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7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1 21:1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 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学习赵一曼爱护战士、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难点
从文中所讲的故事中体会赵一曼爱护战士、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的一个粗瓷大碗,一个普普通通的碗为什么会被收藏在博物馆呢?它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2.教师板书课题:一个粗瓷大碗。
一个“粗瓷大碗”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用过的物品。这个碗虽然普通,但背后的故事却非常感人。它凝聚着一位革命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障碍
1.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学生自由说,教师适当引导、纠正。)
3.引导学生了解“赵一曼烈士”,出示相关资料: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标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全班交流。
(1)课文围绕“粗瓷大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赵一曼见到粗瓷大碗后为什么拒绝接受?
(3)赵一曼用的粗瓷大碗最后是真的“丢”了吗?
3.指名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1)课文围绕“粗瓷大碗”讲了抗日战争时期,赵一曼把自己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了新战士,自己因此长期没碗吃饭,一个小通讯员见状,便为她找来了个粗瓷大碗,并在吃饭时装上满满一碗高粱米饭给赵一曼,赵一曼知道这米饭是从病号灶盛来的,便偷偷将高粱米饭倒进锅里,只盛了半碗野菜粥吃,之后她又把这个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的故事。
(2)因为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通讯员从老百姓或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
(3)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她把碗送给了七班,成了七班的菜盆。
四、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品质
(一)“一次”与“感人”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哪些字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启发思考:这个段落有三句话,从哪些字词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平常的碗?(引导学生关注第二、三句话中“仅仅”“一次”“感动”等字词。)
交流疑惑:
(1)为什么这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只用了一次?
(2)这个碗有着怎样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3.提问:赵一曼只用过一次这个碗,它的感人之处又在哪里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相机介绍“倒叙”的写作手法。)
(二)齐读第2~3自然段,抓住“送碗”与“还碗”。
(1)了解“送碗”背景:“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中,一个“早”字表明了什么?(表明了赵一曼没碗吃饭的时间之久)
从“好不容易”这个词可以体会到什么?
(通讯员为赵一曼找碗费尽周折,很不容易才找到这个粗瓷大碗。)
(2)小通讯员送碗时的心情如何?(抓住“一直想”“好不容易”“连忙”等词语体会小通讯员给赵一曼“找碗”和“送碗”的急切心情,这从侧面表现了小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
(3)面对送来的碗,赵一曼是怎样做的?(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师设疑:赵一曼见到碗后为什么拒绝接受?从中可体会出她怎样的品质?
生预设:因为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通讯员从老百姓或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从中可体会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品质。
男女生分角色读赵一曼和小通讯员的对话。
朗读指导:赵一曼的话要读出恳切和坚决的语气,小通讯员的话要读出焦急和为难的语气。
(三)“盛饭”与“倒饭”
读第5~8自然段,抓住“盛”与“倒”。
1.学习第5~8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从哪些句子、字词可以看出赵一曼关心、爱护同志?
(3)为什么“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他没有吭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
(1)了解通讯员的所做: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师设疑:“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中饱含着什么?
(2)了解通讯员的所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师设疑:“该”字说明了什么?
小通讯员的所做所想,特别是一个“该”字,说明赵一曼已很长时间未曾吃过饱饭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浸透着战士对政委的爱戴。
(3)开饭后,为什么通讯员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环境十分艰苦,大家只能靠野菜充饥,而通讯员给赵一曼盛上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也是出于对她的关心。
(4)面对通讯员的好意,赵一曼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自读课文第6~10自然段,交流讨论。
了解赵一曼的所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这是对赵一曼动作的描写,一“盛”一“倒”,“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与“半碗野菜粥”,生动地表现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从“轻轻”“趁人不注意”“半碗”这几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赵一曼的动作很轻,小心翼翼的,不想被人发现)
(5)炊事员老李看到后,为什么含着泪花,却没有吭声?
(因为他知道赵一曼是不会吃那碗高粱饭的,看着赵一曼把饭倒回去,换成半碗野菜粥,炊事员老李既心疼,又感动。)
(6)此时此刻,炊事员老李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7)你觉得赵一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甘于吃苦,关心同志胜过于关心自己)
(四)“急叫”与“笑说”
课文结尾处,第二天赵一曼的碗又没有了,真的是她丢了吗?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1.学生齐读第9~11自然段。
2.引导发现: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是先写“丢碗”,再写“丢碗”的原因。
3.指名朗读赵一曼和小通讯员的对话。
朗读指导:小通讯员的话要读出着急的语气,赵一曼的话要读出轻松、幽默的语气。
4.从小通讯员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赵一曼对战士们的关心、爱护。)
5.从赵一曼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赵一曼对战争胜利的期盼,对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憧憬。)
(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说明这个碗并没有丢。赵一曼是想要和大家同甘共苦,表现出了她严于律己的崇高品质。)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对话,加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