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爱》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2 10: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 墨 子 》
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 基础知识。
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 意义。
学习目标
墨 子 ,名 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
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 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 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 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https://www./video/BV1uP41
1z7M4/ 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 ore video.4&vd source=a015c9c8105e7e0c 67d67bcb39c5e5c5
墨 子
知人论世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
,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 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 、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 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 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警、逐层推理,语言质朴 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知人论世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
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 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 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
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 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兼 爱
资源与积累
文题解读:《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 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 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 的理想色彩。
资源与积累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 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 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 的一整套科学理论。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 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子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
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 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
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 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 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 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 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 兼 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 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背景扫描
《孟子 ·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
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 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兼爱or 仁爱
拓展
一般来说儒家的仁爱有三个范畴:一是亲亲之爱,二是忠恕之道,三
是恻隐之心。
亲亲之爱就是对自己的亲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爱;
忠恕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恻隐之心是孟子提出来的,这是“仁”的善端,又提出“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仁爱它有一个由内向外的一 种外推,有这样的一种差别,既分等级又有一个范围。
●思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异同
拓展
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的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
爱是是有顺序的,爱亲再爱人,最后泛爱众,强调推己及 人。
而墨家的兼爱是无等差的、是一种平等的爱,是没有范围 的,是不分等级不分高低贵贱的。
●思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异同
拓展
【明确】: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孟子 ·尽心下》)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 之。”(《墨子 ·兼爱中》)
“义,利也”(《墨子 ·经上》)
●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拓展
拓展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 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
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 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 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选自《墨子 ·兼爱中》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兼爱”就是要通过
“义”来体现,“义”事能使彼此都获利,墨子说“必 兴天下之利”,这种利是互爱互利,对等互报。
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儒家的 “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 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拓展
●思考,儒墨两家的“义利观”的不同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的
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反对不义战 争,支持弱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
●请思考:墨子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反对一切战争
拓展
第一,可以“各取所需“,但不要“厚此薄彼”
第二,可以“学以致用”,但不要“急功近利” 第三,可以“弘扬继承”,但不要“全盘照搬” (易中天《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明确字音。
譬( pì ) 弗( fú )
恶( wū )施不孝
恶得不禁恶( wù )而劝爱
预习检查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定语后置、判断句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 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 乱从哪里兴起,于是/就/才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 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译文:这就好像医 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 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 就不能医治。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否定副词
“不”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 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文: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开门见山地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
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观点做了铺垫。
2.分析这一段的论证方法
运用了对比论证,“知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类比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 生的原因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 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起于人与人不相爱。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通假字“尝”尝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宾语前置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 自利,此所谓乱也。
译文:臣与子不孝服君和父,就是所说的乱。儿子爱自己而不 爱父亲,因而损害使…损失父亲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 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 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乱。
译文: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 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
也。 形容词作动词
慈爱
译文: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而自利;兄长爱 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 臣下,所以损害臣下而自利。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起于不相爱。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 ,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 以利其室。
●译文: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 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而利自己的家;
●译文: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
这是什么原因呢 都起于不相爱。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
名词盗窃财 物的人
名词作动词 伤害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译文:即使是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 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 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家,古今异义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已矣。
●译文: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 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金部都 在这里罢了。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2.本段中有哪些“乱” “乱”之因
乱:“父子、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
原因:只爱自身而不能相爱,所以损人以利己。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3.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通过问答的方式,举例论证列举大量事例,从父子、兄弟、君臣、“盗贼”“大
夫”“诸侯”的角度,按照亲疏关系,反复论证层层推进,得出结论:何为“乱”
以及“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亏人自利”“不自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
子自爱,不爱父
弟自爱,不爱兄
臣自爱,不爱君
父自爱,不爱子
兄自爱,不爱弟
君自爱,不爱臣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大量事例
层层深入
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察乱之所自起
兼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
臣子不孝
君父不慈
盗贼窃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不孝不慈亡有
盗贼亡有
乱家攻国亡有
不相爱
则治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
有不孝者乎
●译文:考察它从哪里产生呢 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 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相当于“何”怎么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 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
身 ,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通假字“无”消失
●译文: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孝 的事呢 还会有不慈爱的吗 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看待自 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 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 有盗贼吗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通假字“又”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译文: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 看待别人就 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 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 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 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 族,谁会侵犯 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 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 则天下治。
●译文: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 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 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分析并点明“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或者说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 反诘(jí) 的与其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文本探究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10个“若”
4个“犹有” 3个“谁”
中心论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假设论证
正面论证
铺排
反问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怎么 动词憎恨讨厌鼓励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
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 也。”
●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怎么能
不禁止憎恨而鼓质相爱呢 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 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 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四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天下乱 — —不相爱
天下治— —兼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君臣父子孝慈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反面
论证
正面 论证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论证结构
正反对比
铺 排 ( 排 例 )
论证思路
① 首先,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 产生的源头的观点。
② 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 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 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 观点。
③ 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 “使天下兼相爱”。
④ 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任务活动】合作探究,剖析 特点
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 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 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 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 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随堂练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焉能攻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B.必知疾之所自起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之家若其家
D. 亏臣而自利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答案】B
A项,第一个“焉”,兼词,于是,如此;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相当 于“怎么”。
B项,两个“所”均为动词前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 C项,第一个“若”,如果;第二个“若”,像。
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或目的,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窃以为过矣
B. 恶施不孝 交相恶则乱
C.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D.不知乱之所自起 起不相爱
【答案】D
A项,第一个“窃”,偷窃,第二个“窃”,私下里。
B项,第一个“恶”相当于“何”,“怎么”,第二个“恶”,厌恶。 C项,第一个“攻”,治疗,第二个“攻”,攻击。
D项,两个“起”都译为“起源,兴起”。故选D。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疾:病
B. 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 盗爱其室 室:家
D. 天下之乱物 乱物:杂乱的物品
【答案】D
D项,“天下之乱物”意思是“天下的混乱之事”,“乱物”指纷乱之事, 混乱之事。
故选D。
素材积累
墨子名言
1、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2、君子作满虽有阵,你里勇为本焉。
3、是故君子自难你里易彼,众人自易你里难彼。
4、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5、义,利也。(利是义的本质)