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苯营》 《插秧歌》
1、了解《诗经》的内容及其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3、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其诗歌韵律和 谐、语言优美的特点。
教学目标
苯营——车前草
没服号下人
fú yi
苯苜
苦既然无法题遵
那么就去享受
就努力在苦中寻找
乃至创地出乐趣
草
性
微
寒
9
味
甘
车
渗
泻
利 尿 通 淋
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
305
。酸以前被称为首《诗》或《诗 三 百 》。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名
内容:风
手法:赋
形 式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詩經
雅 颂
比 兴
诗经六义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
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 祖与宴会,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走进《诗经》
雅:是宫 廷乐歌,多为朝廷贵族及公卿大夫所作,分为大雅、小
雅。
颂:是祭祀和颂圣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
1、《诗经》的三种诗歌形式:风、雅、颂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是陈述铺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 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 门。”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卫风 ·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鳝 蛴,齿如瓠犀,蝽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是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
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采采荣苜,薄言采之。采采苯苜,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苯苜,薄言掇之。采采苯苜,薄言捋之。
jié xié
采采苯苜,薄言祜之。采采苯苜,薄言被之。
苯苜
朗读
课文理解
采采荣苜,薄言采之。采采荣苜,薄言有之。
有:采取,指已采起来。
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起 来”的歌声,表现出她们见到荣苜的无限 欣喜之情。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翻译: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 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采:同“彩彩”;薄言:含有劝 繁茂、鲜艳。 勉的语气。
课文理解
采采苯苜,薄言掇之。采采苯,薄言捋之。
掇:拾取。 捋 (luō): 顺着枝条把
车前子抹下。
翻译:车前子儿鲜艳动人, 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课文理解
采采荣苜,薄言祜之。采采荣苜,薄言被之。
祜:提起衣 (xié): 翻转衣襟
襟兜东西。 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翻译: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任务 一
《诗经》多用赋、比、兴手法。
所谓“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是类比、比喻。
“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
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韵味和形象的感 染力。《苯苜》使用的手法是什么
任务二:自由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
即复沓,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 中间几个字反复吟唱。
作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诵读诗歌
苯 苜
采采/ 苄苜,薄言/ 采之。 采采/ 荣苜,薄言/ 直之。 采采/ 荣苜,薄言/ 掇之。 采采/ 荣苜,薄言/ 捋之。 采采/ 荣苜,薄言/ 洁之。 采采/ 苯苜,薄言/ 之。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更挨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的
乐 句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宣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染 了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你读过具有重章叠唱这种诗歌结构的诗歌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萘萘。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贺新娘的 诗
明确 不可以调换。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妇女们刚开始采摘时是一叶—叶 地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扯起衣襟兜装。这由“掐”到“捋”再到“兜 的过程,生动地表明她们愈采愈多、愈采愈快,劳动热情也愈来愈高涨。
本诗通过对妇女们弯腰摘取,成把捋采和手扯衣襟兜装的连续动作的真切描写,
更突出了她们心灵手巧、操作娴熟的劳动技能与本色。所以,对于这六个字的顺序安排
作者是有意为之,不可以调换其顺序。
诗歌分析
【思考】“采、有、掇、捋、祜、額”六个动词可以调换顺序吗
《苯苜》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一边唱着描述自己劳动过
程的歌谣,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情绪和苦乐相随的精神状 态。
主旨概括
《插秧歌》
杨万里
劳动者的赞歌
◆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杨万里生平经历和“诚斋体”诗歌的特点;
2.赏析诗歌中白描、比喻、衬托等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 果 ;
3.品味诗歌语言善用口语、浅白通俗、清新活泼的特点。
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
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 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 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 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
“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 斋先生”。
了 解 诗 人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
■诗
了解文学成就
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
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词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 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 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 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
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
qú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 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 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题目解说
“插秧歌”,即插秧时所唱的歌曲,后代指插秧的劳动场面。题目概 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插秧的场景,通俗明白,一目了然。
【思考】感受“画面美”
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
育苗 秧田 抛秧 插秧
拔秧一抛秧一接秧—插秧
■( 二)初读课文
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I u S 0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译文】农家丈夫抛秧妻子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
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①运用了白描(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如实
地勾勒人物、事件或景物)和渲染(用景物、环境或 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 烘托的表现手法)的表现手法。②开篇点题,运用白 描手法直叙插秧其事。全家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 忙、紧张的特点。
思考 1 :分析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①“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
。 ( 解释含义)②运用动作描写和白描的手法(析手法 ) ③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 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4.“抛”、“接” 、“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 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
思考2:首联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
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果)。
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译文】头上戴的斗笠像头盔,身上披的蓑衣像铁甲,雨 水从头上一直淋湿到肩胛。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简要说明其表达
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 铠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 场景,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
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紧 张气氛,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以 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译文】叫他吃早饭歇一会儿,只是忙着低头弯腰干活, 没有回答:
家人招呼农夫吃饭并休息片刻,而农夫仍然保持着插秧的 姿势,不停地忙碌着。
【分析】写农夫劳作的艰辛和劳苦。
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4.“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译文】“秧苗还不牢固,插秧没有完结,要提防鹅儿和小鸭(下水田 来破坏秧苗)。”
【分析】写插秧人提醒别人爱护秧苗。
答语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传神地反映了农事生产的劳身和劳心。
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各有分工
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紧张有序
笠——兜鍪,蓑——甲(把插秧比作战斗) 从头湿到肩胛(雨大而猛,人吃苦耐劳)
只不答(侧面写劳动的紧张忙碌)
照管鹅鸭(事事操心)
直写 插秧
大雨 侧衬
朴实的
对话
结构图解
插 秧 歌
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写插秧时节农民的辛勤劳动, 全家一齐出动,紧张地战斗在田间。诗人将 农民描绘成战士,赞扬他们辛勤劳动、吃苦 耐劳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