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书活动》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这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中的第一课《捐书活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内容进行阐述。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捐书活动》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第一课。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笔算三位数加减法的方法,懂得了一些运算顺序,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捐书活动》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统计思想等,符号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列竖式进行加法的计算过程,在第二个小气泡中竖式的“+”表示相加。对各班级的捐书表格的讨论过程则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第二个小气泡中讨论“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体现了统计思想。
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是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析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在《捐书活动》中可以根据加法模型中的坚式加法进行排列运算,通过整百的加法自然的过渡到坚式加法,并利用位数对齐、满十进一的法则,进行三很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数与代数”中提出的要重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加强估算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说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计算。
难点: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本节课我创设了为灾区孩子捐书的情境,通过表格的
引导学生观 察并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借助已有的知识
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尝试、交流、展示。比较每种算法的特点,突
出竖式计算的优点,让学生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在探索连加算
法时,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用
自己的方式把新知纳入到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更有效的掌握新知
识。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情境导入
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用课件展示几张捐书活动的照片,接着导入农场小学举办捐书活动的情景,创设情境,然后用电脑出示三、四年级捐书情况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新知探究
看一看,说一说:通过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想一想、做一做: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正确渠道之一,教师启发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
算一算,汇报交流: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肯定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体现出的自主选择。
总结算法,及注意事项:及时引导学生对新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把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课堂巩固
写一写练一练中的题目: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必不可少。通过当堂练习来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
课堂小结
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
由于年纪较轻,对北师大版的教材挖的也不是太透彻,现在我还在探究阶段,根据自己的理解上了这样一节可能不是太成熟的课,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还请各位老师同学开诚布公地提出来,帮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