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课件(40张ppt)+教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课件(40张ppt)+教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30 07:19:51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防御战略大决战第一篇:未雨绸缪——劣势转优势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130
万人430
万人1946年6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
200多万!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军队总机动 兵力后方士气兵力 人民 解放军130_280 万430__365 万优于 敌军不足大为改善略占 优势巩固危机四伏高昂低落形势装备主动被动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P1269
主力决战时机已经成熟战略大决战第18课沈阳北平徐州第二篇:三胜敌军、灭其主力
——三大战役 想 想 看 : 为什么中共中央会把战略决战的首次战争放在东北呢?    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A.兵力对比:
B.敌军态势
C.我军态势:
D.战局延伸:
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请推测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 之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解放长春、沈阳和东北全境东北1948年9月—11月
歼敌47万余人辽沈战役为什么先攻打锦州?300
万人
290
万人
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辽沈战役结束后
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淮海战役 三大战役 之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歼敌55万余人
1948年11月—1949年1月80万60万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1、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课文,以具体史实说明。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农民小车队为前线送粮食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之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争取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华北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张家口天津 北平先打两头分割包围后取中间
“瓮中捉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张家口塘沽 新保安天津 北平先打两头分割包围后取中间1949年1月,国民党军司令傅作义
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北京故宫遭战争洗礼的圆明园∴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三 大 战 役歼灭和改编敌人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第三篇:乘胜追击、摧垮敌人 ——渡江战役(1)背景
(2)渡江战役
(3)国民党残余势力逃亡台湾
蒋介石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声明你认为蒋介石是真的希望和平吗?
妄图划江而治,维护和平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 朱德 上海江阴湖口南京浙 江安徽江 苏江 西渡江战役示意图 江阴 湖口蒋 家 王 朝 覆 灭台
湾1927年4月----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意义 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小讨论:阅读课本96页表格,了解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的对比情况。讨论: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下面的原因你同意吗?能再说出其他原因吗?请举例说明:A:解放军打仗勇敢B:国民党指挥失当C:毛泽东懂军事,蒋介石不懂军事D: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第四篇:顺乎民意——优势转胜势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国民党(原因可以从人民、中共和国民党三个方面分析)
①中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国民党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采用了正确的军事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部分将士反对内战,积极起义投诚。课题: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书的课题是战略大决战,向学生再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从而感悟“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最伟大”的道理。
二、课程标准
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课件,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第一篇:未雨绸缪——劣势转优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大决战
展示:材料一:《1948年国共力量对比》表,请学生分析判断国共两党的优势和劣势。
军 队
总兵力
机动兵力
形势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解放军
130——280
优于敌人
主动
大为改善
巩固
高昂
国民党军队
430——365
不足
被动
略占优势
危机四伏
低落
材料二: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P1269
教师: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结论?
学生: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得出结论“决战时机成熟”,使学生能够对解放战争在有个整体上的认识。)
教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二)教师引领 自主探究
第二篇:三胜敌军、灭其主力——三大战役
展示:《三大战役形势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三大战役的地理位置有个整体的认识)
关门打狗——辽沈战役
展示:阅读材料及课本93页《三大战役形势图〉思考,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
材料一:东北野战军拥有12个纵队、17个独立师及步兵、骑兵、炮兵、坦克团约70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超过百万,军事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相比之下,国民党力量仅有四个兵团和一个增援兵团约60万人。 ——《中国通史》
材料二:人民军队已控制了东北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国民党军队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补给主要靠空运
——岳麓书社 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到1948年8月,东北解放区面积已占东北全境的百分之九十七,区内人口占东北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岳麓书社 高中必修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与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明确战争的胜负与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分不开的。)
教师:总结 
(1)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2)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3)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4)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92页有关辽沈战役的内容,结合93页的地图,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播放:《辽沈战役》片段,学生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学生:时间——1948年9-11月
   地点——东北
   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指挥员——林彪、罗荣桓
展示:《辽沈战役》动态示意图
学生: 依图讲述战争概况:
   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辽沈战役的中的战术:围锦打援、关门打狗、各个击破。
(强调这里的“门”指的是锦州这座城市)
学生:辽沈战役结果——解放长春、沈阳和东北全境
展示: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
   请学生阅读课本92页小字内容,思考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兵力的对比。
学生: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
教师: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这场扭转乾坤的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充满豪情地预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辽沈战役结束不久,开始了淮海战役
  
中间突破——淮海战役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93—94页有关淮海战役的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播放:《淮海战役》片段,学生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学生: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地点——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参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展示:《淮海战役》动态示意图
学生:讲述淮海战役的战争概况:
   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徐州的国民党军见大势已去,向西南逃窜。人民解放军解放徐州后,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淮海战役的战术:中间突破、支解敌人
学生:淮海战役的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展示:
材料一:《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
88万
76.7万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材料二: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
  材料三: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斯大林
教师: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合作。
学生: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分不开。
(得民心者得天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
  瓮中捉鳖——平津战役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94页有关平津战役的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播放:《平津战役》片段,学生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学生: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地点——华北
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展示:《平津战役》动态示意图
学生:讲述战争概况:
   战争第一阶段: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以神速的动作,把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据点,截断敌军南逃和西窜的通路。华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占张家口、天津等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战争第二阶段:
教师:北平是不是和张家口、天津一样充满硝烟?
学生:不是,北平是和平解决的。
教师: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展示:《北平和平解放》图
教师: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学生展开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北平和平解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古城记载着中国的历史,我们要保存好这些历史;北平人民希望和平。
教师:归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增强保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教师:平津战役的战术: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学生: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展示:《三大战役》填表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
?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巩固重点知识)
第三篇:乘胜追击、摧垮敌人——渡江战役
教师: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 蒋介石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声明
展示:蒋介石“求和声明”和北平谈判
教师:你认为蒋介石是真的希望和平吗?
学生:不是,是缓兵之计
教师: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1949年元旦,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发表求和声明,要求和平谈判,企图划江而治、东山再起。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但中国共产党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进行北平谈判,希望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痛苦,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展示:渡江战役的进军命令:
  (学生齐读)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 朱德
教师:从渡江战役的进军命令中你能说出此次渡江战役的目吗?
学生: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播放:《渡江战役》的视频片段,学生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学生:时间——1949年4月
领导人——毛泽东、朱德
结果——胜利,解放了南京。
展示:《渡江战役》动态示意图
学生:讲述战争的情况:
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下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从江苏的江阴到江西的湖口。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师: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教师:渡江战役的意义
学生一:解放了南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统一。
学生二:彻底推翻了蒋家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教师 : 渡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划江而治的图谋,捍卫了国家领土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学生齐读: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四篇:顺乎民意——优势转胜势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展示:阅读课本96页表格,了解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的对比情况。讨论: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下面的原因你同意吗?能再说出其他原因吗?请举例说明
   ( 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国民党?(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人民、中共和国民党三个方面分析)
①中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民党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②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采用了正确的军事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部分将士反对内战,积极起义投诚。
从国民党来看:结论:逆民意,失民心
从中共和来看:结论:顺民意得民心
教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1.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 (C)
  A.南京解放后 B.渡江战役后
  C.三大战役后 D.全国大陆解放后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D)?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3.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 (B)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上述评价和哪次战役有关 (C)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标志统治人民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C)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南京解放 D.北平和平解放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一篇:未雨绸缪——劣势转优势

第二篇:三胜敌军、灭其主力——三大战役


第三篇:乘胜追击、摧垮敌人——渡江战役


第四篇:顺乎民意——优势转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