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捐书活动》(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捐书活动》(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7-21 15:2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捐书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向题、解决向题的过程,掌握连加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法。 2、学生在“捐书活动”中,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在自我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谈话,互动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希望工程“吗? (知道。) 2、“希望工程“做进一步解说:希望工程是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国地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其宗目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线学儿意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国家为了每个孩子都能读上书,想尽了办法,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连吃饭都是问题。 3、你们觉得自己可以为希望工程的失学儿童做些什么呢? (生:捐书、捐文具、捐书包等。) 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捐书活动)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能轻松地接受新课,谈话以平等交流、易于接受的特点被孩子们所喜欢,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谈话直接在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学习动力。通过希望工程“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取重要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谈话,学生进一步了解希望工程,唤起学生的爱心,为引入课题、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交流学习,探究新知 希望工程,爱心捐书。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三年级、四年级的同学正在举行为山区孩子献爱心的捐书活动。 1、这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捐书情况,从表格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并举手回答。 【三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18本、104本和95本;四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03本、109本和98本。】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仔细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 【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三年级一共有多少本书;四年级一共有多少本书;三年级比四年级捐多多少本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表格,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提高学生从众多信息中辨认出某些相关信息和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二)思考交流哪个年级捐的书多。 估一估,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进行汇报。 【(1)整十、整百算。把118当成120,把104当成100,95当成100,三年级为120+100+100=320;把103当成100,109当成110,98当成100,四年级为100+110+100=310。320>310,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2)我们可以把每个年级的三个班捐书的数量分别作比较,三年级(1)班捐的118本比四年级(1)班捐的103 本多出了15本;三年级(2)班捐的104本比四年级(2)班捐的109本少5本;三年级(3)班捐的95本比四年级(3)班捐的98本少3本。这样综合起来看,三年级捐的比四年级捐的还要多15-5-3=7(本),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看来大家都积极动脑筋想,很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对较大的数据进行计算时先估算,确定答案的大致范围,可以检验后面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用时也让学生们积累了估算活动的经验,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自由地去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帮助学生能够理解运算问题,学会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提高运算能力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三)交流合作探究,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次。 学生朗读:三(1)班捐书118本,三(2)班捐书104本,三(3)班捐书95本,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2、怎样列式呢? 【计算三个班一共捐书多少本,应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18+104+95】 3、大约会在多少本左右?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00本。因为这三个班捐书的数量都接近100,所以我们就都当作100来计算,100+100+100=300(本),所以三年级捐书的数量应该在300本左右。】 4、你能根据估计的结果,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吗?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后汇报。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我会口算,因为118比100多18,所以要加18:104比100多4,所以也要加4:95比100少5,所以是算得多了,就要减5;这样就相当于18+4-5=17,结果应该是300+17=317(本)。 (2)我们也可以列竖式笔算,先把 118+104 算出来是 222,再加上95,结果是317本竖式计算如下: (3)我们还可以把三个数直接写在一起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4)我们还可以用递等式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118+104+95 = 222+95 =317(本)】 5、大家喜欢哪种竖式计算方法呢?为什么你喜欢这种方法?这样写竖式有什么好处呢? 【我喜欢把三个数列出来一起加,这样计算更简便;我喜欢列两个竖式,这样不容易出错。】 段计意图:在计算前进行估算,让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一步步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通过问题进行思考,该怎样进行估算,通过整百大致进行估算得出大致结果。学生进行描述的同时也增强了逻辑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四)小组汇报,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算出的?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1)运用整十、整百计算。103比100多了3,可以把103看作100和3;109比100多了9,可以把109看作100和9;98比100少了2,可以看作100和-2。100+100+100=300,3+9-2=10,300+10=310。 (2)可以进行两位数相加的竖式计算。 (3)可以进行三位数相加的竖式计算。】 2、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是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仔细观察两个三位数的竖式,进行举手回答。 【(1)三年级的个位进行加法时是17,要向十位进1,四年级的个位进行加法时总数是20,要向十位进2。 (2)两位数竖式和三位数竖式都是需要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百位和百位对齐,都是需要在左下角写一个加号,进位数要进行填写。】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计算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在计算中加强对三位数竖式的计算,通过两位数相加的竖式计算加深到三位数相加的竖式计算,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规范思考问题的品质,也让学生知道竖式的进位加一、填写进位数的要点,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可以在计算中熟练运用竖式进行计算,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用数学表达三位数相加的计算,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 3、进行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要注意三位数相加时要位置对齐,进位数要进行填写,根据两位数的整百计算进行位数之间的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在进行总结刚刚三、四年纪的竖式计算时的不同之处,加深了三位数相加的竖式计算,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生活问题。学生通过计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有助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 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练一练: 1.(1)谁花的钱多一些?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直接用估算法分别估算张阿姨和李叔叔购买张品的总金额,估算得出张阿姨花的钱多。 2、张阿姨和李叔叔都买了一台录音机,可以不看录音机的价格,直接用估算的方法估算张阿姨和李叔叔另外两件商品的总价,发现张阿姨花的钱多一些。】 (2)张阿姨花了多少元?李叔叔呢? 【1、张阿姨购物总金额:295+320+140 有的同学直接把三样商品的金额单价列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进行计算;有的同学先把录音机的单价320和手表的单价140相加,再把和与电饭锅的单价相加。 李叔叔购物总金额:408+320+65 计算这一题没有简便运算,学生直接列式计算。】 (3)如果每种商品只买一个,买哪三种商品能获得大礼包一。 【(1)买一块手表,一个电饭锅和一辆自行车。140+295+408=843 (2)买一个电饭锅,一辆自行车和一个录音机。95+408+320=1023 (3)买一辆自行车,一个录音机和一个台灯。408+320+65=793 (4)买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和一台录音机。140+408+320=868 通过计算发现:如果每种商品只买一个,只有购买一个电饭锅,一辆自行车和一个录音机能获得大礼包。】 设计意图:本道题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学生在“捐书活动”中,通过学习已经能初步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在第1题的第(1)题中,比一比谁花的钱多,是巩固学生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2)题中,学生通过你计算张阿姨和李叔叔分别花了多少元,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学习重点:探索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第(3)题,学生理解了本课学习的难点,理解了三位数链加的算理和算法之后,通过计算找到获得大礼包的解。运用拓展性原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2.用竖式计算。 727+114+86 397+304+120 【1、同学把每一条算式规规矩矩地列在草稿纸上用竖式计算。 2、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学生在计算727+114+86的时候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先把114和86相加,再把结果加727,这是一个计算三位数连加的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新知后,还不能熟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新知后,还不能熟练地运用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容易出现错误。这4道题都是为了巩固本课的重难点,即连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设计此题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出发,可能会有学生想到第1小题先算 114+86 比较简便。4道竖式计算题目多重计算方法针的困难程度针对不同学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的设计,符合本课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巩固重难点。学生通过对习题的锻炼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一步步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课堂小结,强化新知 1、沟通联系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解决捐书的前两个问题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要求每个年级捐书的本数都是用连加法解决。) 2、总结计算方法 说一说三位数连加法,可以怎样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看一看有没有简便运算,有简便运算用加法法则进行简便运算,没有简便运算就直接列式相加。 (2)计算是要注意进位。】 今天在解决问题时,第一次遇到三位数连加法,我们可以先把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也可以直接将三个数加在一起; 如果相加的数中有接近整十整百数的, 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我们特别要注意连续进位的情况。 设计意图:1、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一问一答的课堂小结,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提问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文节课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反馈。学生在总结组织语言是,激发自己的想像力,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进行总结性回答,从而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记忆新知 (一)475+260+149 292+450+108 【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学生在计算 292+450+108的时候,学生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把450和108交换位置,然后再把292和108结合,用他们的和再加上450,这样学生能更快地计算出结果。计算第4小题可以先算292+108,练习时,要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新知后,还不能熟练地运用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容易出现错误。这4道题都是为了巩固本课的重难点,即连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设计此题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出发,可能会有学生想到第1小题先算 114+86 比较简便,第4小题可以先算292+108,练习时,要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这样的方法。学生通过对习题的锻炼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一步步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这两题能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初步发展估算意识,进一步提高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二 用竖式计算。 251+369+142 【a、学生直接列竖式计算。 b、个别同学没有注意到个位相加要满10进1,十位也是满10 进1,相加时容易忽略进位数而计算错误。】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针对本课的重难点: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连加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有些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新知后,还不能熟练地运用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容易出现错误。这一题都是为了巩固本课的重难点,即连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探索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掌握连加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概括要点,便于记忆。把学生容易出错或忽路的地方写出来,帮助学生记住所学的要点,加深印象。将计算的过程展示出来,逻辑性强,便于学生了解推理的过程,掌握计算和推理的方法,通过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