万分惊诧:“为,为啥呀?”
“街道不让摆了,说影响市容,其实我也不愿意在外边漂了,你也知道,我父母的年纪大了,也离不开人了。”杨积余说。
杨积余回乡下去了。那块修车的地方砌了矮墙,矮墙里堆了土,最终被改造成一处“微景观”,很漂亮。
现在,老马每天喜欢拿个垫子在矮墙上坐一会儿,他的旁边是一棵新栽的不知名的小树。老马时常望着那棵树发呆,像一株枯木。每当看到这一幕,老丁都觉得心里酸酸的,因为他知道,那棵树的位置,就是杨积余每次跟老马聊天时坐的地方。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23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积余走神被螺丝刀戳破了手,是因为杨积余帮人家换脚踏板动作不熟练。
B. 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交代杨积余和老马相识的时间、起因以及熟络的经过。
C. 杨积余和老马“聊天”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反复中又富于变化。
D. “每当看到这一幕,老丁都觉得心里酸酸的”侧面烘托了老马的失落与孤独。
2.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时间 起因 经过 结果
今天 ① 杨积余担心老马,去老马家查看 把躺在客厅里的老马送进医院
② 老马退休,失落茫然 ③ 聊得来、熟络起来
④ ⑤ 杨积余向老马告别,回乡下 老马时常望着那棵树发呆
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老马时常望着那棵树发呆,像一株枯木。
4. 阅读全文后,杨积余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两点并简要分析。
5. 小说标题“无名之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A 2. ①老马没有出现②十多年前③杨积余与老马结识,无话不谈④三个月后的一天⑤街道不让摆摊
3.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马”比作“一株枯木”,生动形象地描绘杨积余走后老马整日在矮墙空坐、凝望从前每次聊天时坐的地方呆呆的样子,刻画出老马内心的孤独、失落、空虚。
4. ①身在底层而又热爱生活:从他修车十多年从不抱怨,聊生活、儿子、五条腿的羊可以看出;②艰难打拼而又乐观善良:从他主动上门找老马、帮忙送医、叮嘱吃药可以看出;③事事烦扰而又宽容坚韧:从失去营生、被迫回乡仍宽慰老马可以看出。
5. “无名之树”既指修车地方砌成的矮墙里一棵新栽的不知名的小树,又指像杨积余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坚强站立在自己人生舞台中央的小人物;“无名之树”承载着作者对他们追求向善向美、珍视平常生活中情感价值的赞扬之情;“无名之树”蕴含着对他们常常被社会忽视、生存处境艰难的深层思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④段“到了吃饭时间,来了生意。他一边帮人家换脚踏板,一边不住地张望那只板凳,以至于走神被螺丝刀戳破了手”可知,“杨积余帮人家换脚踏板动作不熟练”表述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情节的梳理。
①根据题干“杨积余担心老马,去老马家查看”和第②段“可是今天,老马不仅没有如约递话,待他转头细看,那个老马常坐的板凳上竟然空空如也”可知,事情的起因是:老马没有出现。
②根据题干中提到的“老马退休”以及第⑤段末尾的“这一支配就是十多年”可以知道,时间应该是:十多年前。
③根据题干中的“经过”和第⑥段“十多年来,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奇闻趣事、时政新闻聊完了就聊生活”可以概括为:杨积余与老马结识,无话不谈。
④根据题干中“杨积余向老马告别,回乡下”以及第 段“三个月后的一天,老马见杨积余的工具车被一块塑料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有客人过来,他还摇手”可以知道,时间是:三个月后的一天。
⑤根据题干中的“起因”以及第 段“街道不让摆了,说影响市容,其实我也不愿意在外边漂了,你也知道,我父母的年纪大了,也离不开人”可以概括为:街道不让摆摊。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老马时常望着那棵树发呆,像一株枯木”,句中把把“老马”比作“一株枯木”,枯木的外形是缺乏生机的,动作是静止不动的,通过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杨积余走后老马整日在矮墙空坐、凝望从前每次聊天时坐的地方呆呆的样子,刻画出老马内心的孤独、失落、空虚。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杨积余的身份来看,他是一个来自于乡下的,在街边修车的,处在社会底层,但是他一直在用辛苦的劳动,艰难地去打拼。从第⑩段“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去老马家看看。这一看不当紧,他发现了躺在客厅里的老马……”可知,杨积余助人为乐,热心而又善良,他主动上门找老马、帮忙送医,老马出院之后,他还经常叮嘱吃药可以看出;
杨积余一人漂泊在城里,他本身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但他又宽容坚韧。根据第 段“街道不让摆了,说影响市容,其实我也不愿意在外边漂了,你也知道,我父母的年纪大了,也离不开人”可知,他被迫离开城市,失去营生,但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还为自己的回乡下找了个借口,以此宽慰老马,让他不要为他难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根据第 段“老马每天喜欢拿个垫子在矮墙上坐一会儿,他的旁边是一棵新栽的不知名的小树”可知,“无名之树”是指修车地方砌成的矮墙里一棵新栽的不知名的小树。杨积余走了,他经常修车的地方的栽上了一棵小树,小树象征着杨积余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坚强站立在自己人生舞台中央的小人物;杨积余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身上却有着许多可贵的优秀的品质,承载着作者追求向善向美、珍视平常生活中情感价值的赞扬之情;“无名之树”是没有名字的,就像文中的默默无闻的修车人,他们常常被社会忽视,生存处境艰难。“无名之树”的名字,引发了人们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