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0:1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课前准备
· 1、准备好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本、笔记本、笔
·2、翻到课本P47, 给《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标好段
落序号。
·3、翻到课本P54,读学习提示第一段3遍,了解学习提示
关于本篇课文的介绍与要求。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 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 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 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 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 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消逝的是什么 不消逝的是什么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冯至散文为代表的 现当代散文的基本风貌,多层次多角度探究作品的 意蕴,鉴赏冯至散文的写作特色。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写作脉络,体会文章在 结构上的特点。(30分钟)
·任务二:阅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发挥联想,揣摩理解其中蕴含 的哲思之美,理解文章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65分钟)
·任务三、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15分钟)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写作 脉络,体会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30分钟
·活动一:读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写作特色和社会评价 ; 了解文章写作的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5分钟
·活动二:带着问题,速读文章1遍,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5分钟
1、这个山村为什么消逝了
2、消逝的是什么 没有消逝的是什么呢
3、作者通过什么发现了这个消逝了的村庄
4、作者通过什么来感受这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
5、作者认为自己和一世纪前的山村人有怎样的关联
·活动三:梳理这篇散文的写作脉络。5分钟
·活动四:总结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特点。5分钟
活动一:读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写作特色和社 会评价;了解文章写作的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5分钟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 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
《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30年赴德国留学, 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 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 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 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 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 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 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1941年,为了躲避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 附近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 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
此处远离尘嚣,风物原始,自然界的一切本 真 地显露出来,无时无刻不在跟人对话。茅屋时 期是冯至一生中最沉渊于自然和玄思的时期,
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三部书:诗集《十四行集》、 散文集《山水》及小说《伍子胥》,都是在林 场茅屋中诞生的。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山水》的出版有 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十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
水),1943年9月在重庆出版。后来冯至又加上之后写的三篇散文,再加 上一个《后记》。《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香港文学史 家司马长风认为:虽然冯至在四十年代只有《十四行集》和《山水》两 小本著作,但是在诗和散文两方面,他都站住“一览众山小”的高峰。
《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
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
活动二:带着问题,通读文章1遍,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5分钟
1、这个山村为什么消逝了
2、消逝了什么 没有消逝的是什么呢
3、作者通过什么发现了这个消逝了的村庄
4、作者通过( )来感受这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
5、作者认为自己和一世纪前的山村人有怎样的关联
· 1、在七十年前,经过一场浩劫。
·2、消逝的是:房屋、田园、人家、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
没有消逝的是:树林、草原、溪水..…自然风物
·3、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
·4、草木之间(自然)
·5、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活动三:梳理这篇散文的写作脉络。5分钟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 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第4-8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联想和启示,抒发了特 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第9-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 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活动四:总结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特点。5分钟
·文章总体结构:
·缘起——联想——感悟
·文章5-10段结构
· 眼见——哲思:先对景物意象进行描写,再抒发自己的感想
任务二:阅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发挥联想,揣摩理解其中蕴 含的哲思之美,理解文章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65分钟
·活动一:作者在第11段中说:“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那么, “这些风物”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呢 5分钟
·活动二:反复阅读文章第5-10段,根据文中的词句,给这些风物加一个定语,定语 中 必须有“山村(人)”,以此感受自然风物与山村(人的关系)。10分钟
·活动三:再次反复阅读文章第5-10段,揣摩:通过这些风物,作者对自然或生命产生 了怎样的思考 期待你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25分钟
·活动四: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这一切给了作者哪 些生命的滋养 10分钟
·活动五:尝试从人类人生、自然、历史及其他们的关系,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 的意蕴。15分钟
自然风物
小溪
鼠魏草
彩菌
有加利树
野狗的嗥叫
麂子(的嘶声)
活动一:作者在第11段中说:“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 的运命。”那么,“这些风物”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呢 5分钟
自然风物
加入定语
小溪
(养育过山村人的)小溪
鼠鞠草
(围绕着山村的)鼠魏草
彩菌
(滋养山村人的身体和儿童幻想的)彩菌
有加利树
(不会被山村人梦到的)有加利树
野狗的嗥叫
(威胁过山村人的)野狗的嗥叫
麂子(的嘶声
(逃不开人的诡计的)麂子(的嘶声)
活动二:反复阅读文章第5-10段,根据文中的词句,给这些风物加 一个定语,定语中必须有“山村(人)”,以此感受自然风物与山 村(人的关系)。10分钟
加入定语的 自然风物
思考与解读
(养育过山村 人的)小溪
人和人,只要共同与自然中的物发生关联,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同的地方。(人类生命本源于自 然,融入自然的人都有共同的母体,彼此都有着相通和关联的地方)
(围绕着山村 的)鼠鞠草
生命如同自然是平静、谦虚、纯洁与坚强的。(正如一滴水反映一个世界,正如平凡孕育伟大,只要 生命拥有这样的态度,那么,一个小生命之内,就包含了整个自然生命的内涵。有了这样的态度,人的
一切纷扰、忧虑就不再有意义,生命本就如同自然一般平静,人世的纷扰哪能触及它呢 )
(滋养山村人 的身体和儿童 幻想的)彩菌
彩菌象征生命的欢乐和想象。彩菌在自然的语言中表示情绪的欢乐和艺术的想象,融入自然的人类也 同样有欢悦和想象。想象、欢乐与静默的生命,共同弹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因为自然永远如此,所 以人类也永远如此,
(不会被山村 人梦到的)有 加利树
象征生命中的崇高与庄严、高潮与激昂。(但是作者认为这种生命态度不属于本土,而是属于外来。
(威胁过山村 人的)野狗的 嗥叫
象征生命对疾苦的恐惧,象征着生命中的残酷。
(逃不开人的 诡计的)麂子 (的嘶声)
象征死亡的可怕、生命中暂时的失衡。(麂子,躲避了野狗,却躲不过人的诡计。一旦人类加入,自 然中的生命可能会暂时失去平衡,但是更大的平衡也在等待着人类:这个村庄最终消失。但是无论生 命中发生了什么,都不影响自然生命的继续,任何物、任何人根本不可能伤及自然的丝毫。)
活动三:再次反复阅读文章第5-10段,重点读每段中作者联想和思 考的句子,揣摩:通过这些风物,作者对自然或生命产生了怎样的
思考 期待你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25分钟)
活动四: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 文,概括这一切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 10分钟
·①山村提供了养育“我”的物质条件。如小溪
·②山村让“我”学会谦虚、纯洁和坚强。如鼠魏草
·③山村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如彩菌和有加利树 ·④山村让我懂得了生命中的竞争、死亡与延续。
活动五:尝试从人类人生、自然、历史及其他们的关系, 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 1 5 分 钟
· “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 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 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人类本应是自然的一部分,正是因为人类不关 注自然,盲目地以自己为中心,才导致自然在人类之外。人类因自大而失去体察 自然与生命的机会。这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的反思。
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
·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而韭自然。人如果将自身融入自然,自然是永恒 的,那么作为自然的人,也应该是永恒的。
· “这清冽的泉水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 ….. ”“这些彩菌……它们也一定滋 养过那山村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 ”
· 泉水、鼠魏草、彩菌等,它们滋养着我们,代表美好、谦虚等品质,我们应该 珍惜自然、感恩自然、敬畏自然。人应该是自然的人,和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 源自同一个母体,都是彼此关联的。
总结:
● 文章写于“风雨如晦的时刻”(文章末端),就是指这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带
来深重灾难的黑暗时刻。为避敌机轰炸,作者迁住山林茅屋。在这里,作者耳闻目 见大自然,发现石板路,联想山村人,感悟自然与人,人类历史,于是产生了对自 然与人、人与人的感悟和思考。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 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感慨自然对人类的坦白、恩惠和滋养,寄 予了他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暗示着人类即便遭 受灾难,甚至某些地方灭绝,但是仍然会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任务三、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15分钟
·1、深婉、朴素的行文风格。一是描写对象的选择上,都是无名的自然风物,努力 还原它们朴素的本来面目,书写它们无形中带着作者的感动和启示。二是在描写手 法上,笔法严肃朴素,抒情谦虚诚恳,给人一种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
·2、景、情、理的完美结合。作者质朴地描绘小溪、鼠魏草、彩菌等景物,对它们 的赞美与感恩则流淌在字里行间,并从它们身上展开联想与哲思,使得文章充满哲 思之美,三者完美结合,无丝毫冲突。
·3、写景选择典型意象,画面感极强。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 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 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
·4、巧用修辞,语言优美。如
·(1)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 乱草的中间。
·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的纯洁和坚强。
· (2)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 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 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 明确_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 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 第五段,作者引用宋代词人李之仪《卜算子》中的句子“日日思 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永”有何巧妙之处
· 明确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表明人和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远,彼此的生 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拓展阅读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